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68篇
  免费   1442篇
  国内免费   1925篇
测绘学   1106篇
大气科学   876篇
地球物理   1247篇
地质学   3996篇
海洋学   1041篇
天文学   90篇
综合类   559篇
自然地理   920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39篇
  2022年   336篇
  2021年   430篇
  2020年   356篇
  2019年   429篇
  2018年   409篇
  2017年   350篇
  2016年   403篇
  2015年   452篇
  2014年   423篇
  2013年   490篇
  2012年   519篇
  2011年   549篇
  2010年   550篇
  2009年   542篇
  2008年   505篇
  2007年   494篇
  2006年   417篇
  2005年   362篇
  2004年   286篇
  2003年   220篇
  2002年   237篇
  2001年   218篇
  2000年   169篇
  1999年   110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58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79年   5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4篇
  1954年   6篇
  1943年   1篇
  1937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51.
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子北地区延长组长6段油层构造特征、沉积相分布及砂体展布特征,从烃源岩、储层、盖层等方面对长6段油藏成藏条件进行了探讨,并就油藏类型、主控因素及成藏期次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子北地区长6段油藏具有较好的生、储、盖配置关系,主要受沉积微相及储层物性控制;长6段油气主要储存在长61、62、63段河道砂体内,油藏类型主要为岩性圈闭;长6段油藏主控因素有主分流河道、储层物性及其非均质性、原油分布;长6段油层中,油气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呈双峰状,主要在100℃~110℃和130℃~140℃;利用热演化史与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法对油气成藏期次进行判断,长7段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在早白垩世运移并大量聚集至长6段油层组,形成长6段油藏。  相似文献   
852.
以代表性暗棕壤垂直剖面土壤地球化学数据为依据,研究了长白山区特定的森林景观条件下成土过程中元素的分异与富集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岩石风化过程中主要以CaO、 Na2 O、 Sr淋溶为主,有机酸淋溶过程中SiO2、 Al2 O3、 K2 O部分被淋溶,部分游离铁下渗到土体中下部氧化成铁锰胶膜;微量元素在风化过程中被次生黏土矿物吸附,不同程度地富集,在腐殖质积累过程中Cd、 Zn、Pb、 Mo、 Hg、 Co、 Mn、 Cr等亲生物元素进一步富集于表层土壤, Ce、 Ni、 Sb、 Ti、 V、 Y、 Zr在表生环境中地球化学性质稳定,残留富集于土壤表层。母质层继承和保留了基岩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853.
针对现有土地登记发证业务的特点和作业方式,提出了莱芜市土地登记系统的设计思路和原则,依托莱芜市三维国土一张图管地平台开发设计了土地登记系统。总体上实现了土地登记办公的整个业务流程,为政府管理部门办理日常业务提供了新模式。  相似文献   
854.
The catchment of South Luohe River in Central China is an important region for investigating modern pollen-environment relationship, because it is located in the transitional zone between south and north China, an environment which is sensitive to climate changes. In this study, 40 surface samples under ten vegetation types were collected to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len assemblages and veget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rface pollen assemblages reflect the vegetation quite well. In forest topsoils, the average of arboreal pollen content is greater than 40%, and the Selaginella sinensis spore is high. As to sparse forest grassland and shrub community, the average arboreal pollen is 13.2% and 16.6% respectively, and the shrub pollen is relatively higher than that of grassland samples. The grassland and farmland are characterized by low percentage of tree and shrub pollen (<10% and <1%), and high percentage of herbs (>80%). Pinus, Quercus and some other arboreal pollen can indicate the regional vegetation because of their dispersal ability. Quercus pollen is under-representative and so is Pinus. Artemisia pollen is significantly over-represented, has poor correlation with the plant coverage, and may reflect human disturbance. Gramineae can indicate plant quite well, but with low representation. High content of Chenopodiaceae probably suggests human impact. Predominant Selaginella sinensis can be used as an indicator of forest environment. Cluster analysis and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of pollen assemblages can distinguish forest and non-forest vegetation well. The former method is better at separating pine and mixed forests, while the latter is more stable and could better differentiate farmland and other non-forest area. The first axis of PCA mainly reflects the humidity.  相似文献   
855.
为了廓清异地保护条件下孑遗濒危植物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的气候生物学特征、光合生理生态适应性及生境适宜性,应用1971—2011年的地面气象资料进行了不同试验区的气候生物图解与分析,测定了四合木及其伴生种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的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及光合效率。结果表明:①四合木自然分布区(内蒙古乌海地区)与异地保护区的气候生物学特征存在明显分异;②当年种植的四合木实生苗的生长量大小依次为:乌海四合木核心区实生苗鄂尔多斯实生苗阿拉善实生苗;③自然条件下,5个处理的净光合速率(Pn)依次为阿拉善移植的四合木成株(24.05±1.68μmol·m-2·s-1)乌海客土栽培的四合木(19.97±1.05μmol·m-2·s-1)乌海栽培的四合木实生苗(18.96±1.04μmol·m-2·s-1)鄂尔多斯栽培的四合木实生苗(16.64±0.92μmol·m-2·s-1)阿拉善栽培的四合木实生苗(16.48±0.13μmol·m-2·s-1);异地保护试验区栽培的四合木实生苗的Pn没有明显差异(p≥0.05),即原生境条件下栽培的四合木实生苗的Pn较高。同时,异地保护栽培四合木实生苗中,鄂尔多斯栽培的四合木实生苗的Pn阿拉善栽培的四合木实生苗。从四合木光合作用特征中的Pn、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气候生物学特征和生长量等综合研究结果可以推断,从原生境区东移的实生苗迁地保护,使四合木具有更高的生理生态适宜性和环境适应性。  相似文献   
856.
我国盐湖资源丰富,对盐湖中的锂镁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已经成为开发盐湖资源的研究热点之一。基于ISI WoK Thomson Innovation专利数据库(TI),利用TDA分析工具对盐湖锂镁分离提取技术领域专利文献进行分析,系统揭示盐湖锂镁分离提取技术的研发现状、热点以及技术分布与格局,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对盐湖锂镁分离提取技术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57.
灌河口外为粉沙淤泥质海岸,口外沙嘴发育,形成主、副槽,拦门沙浅区水深仅2 m左右,波浪掀沙作用强烈,水沙运动复杂。利用波、流共同作用下物理模型试验研究灌河口外拦门沙深水航道整治后水动力变化及航槽回淤,特别是台风浪情况下航道骤淤问题。研究表明:灌河口外海域动力条件、泥沙环境以及工程涉及问题复杂,双导堤配合航槽疏浚整治工程能有效发挥减淤效果,通过双导堤间过流断面积补偿能有效降低工程对新沂河排洪的影响,正常条件下航道开挖年回淤约190~330万方,台风浪骤淤约为180万方,建议导堤根部加高以减少口门附近航道回淤。  相似文献   
858.
2009年4月利用植株枚订移植法在山东荣成天鹅湖海域开展大叶藻植株移植,于5~10月监测移植大叶藻植株的存活率,并逐月采集自然和移植大叶藻植株,比较了植株生长、叶绿素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分析了移植操作胁迫对大叶藻存活、生长、叶绿素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移植后1~2个月,移植植株的平均成活率较高,至移植后4个月,平均成活率降至57.8%,之后保持稳定。移植后6个月内,叶长移植植株均极显著低于自然植株;根长和茎节长在移植后1个月时移植植株显著低于自然植株,移植2个月后与自然植株无明显差异,甚至显著高于自然植株;叶绿素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在移植后1个月时移植植株显著低于自然植株,移植2个月后则与天然植株无明显不同,甚至显著高于自然植株,但10月份移植植株的叶绿素含量明显下降。结果表明,移植操作对大叶藻植株的地上部分产生了严重的胁迫作用和较长的胁迫时间,而移植植株的地下部分及叶片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在经过短期胁迫后,能够通过自身的补偿机制分别实现快速生长和显著增加,从而利于植株的扎根、固着和提高植株的光合作用能力。  相似文献   
859.
伺服系统大多是非线性系统,难以对其建立准确的控制模型,其位置、和速度检测信号易受干扰,而小波网络具有多分辨率特性和任意逼近能力。利用其非线性映射能力对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进行模拟,将小波网络和模糊规则结合对系统的位置和速度进行辨识,动态调整网络的权值W和模糊规则,将非线性映射的问题转化为求解系统最优解,从而产生一种新的系统辨识方法,并以永磁伺服系统为例,设计了辨识的结构模型和策略,实验表明该算法可以达到较高的系统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860.
2013-06~07??????????3?????????????С??????????п???????У???????????????????????????????????????????????????????????????????????????????????????????????????????????(ETAS???)??????????????????????崥???????????????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