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268篇
  免费   12209篇
  国内免费   19243篇
测绘学   9826篇
大气科学   6809篇
地球物理   9649篇
地质学   35299篇
海洋学   9910篇
天文学   597篇
综合类   4057篇
自然地理   7573篇
  2024年   661篇
  2023年   1677篇
  2022年   3403篇
  2021年   4132篇
  2020年   3300篇
  2019年   3898篇
  2018年   3250篇
  2017年   3078篇
  2016年   3289篇
  2015年   3763篇
  2014年   3579篇
  2013年   4292篇
  2012年   4984篇
  2011年   4828篇
  2010年   4830篇
  2009年   4538篇
  2008年   4334篇
  2007年   4054篇
  2006年   3989篇
  2005年   3232篇
  2004年   2372篇
  2003年   1681篇
  2002年   1762篇
  2001年   1643篇
  2000年   1291篇
  1999年   563篇
  1998年   189篇
  1997年   118篇
  1996年   100篇
  1995年   74篇
  1994年   68篇
  1993年   68篇
  1992年   82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51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37篇
  1987年   40篇
  1986年   61篇
  1985年   36篇
  1984年   52篇
  1983年   35篇
  1982年   35篇
  1981年   13篇
  1979年   39篇
  1978年   14篇
  1976年   11篇
  1975年   10篇
  1957年   19篇
  1954年   2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To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diagenetic water medium on the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hermogenic coalbed gas, both hydrous and anhydrous closed-system pyrolyses were performed at temperatures of 250°C to 650°C on an herbaceous marsh peat. Compared to the results of anhydrous pyrolysis, the hydrocarbon gases generated from hydrous pyrolyses have very different hydrogen isotopic compositions. However, the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he hydrocarbon gases became only slightly heavier in hydrous pyrolysis, compared to that from anhydrous pyrolysis.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rmal evolution from peat to a more advanced thermal maturity of vitrinite reflectance values (Ro) of 5.5% during the pyrolysis, the difference in the average δD value increased from 52‰ to 64‰ between the hydrous pyrolysis with saltwater and anhydrous pyrolysis and increased from 18‰ to 29‰ between the hydrous pyrolysis with freshwater and anhydrous pyrolysis, respectively. The difference in the average δ13C value was only 1‰–2‰ between the hydrous and anhydrous pyrolysi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δD values of the generated hydrocarbon gases and Ro values as well as among δD values of the hydrocarbon gas species are established. The clos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se parameters suggest that the water medium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hydrogen isotopic composition and a minimal effect on the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the hydrocarbon gases. The results of these pyrolyses may provide information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genesis of coalbed gas from herbaceous marsh material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different diagenetic water media.  相似文献   
993.
中国航磁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我国截止到2011年基本覆盖陆域及部分海域的航磁数据编制的全国航磁系列图为基础,以航磁反映的区域磁场和磁性基底起伏特征为依据,汲取主流大地构造观的划分理念,以板块构造理论及大陆动力学思想为指导,以磁场反映的构造特征为切入点,结合重力、遥感、地质资料对中国陆域构造单元进行划分。大地构造单元划分4个级别:一级构造单元为陆块区和造山系,共划分出8个;二级构造单元为陆块、弧盆系和地块,共划分出32个;三级构造单元为盆地、坳陷带(区)和隆起带(区),共划分出85个;四级构造单元为隆起和坳陷,共划分出332个。本划分方案旨在为油气地质构造背景研究及油气勘探提供一份地球物理资料。文中重点讨论了一、二级构造单元界线厘定的磁场依据及与前人划分存在的不同之处,而三、四级构造单元完全依据磁场及磁性基底起伏情况进行划分,并在盆地和坳陷区给出了深度信息,这为油气勘探者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同时,借助丰富的航磁信息提示出一些地质构造方面难解现象,供同行专家参考与讨论。  相似文献   
994.
大应变静力触探数值模拟及锥形因子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模拟圆锥在不排水黏土中的静力贯入和分析其影响因素为目标,假设土体为均质弹性—完全塑性材料且服从Mises屈服准则,采用任意拉格朗日—欧拉(ALE)网格划分技术确保锥尖土体在大应变条件下的网格质量,进行大应变有限元数值模拟,并分析了稳定状态下土体刚度指数、原位应力状态和锥尖粗糙程度对塑性区半径与锥形因子的影响,获得了锥形因子表达式。模拟结果表明:塑性区随着刚度指数的增大而增大,锥尖周围塑性区的径向扩张处于柱形孔扩张和球形孔扩张之间,更接近于球形孔扩张;锥形因子随土体刚度指数、锥尖粗糙程度的增大而增大,随土体原位应力状态参数的增大而减小;得到的锥形因子表达式可以量化土体刚度指数、原位应力状态和锥尖粗糙程度的影响,具有较高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995.
黄土地区高层建筑纠倾加固的工程实例研究目前较少,虽然既有地基基础加固措施很多,但是它们在黄土地区的应用有一定局限性。文章在工程实践基础上,将微型桩与灰土桩两种结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该加固结构的布置形式、施工工艺、技术要求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充分发挥各自优点,提高微型桩承载力,控制建筑沉降。通过纠倾加固工程实例,对微型桩结合灰土桩的加固效果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加固建筑从纠倾结束到沉降稳定,最大沉降量仅5.6 mm,表明微型桩结合灰土桩在黄土地区高层建筑加固工程中加固效果良好,可为相似工程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996.
塔里木陆块西北缘萨热克砂岩型铜矿床构造演化、流体演化与成矿之间具有密切关系,处于一个统一系统中。矿床成岩期方解石中包裹体水的δD值为-65.3‰~-99.2‰,改造成矿期石英包裹体水的δD值为-77.7‰~-96.3‰,成岩成矿期成矿流体δ~(18)OH_2O变化范围为-3.22‰~1.84‰,改造成矿期成矿流体δ~(18)OH_2O变化范围为-4.26‰~5.14‰,指示萨热克铜矿成岩期、改造期成矿流体主要为中生代大气降水及其经水岩作用而成的盆地卤水。矿石中辉铜矿δ~(34)S值为-24.7‰~-15.4‰,指示硫主要源自硫酸盐细菌与有机质还原,部分源于有机硫。构造与成矿流体演化对砂岩铜矿成矿起关键制约作用。盆地发展早期强烈的抬升运动使盆地周缘基底与古生界剥蚀,为富铜矿源层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物源,至晚侏罗世盆地发展晚期,长期演化积聚的巨量含矿流体在库孜贡苏组砾岩胶结物及裂隙中富集,在萨热克巴依盆地内形成具有经济意义的砂岩型铜矿床。  相似文献   
997.
滇西勐库地区退变质榴辉岩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滇西双江县勐库地区退变质榴辉岩呈构造透镜体产于湾河蛇绿混杂岩带内,该发现弥补了东特提斯造山带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在云南境内的空缺。在岩石学观察的基础上,借助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技术,对退变质榴辉岩中的锆石开展了精确的U-Pb年龄测定。所测试的3件样品分别采自3个不同的露头:样品PM011-9-1采自勐库控角剖面,样品PM038-15-4采自勐库地界剖面,样品GH1612-1-1采自勐库根恨大寨。测年结果显示,样品PM011-9-1的23个测点中存在2组较集中的~(206)Pb/~(238)U年龄,分别为801.0±9.8Ma和227.0±12Ma;样品PM038-15-4的26个测点中存在2组较集中的~(206)Pb/~(238)U年龄,分别为447.5±3.6Ma和291.7±6.3Ma;样品GH1612-1-1的30个测点中存在一组较集中的~(206)Pb/~(238)U年龄,为229.0±1.3Ma。结合区域资料及锆石阴极发光图像分析,801.0±9.8Ma应属退变质榴辉岩的原岩年龄,可能代表了Rodinia超大陆裂解早期出现的初始洋壳;而447.5±3.6Ma、291.7±6.3Ma和229.0±1.3~227.0±12Ma这3组年龄可能代表了退变质榴辉岩经历的3期变质作用年龄:分别为峰期硬柱石榴辉岩相的变质作用;中期角闪石榴辉岩相-高压麻粒岩相的退变质作用,为一个降压-增温的"热折返"过程;主期角闪岩相的退变质作用,是一个大幅度的降温-减压过程,奠定了勐库地区退变质榴辉岩的主体面貌。  相似文献   
998.
豫西吉家洼金矿位于熊耳山金多金属矿集区西部,是一构造蚀变岩-石英脉型金矿床。矿体产于近南北向断裂带中,在倾向上呈"Y"字型分布,矿化以细脉-网脉状、浸染状黄铁矿化蚀变岩型金矿为主,其次为石英脉型金矿。热液成矿过程包括4个矿化阶段,黄铁矿-石英阶段(Ⅰ)、石英-黄铁矿阶段(Ⅱ)、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Ⅲ)和石英-碳酸盐阶段(Ⅳ)。本次工作对吉家洼金矿床主要成矿阶段(Ⅲ)的闪锌矿进行了Rb-Sr同位素测年研究,以限定成矿时代。结果获得Rb-Sr等时线年龄为118.2±2.4Ma,表明矿床形成于早白垩世。该年龄与熊耳山地区中的庙岭、祁雨沟、公峪等金矿床的成矿年龄基本一致,对于整个熊耳山地区的金矿成矿年龄具有一定的约束意义。锶-铅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吉家洼金矿的成矿物质为壳幔混源,新太古界太华群基底及其重熔形成的花岗岩体可能为铅同位素的主要物源。我们认为,吉家洼金矿床是熊耳山地区在早白垩世区域性强烈的构造-岩浆-流体活动事件的产物,是整个中国东部金的大规模成矿作用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99.
印支期龙门山断裂带的逆冲-推覆构造和沉积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华南、华北和羌塘地块在中—晚三叠世的俯冲—碰撞,古特提斯洋逐渐消亡,在龙门山及其前陆盆地发生了广泛的构造和沉积事件,统称为印支造山运动。然而,这期重要的造山事件普遍叠加有新生代印度与欧亚板块俯冲碰撞所引起的相似的北西—南东向构造挤压作用,使得印支期的构造活动对奠定龙门山初始构造和地貌特征,乃至对新生代构造活动的深远影响难以区分。对青藏高原其他边界的研究表明,只有通过多种手段从多个角度才能认清造山带形成的真实历史,而近些年来在龙门山地区开展的深地震探测、主断裂和飞来峰定年、前陆盆地沉积序列和沉积作用以及大地热流分布的研究则为我们进一步揭示印支初期龙门山断裂带构造活动本质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深地震反射剖面和最新的定年结果揭示龙门山地区在印支期发生了大型逆冲—推覆作用,在此期间,形成了两条主要断裂带,并直至后碰撞造山时期,形成了多期次的山前飞来峰构造。龙门山断裂带在印支期的大型逆冲—推覆构造活动,引发了大量的陆源碎屑沉积物涌入到四川前陆盆地中。强烈的断裂活动还引发了区域大地震的发生,在四川盆地西缘未完全固结沉积地层中形成了软沉积物变形。综合以往的研究结果,我们认为龙门山早期的逆冲—推覆和青藏高原东缘大地热流的升高伴随有区域岩石圈底部的拆沉导致软流圈高温物质的上涌。这种早期的构造格局对龙门山断裂带在新生代构造地貌的最终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00.
近年来在下扬子西缘地区厘定的一系列新元古代火成岩,为认识该区扬子板块新元古代岩浆活动历史与规律提供了窗口。结合本次与前人锆石U-Pb年代学数据,指示下扬子地区张八岭群、肥东杂岩与董岭杂岩内变火成岩的原岩时限分别为767~748 Ma、812~745 Ma和829~754 Ma。这些新元古代火成岩分别是峰期为750 Ma、800 Ma和825 Ma岩浆活动的产物。下扬子地区峰期为825 Ma的岩浆活动只出现在靠近江南造山带的南部。锆石年代学信息显示,下扬子地区还发生过峰期为840 Ma、2010 Ma和2454 Ma岩浆活动,但缺失1000~860 Ma的岩浆活动。通过区域对比表明,攀西—汉南弧没有延入下扬子地区。下扬子地区南部受到峰期为840 Ma的弧岩浆活动的影响。扬子板块上峰期为825 Ma的岩浆活动及早阶段的南华裂谷应是江南造山带后造山伸展的产物;而峰期为800 Ma和750 Ma的岩浆活动与相应的南华裂谷扩展,代表了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全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