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780篇
  免费   18599篇
  国内免费   43532篇
测绘学   2816篇
大气科学   22039篇
地球物理   13396篇
地质学   36426篇
海洋学   16465篇
天文学   981篇
综合类   4934篇
自然地理   2854篇
  2024年   157篇
  2023年   366篇
  2022年   679篇
  2021年   1003篇
  2020年   2193篇
  2019年   5551篇
  2018年   5841篇
  2017年   5550篇
  2016年   5670篇
  2015年   4911篇
  2014年   4469篇
  2013年   5017篇
  2012年   4701篇
  2011年   4520篇
  2010年   4455篇
  2009年   3775篇
  2008年   3041篇
  2007年   3082篇
  2006年   2704篇
  2005年   2544篇
  2004年   2858篇
  2003年   2610篇
  2002年   2322篇
  2001年   2085篇
  2000年   1749篇
  1999年   1899篇
  1998年   1947篇
  1997年   1982篇
  1996年   1562篇
  1995年   1522篇
  1994年   1364篇
  1993年   1284篇
  1992年   1088篇
  1991年   810篇
  1990年   773篇
  1989年   631篇
  1988年   537篇
  1987年   419篇
  1986年   336篇
  1985年   271篇
  1984年   299篇
  1983年   179篇
  1982年   216篇
  1981年   155篇
  1980年   119篇
  1979年   117篇
  1978年   51篇
  1972年   43篇
  1971年   54篇
  1970年   4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苏鲁榴辉岩中磷灰石的矿物学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陈振宇  曾令森  孟丽娟 《岩石学报》2009,25(7):1663-1677
磷灰石是榴辉岩中最常见的副矿物之一,见证了高压-超高压变质岩从原岩形成、俯冲和折返所伴随的物理化学过程。为进一步揭示苏鲁超高压榴辉岩经历的物理和化学过程,我们对取自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CCSD)主孔岩心和苏北地表露头榴辉岩中的磷灰石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分析和LA-ICP-MS原位微量元素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苏鲁榴辉岩中,磷灰石绝大多数是在超高压变质作用阶段重结晶生长的。未受退变质影响的磷灰石富含LREE和Sr元素,退变质作用促使磷灰石中活动性较强的LREE和Sr明显降低而HREE含量略微升高,并产生负Eu异常。磷灰石边部HREE的升高可能与折返过程中的升温作用和石榴子石分解有关,Eu负异常的产生可能还与退变质过程中发生了氧逸度fO2的降低有关;结合前人对磷灰石中“出溶”现象的研究,提出榴辉岩磷灰石中的独居石“出溶体”很可能是磷灰石与富含NaCl和硅酸盐的退变质流体发生交代反应所致,磷灰石中硫化物“出溶体”的形成除了氧逸度降低的原因外,可能也与折返过程中发生的短期升温作用有关。超高压变质岩从进变质-峰期→早期退变质→角闪岩相退变质阶段,变质流体可能经历了氧化→还原→氧化状态的复杂变化。  相似文献   
992.
周万峰  朱志雄 《贵州地质》2016,33(3):230-236
通过对黔西北某地含自然铜矿石样品加工过程中的分级、缩分及均匀性试验,确定样品经粗碎、中碎后,过1 mm筛(筛上物检测Cu,参与以后计算),筛下物混匀缩分(K=0.5),采用棒磨细碎,过160目筛(筛上物检测Cu,参与以后计算),筛下物混匀的加工流程是可行的,其经济性、可靠性、准确性能满足该矿区地质工作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993.
Voluminous granitic intrusions are distributed in the West Junggar, NW China, and they can be classified as the dioritic rocks, charnockite and alkali-feldspar granite groups. The dioritic rocks (SiO2 = 50.4–63.8 wt.%) are calc-alkaline and Mg enriched (average MgO = 4.54 wt.%, Mg# = 0.39–0.64), with high Sr/Y ratios (average = 21.2), weak negative Eu (average Eu/Eu = 0.80) and pronounced negative Nb–Ta anomalies. Their Sr–Nd and zircon Hf isotopic compositions ((87Sr/86Sr)i = 0.7035–0.7042, εNd(t) = 4.5–7.9, εHf(t) = 14.1–14.5) show a depleted mantle-like signature. These features are compatible with adakites derived from partial melting of subducted oceanic crust that interacted with mantle materials. The charnockites (SiO2 = 60.0–65.3 wt.%) show transitional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from calc-alkaline to alkaline, with weak negative Eu (average Eu/Eu = 0.75) but pronounced negative Nb–Ta anomalies. Sr–Nd and zircon Hf isotopic compositions ((87Sr/86Sr)i = 0.7037–0.7039, εNd(t) = 5.2–8.0, εHf(t) = 13.9–14.7) also indicate a depleted source, suggesting melts from a hot, juvenile lower crust. Alkali-feldspar granites (SiO2 = 70.0–78.4 wt.%) are alkali and Fe-enriched, and have distinct negative Eu and Nb–Ta anomalies (average Eu/Eu = 0.26), low Sr/Y ratios (average = 2.11), and depleted Sr–Nd and zircon Hf isotopic compositions ((87Sr/86Sr)i = 0.7024–0.7045, εNd(t) = 5.1–8.9, εHf(t) = 13.7–14.2). These characteristics are also comparable with those of rocks derived from juvenile lower crust. Despite of the differences in petrology, geochemistry and possibly different origins, zircon ages indicate that these three groups of rocks were coevally emplaced at ~ 305 Ma.A ridge subduction model can account for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granitoids and coeval mafic rocks. As the “slab window” opened, upwelling asthenosphere provided enhanced heat flux and triggered voluminous magmatisms: partial melting of the subducting slab formed the dioritic rocks; partial melting of the hot juvenile lower crust produced charnockite and alkali-feldspar granite, and partial melting in the mantle wedge generated mafic rocks in the region.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subduction was ongoing in the Late Carboniferous and, thus support that the accretion and collision in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took place in North Xinjiang after 305 Ma, and possibly in the Permian.  相似文献   
994.
胶州湾东北部海域生态环境污染状况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2004年5月和2005年5月两次对胶州湾东北部海域海水的盐度、pH、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无机氮、活性磷酸盐、铜、铅、锌、镉、多环芳烃和有机氯农药以及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石油烃、硫化物、铜、铅、镉、汞、多环芳烃和有机氯农药测定结果,并结合2001年以来历史资料,对胶州湾东北部海域生态环境质量历史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该海域生态环境中除个别要素如活性磷酸盐、铅、镉、汞等重金属含量有所增加外,其他污染要素含量相对稳定且有下降趋势,2001—2005年该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相对稳定,仅部分要素有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995.
对土壤中14种有机氯农药的超声提取技术和磺化、固相萃取小柱两种净化方法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提取节省提取时间,提高分析效率;磺化法和固相萃取小柱法都有净化作用,但磺化法使样品中的艾氏剂、狄氏剂和异狄氏剂全部损失;固相萃取小柱净化当丙酮-正己烷淋洗液体积比为1∶9、淋洗液收集8 mL时回收率>90%,干扰最小。方法检出限为0.63~2.59μg/kg,精密度(RSD,n=7)为1.17%~14.66%,基体加标平均回收率为82.78%~106.94%。方法用于生态地球化学调查评价批量土壤样品的实际分析,检测结果满足评价工作需要。  相似文献   
996.
灰色误差理论在岩矿测试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介绍了灰色误差理论,并应用于岩矿测试数据基本处理。结果表明,在误差变化范围小的岩矿化学分析中,测量数据的累加曲线为线性关系,在元素不均匀性分布的岩矿化学分析(例如不均匀性金的测试)和岩石强度试验等分散性大的测试中,测量数据的累加曲线为曲线关系,但灰色标准偏差和传统统计学的标准偏差非常接近。该方法简单易行,具有相当的精度和较强的实用性,对测量数据少或难于寻求统计规律的测量过程尤为实用,是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997.
魏少妮  古丽冰 《岩矿测试》2009,28(6):590-592
采用对磺基苯偶氮变色酸分光光度法对岩石样品中氟的含量进行测定。确定的最佳测定条件为:测定波长570 nm,放置2 h后测定,盐酸介质浓度0.84 mol/L,显色剂用量5.0 mL。氟离子浓度在0~1.4 mg/L时符合比尔定律,方法检出限为0.06μg/g。以岩石标准物质代替氟标准溶液制作标准曲线,可有效降低杂质元素的干扰。对国家一级标准物质和日本玄武岩标准物质6次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37%~6.32%。  相似文献   
998.
采用水热法在不同反应条件下合成了一系列纤蛇纹石纳米管.利用红外吸收光谱、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系统地研究了水热反应中,反应温度、Si/Mg比、反应时间等不同反应参数对合成纤蛇纹石纳米管的晶体生长及其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的升高、Si/Mg比趋近0.68及反应时间的延长均有利于纤蛇纹石的生长,并获得最佳条件下合成的纤蛇纹石条件.  相似文献   
999.
宋会侠  赵子然  沈其韩  宋彪 《岩石学报》2009,25(8):1872-1882
山东沂水杂岩主要由高角闪岩相至麻粒岩相变质的变基性岩和(紫苏)花岗岩岩体组成.本文主要研究了三个含紫苏辉石的黑云斜长角闪岩(YS06-19、YS06-41和YS06-29),三个含石榴子石的角闪二辉斜长麻粒岩(YS06-40、YS06-45、YS06-49),一个含尖晶石和石榴子石角闪二辉麻粒岩(YS06-31)和两个英灵山花岗片麻岩样品(YS06-30和YS06-48)的岩石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特征.结果认为,(1)含紫苏辉石的黑云斜长角闪岩和含石榴子石的角闪二辉斜长麻粒岩对Sr、K、Rb、Ba、Ce、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的富集程度不同,指示了其原岩经历了不同程度的部分熔融;(2)认为英灵山花岗片麻岩是由来自于亏损地幔的基性岩部分熔融产生,这一观点同沈其韩等(2000)认识一致;(3)所研究的变基性岩的锆石Hf亏损地幔模式年龄均小于英灵山花岗片麻岩Hf亏损地幔模式年龄,指示了该变基性岩可能不是英灵山花岗片麻岩的母岩,沂水地区应该存在更古老的变基性岩石,也可能反映了这两类岩石对Hf同位素体系的保存能力不同;(4)该地区地壳生长在30亿年左右启动,大规模的地壳生长出现在2530~2740Ma.  相似文献   
1000.
乐平统底界定义和点位的争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成源 《地质论评》2002,48(3):234-241
有关乐平统底界定义和点位的争论涉及到有关建立界线层型的一些基本原则。本文作者确信,乐平统的底界不可能建立在小间断上或层序界面上;不能被证实的点断成种事件也不能用来建立界线层型;定义种在连续演化谱系中首现的点位是确定的不是任意的;必须考虑定义种的首现时期的居群特征,不能用定义种晚期的居群特征来确定GSSP的点位;定义种的定义不能任意改动,要保持分类的稳定。不能过高估计或只认为齿脊特征是区别晚二叠世舟刺分子的唯一标准。梅仕龙有关C. postbitteri和C. dukouensis两个种区别特征的争辩是无用的,因为本文作者所使用的区别这两个种的标准正是梅仕龙等(Mei et al, 1994)所提出的。现在没有必要为维护自己的界线定义或点位而修改有关种的定义。原来有关这两个种的定义和区别特征是科学的。本文作者鉴定的C. dukouensis (Wang, 2000a, p1. 2, figs. 1~8)是正确的,符合原来的定义。乐平统底界定义应当是严格的科学的。金玉玕等(Jin et al, 1994, 1998)从来没有提到更谈不上“反复讨论”了C. doukouensis的“首现”(梅仕龙,本期)。虽然提到(C. postbitteri的首现,但由于C. postbitteri的先驱种不清,这个定义是不科学的。乐平统底界的科学而严格的定义应是:在Clarkikina postbitteri—C. du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