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9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56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综合区域地质、岩石物性和航磁资料的分析,认为石渠-甘孜-雅江剩余布格重力正异常带可能是被“挤入”西康群之下、埋藏于深部的前古生代离散陆块与二叠纪玄武岩及“义敦群”存在的综合反映。该异常带的连续延伸,说明甘孜-理塘构造带南段的主体部分已由北西转至南西走向。该重力异常带位置是重要而明显的构造分区界线。  相似文献   
52.
寿阳区块煤储层具有层数多、单层厚度小、产能低、开采难度大的特征,为降低成本、提高煤层气资源采收率,对该区主要目标层3号和9号煤层进行合层开采是制定开发方案时的首选。在系统分析煤层气直井合层排采的关键控制因素基础上,认为煤岩及顶底板岩石力学性质、储层压力梯度、临界解吸压力、渗透率、煤储层供液能力是合层排采的主控因素,根据区内煤层气井勘探开发资料及主控因素分析了区块合层排采的可行性,指出了适合3号和9号煤层合层排采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53.
本文基于古板块再造方法和盆地勘探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详细研究了曼格什拉克盆地沉积、构造演化阶段与油气系统对应关系。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图兰地台周缘大陆(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与塔里木古陆等)汇聚作用影响,导致盆地下古生界基底被花岗岩侵入,组成盆地非均质褶皱基底。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由古特提斯洋向图兰地台南缘的长期俯冲作用决定了盆地内部后期沉积格局。盆地主要经历了二叠纪—晚三叠世裂谷期、早侏罗世—始新世断拗转换和渐新世—更新世挤压变形等演化阶段。中—上三叠统泥岩和中—下侏罗统海陆过渡相黑色泥岩是盆地主力烃源岩,中三叠系碳酸盐岩(含凝灰岩)、下侏罗统和下白垩统陆相碎屑岩是主要储集岩,而中三叠统凝灰质泥岩和上侏罗统泥岩—泥灰岩是盆地主要区域性盖层。盆地由形成于渐新世—更新世挤压背下的背斜和断背斜圈闭为主。三叠系地层中源油沿着不整合面或沿着断层垂向运移,而在热德拜—乌津阶地侏罗系源油沿着断层垂向运移至上覆地层圈闭中。较弱的板块碰撞远程效应和优越的生储盖条件是源油保存的前提条件。通过油藏连井剖面,观察得知:沿着NW—SE方向,花岗岩体呈连续性分布,发育方向与二叠纪花岗岩侵入带基本一致,可作为今后勘探重点方向。这对里海区域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以及"一带一路"政策背景下的能源保障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4.
为研究准格尔串草圪旦5号煤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采用光学显微镜、扫面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XRD)方法观测煤中矿物组成及形态特征,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 MS)方法测定煤中多种微量元素含量,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微量元素在煤中的赋存特征。结果表明:5号煤中Li、Be、F、U、Hg 5种元素相对富集,含量高于研究区6号煤及中国煤中含量水平。5号煤中Li、F、Ga、Se无机亲和性强,Be、As、U为亲有机元素;Hg与硫含量显著正相关。各元素在煤中主要以有机结合态、无机结合态和硫化物结合态赋存。  相似文献   
55.
煤层气资源量计算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准确地估算煤层气资源量是煤层气资源评价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因此,建立统一的煤层气资源类级划分方案,选择正确资源量计算方法,确定合适的块段划分原则,采用精确合理的计算参数,是煤层气资源评价的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56.
1 Introduction Gaoyou Lake is the third largest lake in Jiangsu Province. It lies in central Jiangsu Province, lower reaches of the Huaihe River, and west of the Jing–Hang (Beijing–Hangzhou) Grand Canal. Previous research on environmental changes of the…  相似文献   
57.
太平洋沃克环流(Pacific Walker Circulation, PWC)是热带太平洋上空至关重要的大气环流系统, 但其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的长期变化仍存在争议, 换而言之, 沃克环流增强或减弱仍是有待回答的科学问题之一。观测表明近30年PWC呈增强趋势, 而气候模式无法得出观测的趋势。文章分析了参加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 CMIP5)的18个耦合模式模拟的PWC变化。结果表明, 大部分耦合模式能够较好地再现PWC的气候态分布特征, 但不能给出其加强的趋势。究其原因, 主要取决于模式对海表温度(SST)变化的模拟能力, 能模拟出PWC加强的耦合模式, 其模拟的SST趋势分布与观测相近[即类拉尼娜(La Niña)型], 但仍存在一定差异; 而模拟出PWC减弱的耦合模式, 其模拟的SST趋势分布表现为类厄尔尼诺(El Niño)型, 这与观测不符。对于后者, 如果用观测的SST驱动其大气模式却能够模拟出PWC的加强, 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SST变化对于PWC长期变化的主导作用。因此, CMIP5模式要想合理地预估PWC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变化, 需要提高对于热带太平洋SST变化的模拟能力。  相似文献   
58.
丽江7.0级地震丽江县城房屋震害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锡财  李康龙 《地震研究》1997,20(4):417-423
本简述丽江7.0级地震造成的丽江县城钢筋砼框架、砖混结构和单层空旷房屋的震害,研究了房屋的特征,对震害的原因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59.
甘肃省夏河县腾布—日周一带发育早白垩世多禾茂组(K1d)火山岩地层,该套地层属于典型的陆内裂谷沉积组合。岩石组成主要为玄武岩,底部偶见复成分砾岩。岩相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腾布—日周玄武岩为钠质碱性橄榄玄武岩,富集LREE及Nb、Ta、La、Zr等,亏损Rb和K等,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及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均与世界典型的OIB型玄武岩相似。但是Th/Nb=0.055~0.060,平均为0.057(OIB为0.08),Zr/Nb=6.9~8,平均为7.25(OIB为5.83),Th/La=0.07(OIB为0.11),又与之不同,表明玄武岩岩浆来自软流圈地幔,同时受到地壳物质混染。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106.27±1.3) Ma,另外麦秀山一带多禾茂组中产以Classopollis-Osmundacidites为主的孢粉组合。认为该玄武岩是西秦岭晚中生代大陆裂谷岩浆作用的产物,但是未发育典型的双峰式火山岩,多禾茂组有陆相红层建造,上部万秀组发育类磨拉石建造。因此裂谷作用很可能夭折于岩石圈拉张的早期阶段,并未发展到陆间裂谷阶段。  相似文献   
60.
Based on analysis of parameters of cores taken from Gaoyou Lake, including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grain-size characteristics and sedimentary rate, environmental changes during the modern period were examined with the assistance of historical records and Gaoyou Lake water level materials. It is concluded that during the modern period a higher value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a lower sediment grain size coincided with a wet climate, while a lower value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a higher grain size were related with a dry climat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limate in the 123 years period from 1880 to 2003AD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two low water level stages (1880-1915AD, 1948-1981AD) and two high water level stages (1915-1948AD, 1981-2003AD). It appears that the regional climate generally underwent a dry-wet-dry-wet pattern in 30-year cycles. At present, it is at the end of a wet period, so the regional climate is expected to become dry in the near future. This conclusion corresponds with the climate records in the historical literature of the Gaoyou area, and it also matches with the climatic changes in North Jiangsu ar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