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901篇 |
免费 | 977篇 |
国内免费 | 148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46篇 |
大气科学 | 468篇 |
地球物理 | 707篇 |
地质学 | 2797篇 |
海洋学 | 793篇 |
天文学 | 38篇 |
综合类 | 326篇 |
自然地理 | 48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9篇 |
2023年 | 160篇 |
2022年 | 297篇 |
2021年 | 347篇 |
2020年 | 318篇 |
2019年 | 315篇 |
2018年 | 300篇 |
2017年 | 249篇 |
2016年 | 287篇 |
2015年 | 338篇 |
2014年 | 288篇 |
2013年 | 297篇 |
2012年 | 331篇 |
2011年 | 351篇 |
2010年 | 347篇 |
2009年 | 326篇 |
2008年 | 304篇 |
2007年 | 281篇 |
2006年 | 240篇 |
2005年 | 203篇 |
2004年 | 163篇 |
2003年 | 107篇 |
2002年 | 121篇 |
2001年 | 104篇 |
2000年 | 79篇 |
1999年 | 45篇 |
1998年 | 19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4篇 |
1976年 | 2篇 |
1957年 | 2篇 |
1954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3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为了解楼板空间作用对型钢混凝土(SRC)柱-钢梁混合框架抗震性能的影响,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分别建立带有楼板和不带楼板的两跨三层SRC柱-钢梁框架,选取2组天然波和1组人工波对其进行弹塑性分析,对比2种框架结构的型钢应力分布、混凝土板损伤、层间相对位移角以及框架基底剪力,分析楼板在结构抗震中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增加楼板可以有效增加框架抗侧刚度,最大可使层间位移角降低38.7%;同时可以减小核心区梁端塑性区域的面积,减缓型钢上翼缘应力发展速度;而且楼板的存在可使最大基底剪力提升60.7%,有利于减小结构损伤和提高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42.
传统的地下排水管道损伤粘合修复方法修复后外渗较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基于虚拟现实技术提出了一种新的排水管道损伤粘合修复方法,通过负压波形图法定位排水管道的损伤位置和损伤程度,然后通过通信模拟器进行排水管道损伤信号的输送,计算机输出排水管道的损伤鉴定,采用虚拟仿真技术,应对不同损伤程度的排水管道,合理地进行粘合修复处理。结果表明,与传统修复方法相比,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排水管道损伤粘合修复材料更加合理,在修复后会通过特殊试剂进行清洗,提高了排水管道损伤处的粘合效果,降低排水管道损伤粘合修复后的外渗量。 相似文献
143.
六盘山区是中国典型的农牧交错带和生态脆弱带,也是黄土高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生态保护区及国家级扶贫开发区。利用2017年6-11月隆德气象站地基多通道微波辐射计资料,结合同期平凉探空站及隆德地面降水等观测资料,分析了六盘山区夏秋季大气水汽、液态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六盘山区夏秋季在降水天气背景下,大气水汽含量和液态水含量均较高,分别为无降水天气背景下的1.4倍和7.0倍;降水天气背景下水汽在5000 m以下有明显的增加,且在此高度范围内的水汽密度随高度的递减率比无降水天气背景下明显偏小;各高度层的液态水相比无降水天气背景下均有明显增大,除6月外,主峰值均出现在0℃层高度层以下。六盘山区夏秋季各月中,6-9月。大气水汽含量高值区均出现在正午到傍晚时段,低值区均出现在日出前后;液态水含量在日出前、午后及傍晚分别出现峰值,最明显的峰值出现在午后。对一次对流性降水天气过程分析后发现,降水发生前40 min大气水汽含量和液态水含量出现两次明显的跃增,水汽向上输送不断加强,2500-7500 m高度的相对湿度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144.
全站仪三维坐标法在桥梁施工测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全站仪三维坐标法已在工程测量领域得到广泛采用,但其测量精度及其影响因素还需要深入分析,使之能合理地应用于具体工程。推导了三维坐标的精度计算公式,分析了测量精度的影响因素,针对特定的测量仪器、测量条件和大气折光误差,计算和分析了测点所能达到的精度,阐明了控制和提高测量精度的措施。将该方法应用于苏通大桥墩塔基础施工测量,根据具体的测量仪器和环境条件等,计算测点的点位中误差和高程中误差分别为±5.9mm和±6.9mm,其精度完全满足施工测量的限差要求,表明测量结果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可信度。 相似文献
145.
该文介绍了一个基于 3G集成的 12 0急救系统的设计 :信息流的分析 ,系统结构组成 ,以及构建 12 0急救系统的核心技术分析。并对与GIS、GPS技术联系紧密的三个重要部分进行分析 :1)系统构件关系设计 ;2 )数据收录处理 ;3)急救车路径规划。 相似文献
146.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为实验室提供了便捷、准确、及时、规范的技术服务,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实验室认可与应用。针对海洋监测设备动力环境实验室的实验业务与信息管理,分别从业务流程、用户需求和功能需求进行了分析,并对系统功能进行了详细设计。系统由基础设施层、数据层、支撑功能层、业务系统、标准规范支撑体系与信息安全支撑体系六部分组成,分为对外和对内两个应用部分,根据不同用户的不同权限,对实验室信息、实验数据、设备数据以及新闻等信息分别有不同的权限。该系统能够满足实验人员、管理人员与一般用户的不同需求,实现了对海洋监测设备动力环境实验室信息、实验数据与实验资源的有效管理,提高了仪器设备预约效率,实现了测试仪器装置的最大程度共享,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便于仪器设备的维修与维护与用户快速获得实验室各类信息。 相似文献
147.
粤东北桃源铀矿床位于华南铀成矿省武夷山铀成矿带,其矿床成因、成矿物理化学环境特征等还未开展深入研究。黄铁矿的地球化学特征往往能够有效地反映其形成时的地球化学环境。桃源铀矿床中黄铁矿与沥青铀矿成因关系密切。因此笔者在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相学基础上,利用LA- ICP- MS原位分析技术,对桃源矿床黄铁矿主、微量元素开展研究。结果表明:①黄铁矿主量元素w(Fe)=41.64% ~ 49.39%,平均值为45.83%;w(S)=50.56% ~ 57.62%,平均值为53.73%,w(Fe)/w(S)=0.73 ~ 0.98,平均值为0.85,表明其形成环境是一个微弱缺铁,相对富硫的相对封闭的地球化学环境;②黄铁矿中相对富集Si、Na、Al、K、Ca、Cr、Co、Ni、Ti、Cu、Ge、As、Se、Bi、Pb等微量元素;③绝大多数微量元素与主量元素Fe、S无明显线性关系,表明在黄铁矿形成过程中,这些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除受到类质同象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其他因素影响;④成矿元素U与部分微量元素显示出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其中Na、Ti等元素含量高表明与铀矿物在空间上紧密相关的黄铁矿形成于成矿早期的碱性热液蚀变阶段,而非成矿期,要早于铀成矿时间,并为铀成矿提供还原剂;⑤黄铁矿内部微裂隙发育,成矿期铀矿物容易进入其中,从而引起裂隙附近铀矿含量升高。伴随的高含量As表明其形成于中低温热液环境。 相似文献
148.
变形监测数据处理的方法有很多,但这些方法对数据量及数据的采集方式有特定的要求,或者计算过程复杂.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基于变窗宽核加权估计的变形趋势拟合方法,即先用较大窗宽的核加权估计去拟合变形的整体趋势,再用较小窗宽的核加权估计去拟合残余变形量——局部趋势.并针对这一新方法,提出了一种新的窗宽计算方法,即时序间隔标准差窗宽.以某大坝某一监测点32期的高程变形拟合为例,比较了不同的窗宽以及不同变窗宽组合的核加权拟合效果.结果表明,采用时序间隔标准差窗宽的核加权拟合比经验窗宽的拟合精度高;而基于变窗宽的核加权拟合比前两者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149.
基于武汉大学发布的BDS-2/3观测量偏差(OSB)改正产品,采用国内8个iGMAS测站1个月的观测数据,分析OSB改正前后对B1I/B3I旧频点及B1C/B2a新频点2种组合模式下BDS-2/3伪距单点定位(SPP)和精密单点定位(PPP)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B1I、B3I、B1C和B2a的OSB年均值为-80~70 ns,各频点OSB年稳定性分别为3.41 ns、5.87 ns、2.04 ns和2.32 ns。在BDS-2/3伪距单点定位方面,改正后B1I/B3I组合的3D方向定位精度优于2.53 m, B1C/B2a组合的3D方向定位精度优于3.84 m,二者精度提升均不明显。在BDS-2/3精密单点定位方面,B1I/B3I组合的3D方向定位精度优于7.7 cm,提升约20.6%,收敛时间约为38 min,提升约7.3%;B1C/B2a组合的3D方向定位精度优于3.7 cm,提升约11.9%,收敛时间约为36 min,提升约16.3%。 相似文献
150.
石岛湾四种常见鱼类的热耐受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作者分别采用动态法和静态法两种实验方法,以石岛湾4种常见鱼类(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和矛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了在4个季节基础水温(5.0~26.0℃)和9个温升速率(0.5~15.0℃/h)下这些鱼类的热耐受性。结果表明,4种鱼类的CTM(最大临界温度)和24 h UILT_(50)(24 h高起始致死温度)均与基础水温呈显著正相关,温升速率对鱼类耐热性的影响因鱼种和季节基础温度而异;相同基础水温下4种实验鱼类的CTM值均高于24 h UILT_(50)。4种鱼类的24 h UILT50依次为:矛尾虎鱼许氏平鲉褐菖鲉大泷六线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