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7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42篇
海洋学   4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81.
崤山地区拆离滑脱构造控矿模式及其找矿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崤山与其毗邻的小秦岭、熊耳山同属华北地块南缘华熊复合地体的一部分,金矿成矿条件相似。但是,与其西邻的小秦岭相比,崤山金矿找 矿工作始终未获重大突破,目前仅发现中型金矿床1处。究基原因,主要是对金矿控矿构造体系研究不够深入。本文研究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对崤山地区金矿控矿构造体系的实地调查、解析、建立金矿控矿构造体系模式,研究金矿矿化富集与控矿构造体系间的空间关系,寻求金矿找矿重大突破的方向。研究表明,燕山期环崤山拆了滑脱构造体系为区内金矿控矿构造体系,环崤山主拆离滑脱构造带为区内主要的控矿,储矿构造,金矿找矿工作重点应围绕环崤山主拆离滑脱构造带开展。  相似文献   
82.
Ma  Jiayi  Xie  Shuyun  Liu  Dan  Carranza  Emmanuel John M.  He  Zhiliang  Zhang  Mohai  Wang  Tianyi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2021,30(2):1291-1303

Dissolution of carbonates in acidic fluids, which has attracted much research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formation of high-quality reservoirs. The dissolution stage under low temperature and low pressure in shallow burial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ocesses of reservoir dissolution and transformation. However, the dissolution dynamics of carbonate rocks in shallow burial and their formation have been controversial for a long time, and there are still disputes in the dissolution processes about how associated minerals and accessory minerals (e.g., pyrite) in carbonate reservoirs influence the formation of secondary pores. Additional metal ions in acidic fluids can change fluid properties and dissolution processes, and consequently affect reservoir quality. However, there are few laboratory studies done on the effect of associated minerals on the dissolution dynamics of carbonates. To clarify the specific impact of Fe-bearing associated minerals and Fe3+ on the dissolution of carbonates in shallow burial reservoirs, six samples of typical carbonate rocks in the Zigui area of Hubei Province, China were studied. The dissolution kinetics of carbonates in dilute hydrochloric acid and sulfuric acid solutions containing metal ions (Fe3+/Ca2+/Mn2+) at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T?=?25 °C, P?=?1 atm) were studied, by laboratory dissolution experiments combined with numerical simulations using PHREEQC.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e3+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on the dissolution of carbonate rocks, while the influences of Ca2+ and Mn2+ are relatively weak. The dissolutions degrees of micritic limestone (ZG-L25), dolomitic limestone (ZG-L7) and dolomite (ZG-D9) were better than the other carbonat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etal ions (Fe3+/Ca2+/Mn2+) in acid solutions. Therefore, the dolomite reservoir of the Cambrian Qinjiamiao Formation, the dolomitic limestone reservoir of the Tianheban Formation and the limestone reservoir of the Triassic Daye Formation in the Zigui area are potential high-quality reservoirs. The carbonate reservoirs associated with Fe-bearing minerals were easier to dissolve and formed secondary pores under shallow burial. This process is beneficial to the formation of high-quality reservoirs. Moreover, the addition of Fe3+ into hydrochloric acid solution may be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 reservoirs acidizing effect. Furthermore, the results gave innovative results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of geo-material science and computational geosciences, which may provide new avenues for in-depth study of carbonate dissolution in shallow burial based on water–rock reaction, chemical dissolution, computational simulation, and geological background.

  相似文献   
83.
本文主要研究了面向跟踪系统的多通道传输策略的问题.采用多通道代替单通道进行数据传输,降低数据传输过程中的丢包概率,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通过对系统输出的测量和跟踪,分析跟踪误差和输出误差,找到系统能满足稳定的条件.用满足Markov分布的离散随机状态来描述通道选择情况,Markov状态转移矩阵表征不同状态之间的转移概率,从而进行稳定性分析.通过构造Lyapunov泛函和利用线性矩阵不等式处理等方法,给出了多通道传输系统满足稳定性和严格(Q,S,R)-γ-耗散性的充分条件,并设计了满足上述性能的控制器.最后通过一个仿真实例验证了本文所得结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84.
利用金华地区1953—2020年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和农业统计资料,分析浙江省金华地区茶树春季霜冻、冬季冻害和夏季高温热害等灾害的时空分布,对气象灾害综合风险进行了评估,同时利用Mann-Kendall方法对春季霜冻变化趋势和突变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金华地区茶树春季霜冻和冬季冻害高发地区集中于磐安、东阳和武义等高海拔地区;夏季高温热害的高发地区主要集中于浦江等平原盆地地区;茶树种植气象灾害综合高风险地区主要集中于磐安、浦江西北部、婺城区南部和武义西部。金华地区茶树春季霜冻灾害发生概率呈逐年减小趋势,有利于早茶生长以及产量和品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85.
红水河流域输沙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红水河是珠江流域的主要泥沙来源,为了确定1955-2016年红水河流域输沙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论文尝试采用有序聚类分析确定了流域输沙量变化的3个时期,并利用泥沙归因诊断分析计算了含沙量、径流系数和降雨因子在不同时期对输沙量变化的贡献程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影响输沙量变化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955-2016年间红水河流域输沙量存在1963和1991年2个突变点,在突变点前后输沙量存在明显变化,且这一变化主要受含沙量因子控制,人类活动是造成流域输沙量变化的根本原因。其中在1955-1991年间,红水河输沙量的上升主要由毁林开荒引起的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增加所导致;而在1964-2016年间,水库修建使红水河流域输沙量减少了83.49%,而同时期植被覆盖度的增长贡献了输沙量减少的12.03%。将Wa TEM/SEDEM模型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同样发现1964-2016年输沙量变化的绝大部分(81.03%)由修建水库所贡献,而土地利用变化对输沙量减少的贡献相对较小(18.97%)。  相似文献   
86.
颗粒配比对岩石力学特征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岩石是矿物颗粒的集合体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非均质材料,了解它的力学特征对岩土工程及矿产开采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作为典型的颗粒材料,颗粒单元体的粒径分布配比必然影响着岩石的宏观力学表现。通过设置不同体积配比下的颗粒材料单元体,利用PCF2D软件模拟了相同颗粒材料单元体不同配比下岩石模型的力学特征。模拟结果表明颗粒单元体配比对岩石的力学特征有明显的影响。在模拟过程中大颗粒的配比显著影响着岩石的抗压强度,大颗粒含量相对越高,抗压强度越大。而细颗粒的配比影响着岩石的抗拉强度,细颗粒含量相对越高,抗拉强度越大,但是过多的细颗粒会降低岩石的抗拉强度。考虑岩石压缩过程中裂缝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均匀分布、5:2:3、7:2:1的颗粒配比形成了贯穿裂缝,而1:2:7和3:2:5的颗粒配比未能形成贯穿裂缝,且细颗粒配比越高,裂缝数目出现高值的概率也越大。   相似文献   
87.
正1研究目的(Objective)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二叠系林西组一直以来存在比较大的争议,问题的实质是林西组的沉积环境,即海陆相之争。从最早的林西地区的官地—翟家沟建组剖面到现在整个东北地区区调工作对林西组的重新厘定,各种理论、学说层出不穷。2017年,笔者在大兴安岭乌兰浩特地区进行1:5万区域  相似文献   
88.
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有机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U-Th)/He、裂变径迹及盆地模拟等测试分析手段,深入系统地探讨了中扬子北缘京山雁门口二叠系古油藏源岩、原油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古油藏形成-改造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区内二叠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属于优质烃源岩;区内油气显示主要为黄绿色或褐黄色轻质油苗,产状以晶洞型、裂缝型和缝洞型为主;源岩和原油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海相还原环境,推测原油可能主要来源于二叠系烃源岩,为自生自储;古油藏油气显示保存至今的最主要因素可能是保存条件或封闭条件较好。通过流体包裹体和地层埋藏史分析认为,区内二叠系烃源岩生油时间主要在早三叠世初期;而在晚三叠世-晚侏罗世(203~159 Ma)有一期或多期与油气运移有关的热流体活动,同时也是古油藏形成的关键期。裂变径迹和(U-Th)/He热年代学证据则显示古油藏形成后主要经历3期构造叠加改造(晚侏罗-早白垩世的强烈构造抬升-冷却、晚白垩世-古近纪早期的缓慢抬升-冷却及古近纪中后期以来的相对强烈的抬升-冷却),其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构造抬升剥蚀-冷却事件可能是古油藏被改造,乃至完全破坏的主要因素。通过对该古油藏系统分析认为,在中扬子燕山期构造活动较弱地区,二叠系裂缝、晶洞发育带内上古生界海相油气勘探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89.
??????С????????????????????????????????????е??????????????????????????????????????????????????????????????С????????????????????????????·?????????????????????????????????????????????????????????????InSAR??λ???????????????????InSAR????????Ч???  相似文献   
90.
向地下水注入化学药剂进行修复时,药剂迁移主要集中在渗透性相对较高的区域,致使低渗透区内的污染物无法有效去除。通过注入聚合物(黄原胶)对地下水进行黏度控制,可以有效提高修复药剂在低渗透区的迁移能力,从而提高修复效果。黏性流体在地层中的迁移特性是该技术应用的理论基础,因此本研究运用一维模拟柱实验分析了含水层介质对黄原胶流体的阻滞作用,黄原胶注入前后介质的压力及渗透系数的变化以及黄原胶与修复药剂KMnO4迁移同步性。实验结果表明:当黄原胶溶液注入到介质后,介质对黄原胶的阻滞导致其有效孔隙度减小,因此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后续注入溶液溶质的运移,且介质渗透系数越小,对黄原胶阻滞作用越明显;黄原胶注入导致含水层渗透性降低,流体运移阻力增加,特别是在细砂和粉砂介质中,渗透系数都降低了一个数量级;虽然黄原胶和KMnO4在迁移锋面存在一定差异,但经过2 h后迁移速率基本相同,具有较好的同步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