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5篇
  免费   416篇
  国内免费   531篇
测绘学   185篇
大气科学   323篇
地球物理   477篇
地质学   1068篇
海洋学   324篇
天文学   52篇
综合类   207篇
自然地理   196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106篇
  2021年   114篇
  2020年   101篇
  2019年   111篇
  2018年   111篇
  2017年   104篇
  2016年   115篇
  2015年   115篇
  2014年   116篇
  2013年   120篇
  2012年   143篇
  2011年   117篇
  2010年   117篇
  2009年   122篇
  2008年   127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104篇
  2001年   107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8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盛华  陶诗言 《大气科学》1988,12(3):233-241
本文分别选用了一个东亚(EA)和北美(NA)的背风气旋进行对比分析.分析了两者的天气形势、动力和热力结构的差异.由于青藏高原和落基山地形对气流的不同影响,北美水汽从墨西哥湾向北输送,东亚水汽从南海向东北输送,因而,NA的对流不稳定区成南北带状分布;而EA的则成东西带状分布.EA的初生时,正压不稳定作用是主要的;在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斜压不稳定.  相似文献   
172.
盛华  陶诗言 《大气科学》1988,12(4):337-345
本文对第一部分所选的东亚和北美的背风气旋个例继续进行诊断分析。利用Q矢量诊断了两者的锋生函数和垂直运动,同时对两者进行了涡度收支、热量和水汽收支的计算,对比分析了两者物理量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北美的锋生与落基山地形影响有关,在落基山东侧,对流活跃;而东亚的锋生与海洋上感热和水汽蒸发有关,气旋入海后,对流作用加强。  相似文献   
173.
青藏高原和落基山对气旋的动力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盛华  陶诗言 《气象学报》1988,46(2):130-141
本文利用北京气象中心的业务预报模式(B模式),采用全风速调整方案,进行了绕流、爬坡等各种数值试验,研究青藏高原和落基山对气旋的动力影响。结果表明,气流绕青藏高原而行,产生的散度场与东亚的气旋生成区和路径匹配;在青藏高原主体下游,高层辐合,抑制了我国大陆东部的气旋发展。在北美,落基山对大气的动力影响以爬坡为主,由于气流在迎风坡上升,空气绝热冷却,在背风面大规模下沉增温,对流层低层形成暖脊,这对背风锋生和背风气旋的发生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另外爬坡作用也是美国中西部干线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4.
钨、锡流-熔分配实验结果及其矿床成因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陈子龙  彭省临 《地质论评》1994,40(3):274-282
本文用实验确定了钨、锡在成分不同的花岗质熔体相与共存水热流体相的流-熔分配系数(D_(Me)~(V/L))及其与介质溶液(NaF,KF,HF,NaCl等水溶液)摩尔浓度间的函数关系。实验结果表明,钨、锡的分配行为明显不同。在相同条件下,随体系的不同,D_W~(V/L)比D_(Sn)~(V/L)大几倍至二十倍。钠和钾对钨、锡的流-熔分配行为的影响基本相同,而氟和氯对钨、锡的分配行为的影响相差甚远,花岗质熔体的主成分对D_W~(V/L)和D_(Sn)~(V/L)有复杂的影响。利用这些结果探讨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矿床的成矿机理,得出了一些与前人不同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175.
冻土的蠕变及蠕变强度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10  
马巍  吴紫汪 《冰川冻土》1994,16(2):113-118
基于试验,本本讨论分析了冻土三轴蠕变规律及温度和围压对冻土蠕变强度的影响,给出了土蠕变及蠕变强度随时间降低的方程式,进而提出了冻土蠕变强度的物型屈服准则。通过改变参数可将冻土的瞬时强度准则与冻土的瞬时强度准则与冻土的蠕变强度准则统一为同一个方程描述。  相似文献   
176.
地球深部研究(SEDI)已经揭示出地幔中的温度和密度在大尺度下的三维非均匀结构,而地幔的电性结构是敏感地依赖于地幔的热状态的.对由地球发电机产生的非定常深源电场和磁场,在三维非均匀地幔中的扩散问题作3系统的探讨.根据球面矢量场的Helmholtz 分解定理,将支配的Maxwell 方程组分解为位势场Φ、环型场T 和极型场S 的基本耦合偏微分方程组,并利用张量球谐函数展开,得到该方程组的谱表示.以此,作为进一步研究核幔电磁耦合理论的必要基础.  相似文献   
177.
华北东部地区上地幔运动与盆地形成关系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春华  廖素琼 《地震地质》1991,13(3):276-282
在综合分析华北东部深部构造、盆地构造及其动力学特征等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离心技术讨论了该区盆地形成机制与上地幔运动的关系。这种离心技术采用物质密度差代替温度差是一种新的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表明,上地幔对流、上地幔隆起(或底辟)以及重力均衡作用产生了华北地壳的单向引张力,从而导致箕状盆地的形成。 作者认为,华北东部地区盆地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源与上地幔的运动和重力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8.
A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gas flow during coal/gas outburst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ummary A model of the gas flow in airways during an instantaneous outburst of coal and gas is formulated and solved numerically using MacCormack's explicit finite-difference scheme. This model is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geological structures, in-situ stresses and high-gas-pressure gradients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initiating an outburst, with the gas content and gas-pressure gradients being the most dominant factors. The fluid-dynamic processes that occur after an outburst are computed by the numerical integration of the complete time-dependent Navier-Stokes equations. The mixture velocity, the density and the gas-concentration profiles in both time and space domains (immediately after an outburst) are presented. The global results are useful in gaining an improved understanding of gas-flow patterns during coal/gas outbursts and in determining the range of the disturbance so that effective methods of control can be developed.Nomenclature a speed of sound - C gas concentration (mass) - C v specific heat at constant volume - C p specific heat at constant pressure - CFL Courant-Friedrichs-Lewy number - E total energy of the mixture - F the vector defined in Equation 27 - G the vector defined in Equation 28 - h entropy - h i entropy at inlet - J xi diffusion flux in the i-direction - k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a gas - M Mach number - P pressure of a mixture (the partial pressure of gas) - P gas pressure - P a atmospheric pressure  相似文献   
179.
Using the operational model(B model)of Beijing Meteorological Center,we do some of numerical experi-ments of crossing and rounding mountains in all velocity adjustment scheme,and study dynamic effect ofQinghai-Xizang Plateau and Rocky Mountains on lee cyclones.The results show that due to air flow round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divergence is distributed in the shape of confluence which matches cyclogenesisarea and cyclonic track in East Asia.In the downstream of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convergence inthe upper troposphere restrains cyclone development in the east of China mainland.In North America,air flow primarily crosses over Rocky Mountains.Air is adiabatically cooled when it flows upward in thewest flank of Rocky Mountains,while air is warmed when it flows downward in the lee side.The fact isimportant for the lee cyclogenesis and the lee frontogenesis of Rocky Mountains.Air flow crossing over RockyMountains is also the main cause for forming dryline in the mid-west of United States.  相似文献   
180.
我国大气污染物远距离传输的估计——Ⅰ:轨迹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1979年1,4,7和10月的1500m高度的测风资料,利用二维流场,计算了通过北京、西安、兰州等10个城市空气块的轨迹。依据轨迹及其终点的分布讨论了不同季节对上述这些城市有影响的污染物的来向及以这些城市为源地的污染物的远距离输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