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25篇
  免费   546篇
  国内免费   719篇
测绘学   204篇
大气科学   644篇
地球物理   796篇
地质学   1540篇
海洋学   413篇
天文学   139篇
综合类   355篇
自然地理   299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91篇
  2021年   148篇
  2020年   97篇
  2019年   110篇
  2018年   127篇
  2017年   117篇
  2016年   140篇
  2015年   100篇
  2014年   155篇
  2013年   132篇
  2012年   161篇
  2011年   182篇
  2010年   192篇
  2009年   189篇
  2008年   188篇
  2007年   165篇
  2006年   161篇
  2005年   118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99篇
  2002年   96篇
  2001年   88篇
  2000年   113篇
  1999年   130篇
  1998年   137篇
  1997年   145篇
  1996年   125篇
  1995年   103篇
  1994年   123篇
  1993年   105篇
  1992年   72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56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46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4篇
  197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51.
机载LiDAR技术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机载LiDAR集成了GPS、IMU、激光扫描仪新一代航空遥感系统,能利用飞行获取的原始数据直接生成DEM和正射影像图,而无需任何或仅需少量的地面控制点。与传统的摄影测量技术相比,机载LiDAR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时间和经费。在过去十年,机载LiDAR作为精确、快速的地球表面三维测量方法已得到广泛的认同,本文详细介绍了机载LiDAR的基本原理、技术结构及数据处理流程。  相似文献   
252.
矿产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GIS的矿产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实现了矿产资源信息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统一管理,为矿产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了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手段和决策支持。本文介绍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系统包含的工作模块、各个模块的功能结构以及采用的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253.
应用GPS研究现今地壳运动的一些新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第3代GPS卫星的基本特征以及国际全球导航卫星系统(IGS)目前提供的各种星历、卫星时钟和追踪站时钟的精度、地球极移参数、日长及其变化等,同时阐述了国内外GPS地壳形变观测网的最新发展状态,重点介绍了川西地壳形变科研观测网。讨论了GPS瞬时定位方法的特点及其应用,评述了利用GPS观测数据研究慢地震取得的成果及其动态。  相似文献   
254.
2005年10月巴基斯坦MW7.6地震对余震的触发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万永革  沈正康  尚丹 《中国地震》2006,22(3):277-286
本文研究分析了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主震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对余震的影响。计算时考虑了以下因素:(1)断层泥区域的孔隙流体压力和介质弹性常数与周围介质中的不同;(2)地震震源区的构造应力场方向;(3)将震源区构造应力和主震破裂产生的应力叠加计算得到余震破裂机制。该研究考虑了多种因素,计算结果与余震的分布比较吻合。结果表明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主震对大部分余震有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   
255.
用小波包识别地震和矿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能检测到天然地震和矿震的区域,这两类地震的快速识别无论对于区域台网和矿区台网都具有现实意义。这两类震动都是非稳态信号,用传统的Fourier变换不能提取出信号的特征信息,小波包分析方法却能很好提取出信号的特征信息。本文提供了一种基于非参数识别算法,即把信号变换到频域,然后再用奇异值分解作为统计工具,提取出信号的特征信息,作为识别天然地震和矿震的识别因子。以辽宁抚顺2001年1月1日到2003年6月30的18个矿震和16个天然地震,以及北京门头沟2001年1月1日到2002年12月31日的15个矿震和14个天然地震为样本,提取出识别因子。最后,用其它的天然地震和矿震资料检验了识别因子的识别率。  相似文献   
256.
GRAPES模式对长江流域天气预报的检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徐双柱  张兵  谌伟 《气象》2007,33(11):65-71
GRAPES是中国新一代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使用GRAPES中尺度模式产品和常规观测资料,分析检验了2005、2006年汛期发生在长江流域的11次主要降水天气过程,得到:GRAPES模式对于长江流域的预报,无论是降水、天气形势还是物理量都有比较强的预报能力;GRAPES模式对级别较大的降水预报容易出现漏报,而不易出现空报,对于10mm以下的雨区预报比较准确,而对于大于50mm的雨区预报,尤其是大于100mm的降水中心存在较大的偏差;对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预报比实际情况偏南、偏东;对于水汽通量散度的预报与实际情况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257.
慢滑移及相关脉动和慢地震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观测表明,慢滑移事件通常发生在活动断裂带内,为发震层之下的短暂滑移,能够造成地表的瞬态运动。与慢滑移密切相关的慢地震能够发射出频率在一定范围内的脉动信号,但不造成灾害性事件。慢滑移和慢地震很可能是断裂带上形变能释放的基本方式,其观测有可能为人们更深入地了解断裂带的动力学过程提供基础和依据。本文重点介绍近10年来关于慢地震和慢滑移事件的研究历史和现状。目前对慢滑移引发的地表形变和慢地震发射的脉动信号特征有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开展了对慢滑移的数值模拟和慢地震定位的研究;但对慢地震和慢滑移发生的位置、两者的关系以及物理机制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争论和问题。  相似文献   
258.
九江-瑞昌地震的精确定位及其发震构造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联合采用双差法和主事件法,对2005年11月26日发生在江西省九江县与瑞昌市交界的5.7级地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5.7级主震的震源机制解和可能的发震构造。结果显示:精定位后震源位置的估算误差在EW方向上平均为0.31km,NS方向上平均为0.40km,竖直方向上平均为0.48km,故而得到了更加精细的空间分布图像。此次地震序列在NNW-NW向呈现优势分布,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8~14km,又以10~12km最具优势。主震的震源位置大致为北纬29.69°,东经115.74°,震源深度约10.8km。结合地震序列优势分布、主震震源机制解和震区NE向、NW向断裂发育的构造背景,初步推测本次地震序列的主震可能是由瑞昌盆地内的一条NW向隐伏断层活动引发的,发震断层的性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59.
High-resolution sampling, measurements of organic carbon contents and 14C signatures of selected four soil profiles in the Haibei Station situated on the northeast Tibetan Plateau, and application of 14C tracing technology were conducted in an attempt to investigate the turnover time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the soil-CO2 flux in the alpine meadow ecosyste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rganic carbon stored in the soils varies from 22.12×104 kg C hm−2 to 30.75×104 kg C hm−2 in the alpine meadow ecosystems, with an average of 26.86×104 kg C hm−2. Turnover times of organic carbon pools increase with depth from 45 a to 73 a in the surface soil horizon to hundreds of years or millennia or even longer at the deep soil horizons in the alpine meadow ecosystems. The soil-CO2 flux ranges from 103.24 g C m−2 a−1 to 254.93 gC m−2 a−1, with an average of 191.23 g C m−2 a−1. The CO2 efflux produced from microbial decomposition of organic matter varies from 73.3 g C m−2 a−1 to 181 g C m−2 a−1. More than 30% of total soil organic carbon resides in the active carbon pool and 72.8%281.23% of total CO2 emitted from organic matter decomposition results from the topsoil horizon (from 0 cm to 10 cm) for the Kobresia meadow. Responding to global warming, the storage, volume of flow and fate of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in the alpine meadow ecosystem of the Tibetan Plateau will be changed, which needs further research.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s. 40231015, 40471120 and 40473002) and the Guangdong Provinci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 06300102)  相似文献   
260.
地球化学块体与大型矿集区的关系——以东天山为例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通过在东天山15万km2的战略性深穿透地球化学调查共圈出大于1000km2以上的地球化学块体18处,其中铜-铅-锌-银地球化学块体5处,铜地球化学块体3处,铜-镍地球化学块体1处,金的地球化学块体4处,铀的地球化学块体3处,铂-钯地球化学块体1处,钨地球化学块体1处。有6处地球化学块体与已知矿集区相对应,新圈定的地球化学块体12处,其中有3处发现了新的矿床。根据这些块体与矿集区的对比得出如下结论:所有的已知矿集区都位于地球化学块体的范围之内,地球化学块体为矿集区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有矿集区的存在一定有地球化学块体的存在,但反过来有地球化学块体的存在不一定有矿集区的存在,地球化学块体是客观存在的,而矿集区是已经发现了一系列矿床并勘探到一定程度才能称作矿集区,因此,地球化学块体内可能会存在潜在的矿集区,这为利用地球化学块体预测新的矿集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