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0篇
  免费   170篇
  国内免费   274篇
测绘学   153篇
大气科学   87篇
地球物理   118篇
地质学   553篇
海洋学   120篇
天文学   23篇
综合类   65篇
自然地理   7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1篇
  192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研究区位于鲁西地区重要的东平—汶上铁矿带西侧,为低缓磁异常区。通过高磁测量、井中三分量磁测、钻探验证等手段,在梁山李官屯附近低缓磁异常区发现铁矿一处,矿床类型为条带状铁建造(BIF)型铁矿。该区下伏地层主要为新太古代泰山岩群山草峪组,岩性为黑云变粒岩,局部夹磁铁石英岩、磁铁角闪石英岩,矿石的主要组成矿物为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研究区山草峪组大面积分布,根据成矿时代、赋矿层位、含铁建造及岩石组合,结合成矿规律研究分析,梁山地区的大面积条带状分布的低缓磁异常区是寻找隐伏铁矿体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972.
目的:探讨马钱子碱透皮贴剂的安全性。方法:采用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实验和姐妹染色单体互换实验研究马钱子碱透皮贴剂对小鼠骨髓细胞的致突变影响。2组实验均分为空白对照组,马钱子碱透皮贴剂小、中、大剂量组,环磷酰胺组,均分别予以空白基质贴皮,马钱子碱透皮贴剂120、240、480mg/kg体质量贴皮,腹腔注射环磷酰胺30、20mg/kg体质量,分别计算各组小鼠骨髓细胞微核(MN)发生率、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CE)数。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马钱子碱透皮贴剂3个剂量组小鼠骨髓细胞MN发生率和SCE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马钱子碱透皮贴剂无致突变作用,在一定剂量下具有安全性。  相似文献   
973.
地理大数据挖掘的本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针对地理大数据的内在本质以及地理大数据挖掘对于地理学研究的意义,本文解释了地理大数据的含义,并在大数据“5V”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粒度、广度、密度、偏度和精度等“5度”的特征,揭示了地理大数据的本质特点。在此基础上,从地理大数据的表达方式、地理大数据挖掘的目标、地理模式的叠加与尺度性、地理大数据挖掘与地理学的关系等4个方面阐述了地理大数据挖掘的本质与作用,并从挖掘目标的角度对地理大数据挖掘方法进行分类。未来地理大数据挖掘的研究将面临地理大数据的聚合、挖掘结果的有效性评价以及发现有价值的知识而非常识等几方面的挑战。  相似文献   
974.
水电站坝址附近滑坡稳定性对工程影响巨大,特大型滑坡尤其如此.对滑坡稳定性是否能作出科学评价,其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这项工作是研究滑坡稳定性基本前提.本文所研究滑坡位于雅砻江中游某拟建水电站,本文主要在对其地质概况、基本特征简要介绍基础上阐明其影响因素及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975.
华夏地块显生宙的变质作用期次和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华夏地块主要存在四期变质作用。加里东期变质作用呈北东向展布于华夏的大部分地区,变质作用可达麻粒岩相,且麻粒岩断续分布平行于造山带,此期变质作用是在挤压造山构造背景下发生,很可能与扬子地块向冈瓦那大陆北缘聚合–碰撞,造成大陆边缘沉积物变形–变质有关。根据粤东梅县片麻岩和兴宁混合岩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以及邻区独居石U–Pb年代学的研究,海西的变质作用主要发生在260~280 Ma,年轻于欧洲典型的海西期造山时代。华夏地块的海西期变质作用分布局限,它们可能形成于拉张构造背景。印支期变质岩在华夏有较广泛的分布,西南端大容山—十万大山的印支期变质作用可达麻粒岩相,其他地区的变质作用具有中低压相系的特征,记录了造山后期伸展构造背景。LA–ICPMS锆石U–Pb定年指示华夏中部粤中地区的印支期变质作用发生在231~232 Ma。燕山期变质岩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台湾中央山脉,显示了双变质带的特点,表明与太平洋板块向东南沿海俯冲作用密切相关。从印支期到燕山期,变质带的方向发生了转变,说明影响华夏地块变质作用的构造域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976.
由"真动物"构成的动物界(不包括海绵)通常被划分为双胚层动物、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3个亚界.寒武纪大爆发经历了爆发的前奏-序幕-主幕3个阶段,其中后两个阶段处于早寒武世初期(依次以小壳化石的首次辐射和澄江动物群爆发为代表),另一个则发生在"寒武前夜"(即前寒武纪末期),以伊迪卡拉生物群为代表.这次独特的三幕式大爆发分步完成了动物形态演化谱系树(简写为TOA)的成型.已有化石证据显示,动物树的3大主体或3个亚界的起源及其早期辐射分别发生于寒武纪大爆发这3个主要阶段.澄江化石库中发现的早期后口动物亚界涵盖了该亚界中所有6大分支(棘皮类、半索类、头索类、尾索类、脊椎类和绝灭了的古虫类)的原始类群,澄江动物群时代标志着寒武纪大爆发的顶峰,完成了动物树框架的成型,从而宣告了寒武纪大爆发的基本终结.其学术重要性超越了中寒武世的布尔吉斯页岩,因为前者位于动物树形成的"源头",而后者仅代表此后的"一段流程".在动物演化历史上4个最具转折意义的重大创新事件(即多细胞动物起源、两侧对称动物起源、后口动物起源和脊椎动物起源)中,第一个发生在伊迪卡拉纪甚至更早的时期,其余3个则可通过梅树村化石群和澄江化石群观察到其完成的主体过程.已灭绝的古虫动物门,是初具鳃裂构造的原始分节动物,作为由原口动物向后口动物过渡的一个珍稀"缺环",很可能代表着后口动物亚界的一个根.古囊类兼有两侧对称的古虫类和一些原始棘皮动物的镶嵌体征,最可能代表棘皮动物的一个根.在早寒武世动物演化谱系中,后口动物的"顶端类群"的代表是被誉为"第一鱼"的昆明鱼目,目前已知包括昆明鱼、海口鱼和钟健鱼,它们具对眼、脊索与串珠状脊椎软骨共存的原始脊椎,代表了真正的脊椎类或有头类始祖.相反,包括云南虫属和海口虫属的云南虫类,既没有成对的眼睛也没有可信的脊椎软骨,而且其背神经索也未扩大成脑,甚至不具备低等脊索动物的肌节,因此与真正的有头类或脊椎动物无关.其实,这类奇特动物与古虫类共享相似的躯体构形,应该代表着低等后口动物中的一个侧枝.自达尔文以来,进化生物学一直在动物世界的悠长演化历程中,努力追寻"人类远古由来"的一些重大形态学创新事件的证据,无疑,古虫动物门原始鳃裂构造的出现以及第一鱼之头颅和原始脊椎软骨的形成,应是这条历史长河中人们期待已久的两大里程碑.  相似文献   
977.
我国不同学科背景下GIS专业培养方案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目前我国开设地理信息系统专业院校的学科背景比较复杂的情况,将所收集的30多所院校按学科背景分成地理类、测绘地图类、农林类、地质矿业类、建筑规划类和计算机类等6类,并分别从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学制学位、核心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比较了不同学科背景类的代表院校的专业培养方案.结果表明:不同学科背景下的GIS专业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方面没有很大的区别,但在核心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方面则有较明显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促进GIS专业建设的想法.  相似文献   
978.
利用地下工程监测数据的空间特性,对离散监测点和等高线采样点进行混合建模,采用带约束条件的点缓冲及填充算法分析实现了地形图与地表常规形变监测数据的结合,并自编程序实现了地下工程多层空间(不规则三角形网面即TIN面片)的可视化,揭示地形图与地表常规离散点形变监测数据之间的关系和隐藏在相应数据背后的信息.同时,探讨了应用多层TIN面片和其他背景图层的混合空间3维建模.  相似文献   
979.
王金铎  许淑梅  张关龙  任新成  曾治平  武向峰  舒鹏程  冯怀伟 《地质论评》2022,68(1):2022010014-2022010014
为解决准噶尔盆地腹部沙窝地、莫西庄和征沙村三地区下侏罗统三工河组砂岩储层物性—含油性差异大及控制因素不清的问题,本文通过岩芯描述、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分析,依据物性数据及压汞资料,对研究区三工河组储集空间特征、孔渗特征及孔喉结构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通过隔夹层分析、岩屑成分及含量分析、成岩特征研究等方法探讨了制约研究区三工河组储层物性—含油性关系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沙窝地和莫西庄小区三工河组储层埋深相对较浅,主要以中粗孔喉和较细孔喉的原生(残留)孔隙为主;征沙村小区埋藏较深,以细孔喉和微孔喉的次生孔隙及裂缝发育为特色。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三工河组储层物性的控制因素,研究认为埋藏深度为影响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沉积微相和砂体成因类型为控制储层发育的基础;低地温梯度延迟了压实效应等,有效保存了原生孔隙;塑性岩屑含量、储层的隔层和夹层因素,即储层的非均质性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砂体的储集性。  相似文献   
980.
方良好  路硕  疏鹏  潘浩波  戚浩  王扬帆  汪凡 《地质论评》2022,68(6):2248-2258
怀远—池河断裂与郯庐断裂带南段相交,处在郯庐断裂带活动性逐渐减弱的地段。为获取断裂活动的地质证据,选取安徽韭山东北缘进行地貌调查、探槽开挖、年龄样品测试等工作。研究表明,韭山东北缘的线性地貌受断裂活动控制,在调查揭示的多个剖面中,断层表现出一致的活动性质,走向NW,倾向NE,倾角70°左右,具有正断性质;断层垂直断距在第四系中由下往上逐渐变小,直至消失在第四纪覆盖层中,说明断裂具有多期活动,进入中更新世后活动性逐渐减弱。通过跨断层探槽剖面分析及测年结果可知,断层最新活动错断了中更新世地层,上覆的中更新世顶部地层及晚更新世地层未受影响,说明该断裂是一条中更新世断裂,晚更新世以来不活动。怀远—池河断裂的活动情况与其所在地区的新构造环境有关。郯庐断裂带是本区规模最大的控制性构造,它的活动性对区内其他断裂具有重要影响,断裂带明光以南段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受其影响,与它相交的怀远—池河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也表现为中更新世。这或是蚌埠—凤阳地区以中小地震活动为主的一个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