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337篇 |
免费 | 6257篇 |
国内免费 | 352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315篇 |
大气科学 | 2046篇 |
地球物理 | 2441篇 |
地质学 | 8985篇 |
海洋学 | 3440篇 |
天文学 | 117篇 |
综合类 | 1140篇 |
自然地理 | 163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6篇 |
2024年 | 500篇 |
2023年 | 613篇 |
2022年 | 933篇 |
2021年 | 1126篇 |
2020年 | 998篇 |
2019年 | 1040篇 |
2018年 | 986篇 |
2017年 | 872篇 |
2016年 | 905篇 |
2015年 | 1028篇 |
2014年 | 952篇 |
2013年 | 1161篇 |
2012年 | 1231篇 |
2011年 | 1205篇 |
2010年 | 1173篇 |
2009年 | 1079篇 |
2008年 | 1098篇 |
2007年 | 1038篇 |
2006年 | 920篇 |
2005年 | 746篇 |
2004年 | 572篇 |
2003年 | 343篇 |
2002年 | 389篇 |
2001年 | 367篇 |
2000年 | 309篇 |
1999年 | 156篇 |
1998年 | 54篇 |
1997年 | 34篇 |
1996年 | 37篇 |
1995年 | 29篇 |
1994年 | 17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16篇 |
1991年 | 16篇 |
1990年 | 21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16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11篇 |
1983年 | 8篇 |
1981年 | 4篇 |
1979年 | 5篇 |
1976年 | 4篇 |
1964年 | 3篇 |
1954年 | 7篇 |
1933年 | 3篇 |
1925年 | 4篇 |
1923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北京一次大风和强降水天气过程形成机理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23
利用3维强风暴冰雹分档模式(IPA—HBM)对2001年8月23日北京的一次伴有大风、暴雨和冰雹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模拟和分析,并与部分观测资料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式对此次强风暴的生命史、降水分布、降雹的大小等要素做了较好的模拟,并能够模拟出伴随强风暴过程所产生的强下沉气流和及地面强风速切变(下去暴流)。从云微物理学角度分析了此次局地性大风的形成原因,认为由高空冰雹粒子的拖曳产生的负浮力作用是促发强下沉气流产生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冰雹的融化和雨水蒸发冷却对下沉气流起加速作用,冰雹的拖曳和融化作用对下沉气流具有决定性作用。强风暴所产生的爆发性强下沉气流最终导致了局地大风的形成。 相似文献
82.
通过系统梳理研究区31处矿床的勘查资料和科研资料,系统厘定了该区内生型矿床的矿床类型划分方案.在研究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成矿控制条件的基础上,对宣城地区区域成矿规律进行总结,首次构建了受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及沉积岩建造复合控制的矿床成矿模型.研究区内生矿床多与燕山中期形成的壳幔混源型中酸性高钾钙碱性侵入岩有关,次为燕山晚期形成的壳幔混源型钙碱性-碱性岩有关;矿体主要定位于侵入岩与石炭系—三叠系碳酸盐岩地层的接触带附近,受中生代断陷盆地内的基底隆起带控制.根据研究区成矿规律研究成果,明确了今后找矿工作的有利地段,为宣城地区矿产资源规划的编制和已知矿床深部及外围的矿产资源调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3.
悬浮泥沙的光学特性是影响内陆湖泊水色遥感的重要因素。利用光谱吸收衰减仪(AC-S)测得水池中悬浮泥沙浓度为2.13~1 442.40 mg/L的水体光谱吸收。在蓝、绿和红光波段,悬浮泥沙水体的平均比吸收系数分别为0.0161±0.0039 m2.g-1、0.0071±0.0020 m2.g-1和0.0025±0.0007 m2.g-1;指数拟合获得的Sm*值为0.0098±0.0011 nm-1,利用其模拟的比吸收光谱与实测光谱吻合效果较好,说明该Sm*取值对悬浮泥沙水体比吸收光谱的曲线斜率变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此外,建立了悬浮泥沙水体吸收系数a(440)m与其浓度的关系模型,R2达0.947,拟合精度较高;然而比吸收系数a*(440)m与泥沙浓度几乎无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为内陆水色遥感分析模型的建立提供重要的参数保障。 相似文献
84.
85.
将区域重力场多尺度刻痕分析用于提取青藏高原地壳变形带的信息,可了解高原内地壳变形带从浅到深的变化和平面分布特征,并对青藏高原主要地体的空间分布定位,为岩石圈研究提供地表地质难以取得的新信息.多尺度脊形化系数的图像刻划不同深度平面上的地壳变形带.青藏高原地壳变形带从上到下由细密逐渐变为粗稀型,而且细密型变形区分布的范围逐渐缩小,到下地壳完全消失.从这种情况可以推测,以垂直地面方向上看,地壳变形带应该是树形的,下地壳粗稀型的变形带为树的主干,而中地壳粗稀型的变形带为树的分枝,上地壳的变形带为树枝的小枝杈.上地壳细密型变形分布区反映了与中新生代地壳缩短变形区的范围,下地壳清晰连续的变形带反映了青藏高原的构造骨架.多尺度边界刻痕系数的图像刻画不同深度平面上的地体边界,下地壳的刻痕边界系数与密度剧烈变化带位置吻合;因此,由多尺度刻痕分析划分地体时同时取得地体密度信息.青藏高原内密度较高的地体包括喜马拉雅地体、克什米亚地体、察隅河地体、柴达木地体、巴颜喀拉地体和羌塘地体.柴达木地体、巴颜喀拉地体和羌塘地体是青藏高原中有壳根的核,而密度最高的克什米亚和察隅河地体在大陆碰撞时不易碎裂,对东西两个构造结的形成起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86.
北疆阿尔泰南缘泥盆系浅变质碎屑沉积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环境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对于北疆阿尔泰地区泥盆纪所处的大地构造环境,目前仍旧存在不同观点.前人基于阿尔泰南缘泥盆纪火山岩地球化学研究,分别提出了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裂谷等不同构造观点.阿尔泰造山带南缘的泥盆纪浅变质碎屑沉积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套浅变质碎屑沉积岩原岩主要为泥质或砂质沉积岩.尽管不同岩性样品主量元素含量不同,但其化学蚀变指数(CIA)小于75,成分变异指数(ICY)接近或小于1.0,斜长石蚀变指数(PIA)平均70,说明其源区物质比较新鲜,成熟度相对较低,化学风化作用较弱.同样,不同岩性样品微量元素含量差别较大,但表生过程中不活泼的微量元素比值却比较一致,轻稀土(LREE)中度富集(LaN/YbN=2.88~9.90),重稀土(HREE)比较平坦,并伴有明显的Eu负异常(Eu/Eu*=0.45~0.89).绝大多数样品具有高的La/Sc(1~3)、La/Y(0.5~1)和Ti/Zr(10~35),以及较低的Sc/Cr(0.1~0.3)比值,类似于大陆岛弧相关环境碎屑沉积物.在La-Th-Sc和Th-Sc-Zr/10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中,除一千枚岩样品外,其他所有样品均落入大陆岛弧区.以上地球化学特征明显不同于大洋岛弧和被动陆缘沉积物,说明该套浅变质碎屑沉积岩可能沉积于活动大陆边缘的大陆岛弧相关环境,为认识阿尔泰造山带泥盆纪岛弧增生构造演化过程提供了一个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87.
对陕西延安新宝塔山隧道Q2原状黄土进行了不同加载速率的无侧限抗压与贯入抗拉试验,研究了Q2原状黄土抗压与抗拉强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加载速率对宝塔山Q2原状黄土抗压和抗拉强度影响较大,抗压强度与抗拉强度随加载速率增大而增大;高径比对抗拉强度也有较大影响,试验时当高径比控制在1.0左右时,高径比对宝塔山Q2原状黄土的抗拉强度影响相对较小,因此采用轴向压裂法测量黄土的抗拉强度时,高径比宜控制在1.0;在试验加载速率范围内,加载速率对宝塔山Q2原状黄土的压拉比影响不大,其压拉比在9.88~13.68范围内变化。 相似文献
88.
89.
余庆县小腮地区的钒矿赋存于下寒武统牛蹄塘组近底部,具有品位低、厚度大的特点,矿石类型属炭质泥岩型钒矿.钒在原矿中的价态主要以V^3+形式存在,其次为V^4+和V^5+,其中V^3+主要以类质同象形式取代Al^3+、Fe^3+等氧化矿物及硅酸盐矿物,而V^4+、V^5+则全部以吸附状态赋存于云母类矿物中.矿石通过“原矿—破碎—磨矿—浸出—固液分离—萃取—反萃—沉钒—脱铵—五氧化二钒成品”提钒工艺,其五氧化二钒浸出率达85%,五氧化二钒总回收率为79.20%,在环境保护上能得到较好的控制,所得产品质量达GB3283-87冶金用V20599牌号标准. 相似文献
90.
构造叠加晕找盲矿法是在原生晕找盲矿法理论基础上发展的新技术方法。根据热液矿床成矿成晕具多期多阶段叠加特点提出的原生晕叠加理论,将原生晕找盲矿法发展为原生叠加晕找盲矿法;根据热液矿床成矿成晕严格受构造控制而提出的构造叠加晕理论,将原生叠加晕找盲矿法发展为构造叠加晕找盲矿法。文章介绍了从原生晕到原生叠加晕又到构造叠加晕找盲矿法在理论、研究思路、工作方法等方面的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