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99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71篇
地球物理   104篇
地质学   180篇
海洋学   73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The homogeneous hidden Markov model (HMM), a statistical pattern recognition method, i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HMM, a 53-yr record of daily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flood season (April–September) at 389 stations in East China during 1961–2013 is classified into six patterns: the South China (SC) pattern, the southern Yangtze River (SY) pattern, the Yangtze–Huai River (YH) pattern, the North China (NC) pattern, the overall wetter (OW) pattern, and the overall drier (OD) pattern. Features of the transition probability matrix of the first four patterns reveal that 1) the NC pattern is the most persistent, followed by the YH, and the SY is the least one; and 2) there exists a SY–SC–SY–YH–NC propagation process for the rain belt over East China during the flood season. The intraseasonal variability in the occurrence frequency of each pattern determines its start and end time. Furthermore, analysis of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in the occurrence frequency of each pattern in recent six decades has identified three obvious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for the SC, YH, and NC patterns in the mid–late 1970s, the early 1990s, and the late 1990s. After 2000, the patterns concentrated in the southern region play a dominant role, and thus there maintains a “flooding in the south and drought in the north” rainfall distribution in eastern China. In summary, the HMM provides a unique approach for us to obtain both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emporal variation features of flood-season rainfall.  相似文献   
162.
分析1950年以来中等强度以上的ElNino和LaNina当年和次年夏季低纬度风场和500hPa高度距平场发现有不同特征。其中中-西太平洋近赤道地区850、200hPa上风场异常变化十分明显,这种异常变化与南北半球大气相互作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3.
多普勒雷达资料在暴雨临近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强暴雨、台风暴雨等灾害性暴雨天气是造成洪涝灾害最主要的降水天气系统。以广州雷达和梅州雷达的拼图资料以及温州单站雷达资料为基础, 讨论了TREC方法中时间步长、网格大小及雨强阈值等参数变化对跟踪结果的影响, 并对TREC矢量场进行了平滑处理, 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TREC矢量场中由于地物回波和回波梯度变化造成的一些明显错误的矢量, 得到较为连续的矢量场, 并将得到的矢量场用于暴雨的临近预报。个例分析及预报结果的验证表明:通过选择合适的参数, 雨强CAPPI、反射率因子CAPPI和CR 3种资料得到的TREC矢量场一致性好, 能够反映我国的强暴雨、台风暴雨等灾害性暴雨的移动方向。CR资料的外推预报结果稍差于其他两者, 3种资料预报的准确性都随着预报时间的递增而降低, 对连续时刻的TREC矢量进行拟合, 有助于提高预报准确率。TREC方法对于结构比较复杂、不易识别的台风暴雨等灾害性暴雨天气, 在预警方面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4.
太平洋中国开辟区锰结核生物成因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陈建林  张富生等 《地质学报》2001,75(2):228-233,T005,T006
本文对叠层石(微小叠层石与奇异叠层石)及其建造者(中华微放线菌与太平洋螺球孢菌)在结核中显示的规律性特征,叠层石纹层与超微生物生长,主要锰矿物及Fe、Mn元素与叠层石类型之间关系以及超微生物直接成矿等作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锰结核中叠层石柱体一般都显示出纹层、纹层组与纹层带3个级别的生长韵律,明层菌丝体密集,暗层菌丝体稀疏;两种叠层石类型与超微生物化石种存在着良好的对应关系;主要锰矿物含量变化与叠层石类型密切相关;叠层石柱体内Fe、Mn元素分布比柱间空隙具有明显的规律性,而全球性大气化程度比生殖菌丝强;超微生物的生化作用与沉积粘附作用直接造成了结核中Fe、Mn元素的富集,而全球性大气修与洋底微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影响了微生物生长的兴衰,导致了明暗相间纹层的交替出现。我们认为,叠层石纹层显示的韵律性特征,是胶体化学作用与沉积作用难以形成的,只有微生物群体的世代繁衍,才能构筑成几乎固定不变的叠层石柱体形态。上述研究成果,进一步确立了大洋锰结核的生物成因观点。  相似文献   
165.
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是评估水产养殖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础环节,对渔业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于2018年5-10月,采用黑白瓶法对闽江河口区的3个南美白对虾养殖塘(Pond Ⅰ、Pond Ⅱ和Pond Ⅲ)水体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进行了原位监测,初步研究了初级生产力在池塘间的差异性及其时间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养殖期间养...  相似文献   
166.
不同于体扫雷达探测降水系统,垂直指向雷达可探测降水云中粒子垂直演变的微物理过程。C波段调频连续波垂直指向雷达 (C-FMCW) 采用收发分置天线,数据垂直分辨率达15~30 m,时间分辨率达2~3 s,利用其2013年6—8月在安徽定远探测数据对降水云垂直结构特征及亮带中融化微物理过程进行研究。6次降水过程共计46 h中的39.1%数据具有清晰的亮带结构特征,期间降水占地面总降水量的15%;江淮雨季层状云、对流云和混合性降水系统中均出现零度层亮带,层状云中亮带长时间维持,对流降水系统移出后减弱阶段的亮带结构稳定,混合降水系统中的对流扰动加强冲破了亮带结构。以融化层中最大回波强度Zp所在高度进行融化层的粒子碰并增长和破碎减弱分层分析,上半层融化过程主要表现为碰并增长,下半层则是粒子破碎减弱。剔除了介电常数、下降速度引起的粒子浓度改变影响后,层状云和对流降水后期的回波强度加强表明融化增长程度接近,后者略强,混合降水云的融化增长最强。  相似文献   
167.
阮水根  程新田 《气象学报》1986,44(4):488-494
七十年代,谢义炳教授指出:湿大气动力学和干大气动力学特征有明显差异。结合我们的天气实践,注意到经常造成鄂北强降水的西南低涡处于对流层低层,在这一层次内不仅流场辐合明显,而且水汽丰沛,空气为强烈的对流性不稳定,这些因子对低涡的生消移动必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的目的是,引入水汽因子后,通过简化涡度方程在湿斜压大气中的应用,并考虑湿静力稳定度σ_m既为P的函  相似文献   
168.
近年,我国在引进国外航空瞬变电磁测量系统后开展了一系列的生产活动,但尚未建立一套航空瞬变电磁数据处理规范,航空电磁测量数据处理技术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其中航空瞬变电磁测量数据因存在起伏飞行,在低阻地区形成明显的干扰异常,需要进行飞行高度校正,本文主要讨论高度校正的数据处理方法.通过高度校正数据处理方法的分析,得出三角波场...  相似文献   
169.
安徽省姑山铁矿床中赤铁矿微晶的聚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连兴  阮惠础 《地质论评》1996,42(3):275-277,T001
安徽省姑山铁矿床的矿石产在中生代辉长闪长岩与以三叠纪页岩,粉砂岩和砂岩为主的围岩的接触带上,矿石成分主要是微晶赤铁矿,其粒径为0.01-0.05mm,并与玉髓和细粒石英相交生,粒径达1-2mm的赤铁矿斑晶呈板状自形晶浸染于块状矿石中,显微镜观察表明,赤铁矿自形斑晶是在成矿期后由赤铁矿微晶聚合而成的。整个聚合过程包括微晶颗粒的相互靠近,颗粒旋转,结晶方位的定向以及最终的焊结,从而形成光性均一的变斑晶  相似文献   
170.
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勘探的关键地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伟林 《地质学报》2009,83(1):1059-1064
南海北部深水区已经获得了重大的天然气发现,正逐渐成为全球深水勘探的热点区之一。通过与相邻陆架区以及世界上典型深水盆地的类比发现,南海北部深水区具有独特的石油地质特征。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经历了从燕山期主动陆缘向新生代边缘海被动陆缘的转变,其演化过程和成盆机制复杂;陆坡深水区具“热盆”特征,凹陷普遍发育超压,其生烃机制不明;深水区距离物源区较远,缺乏世界级大河系的注入,具远源沉积特征,未发现盐层及其相关构造,其油气成藏条件具有特殊性。此外,南海北部深水区海底地形崎岖、多火山,还面临着地震采集、处理等地球物理难题。因此,南海北部深水油气勘探需要在借鉴相邻陆架区和世界其他深水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一方面深入研究其独特的油气地质特征,另一方面研发适应于我国深水环境的地球物理新技术,切实推动深水勘探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