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51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02篇
地球物理   40篇
地质学   24篇
海洋学   1篇
天文学   2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地表浅层的辉铜矿在风化时的富集是一个具经济意义县重要的自然过程,它可以使硫化物矿床中铜含量增加。采用扫描电镜观察智利北部铜矿床中辉铜矿富结果表明;在残余的硫化物颗交代界面附近存在着大量的处于原始生长状态的细菌。  相似文献   
92.
利用一个引入了地面尖端电晕放电物理过程的二维轴对称积云起电模式,讨论了雷暴云下空间电荷层的空间分布和随时间的演化规律。在模式计算上采用了"时步分离法",即在小时步上计算电导及各种反极性离子的复合作用,在大时步上计算平流、对流和湍流扩散项,对于不同的时间步长垂直方向采用不同的格距。通过模拟分析,得到了一些较为合理的结果。最后简单地讨论了本工作在以后需改进的地方。  相似文献   
93.
94.
95.
卫星观测到的全球闪电活动及其地域差异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闪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都有很大的可变性. 本文利用热带降水测量计划(TRMM)卫星上携带的闪电探测系统获取的闪电定位资料首次对一些典型地区的闪电活动进行了对比分析. 研究发现不同地区的闪电活动无论在闪电频数或放电强度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海洋上的闪电活动频数与陆地上的闪电活动频数可相差几十倍;不同地区闪电活动的多少不仅取决于该地雷暴日数的多少,更重要的还取决于该地每次雷暴过程闪电频数的多少;不同地区的闪电放电强度有随闪电频数增加而减小的趋势. 进一步研究还表明,不同地区闪电光辐射能的不同可以用对流最大不稳定能量(ECAPE)来解释,闪电放电强度与ECAPE之间存在非常好的线性正相关;而闪电活动频数对ECAPE的响应则与闪电光辐射能不同,二者之间没有发现明显的相关.  相似文献   
96.
闪电放电特征和雷暴电荷结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综述了近10年来对闪电物理过程和雷暴电荷结构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利用自行研制的高时间分辨率新型闪电探测和定位技术,获得中国不同地区的闪电特征及放电参数,组织首次青藏高原综合闪电观测实验,揭示高原雷暴及其闪电活动的特殊性,并利用数值模式探讨其成因;将原子结构理论应用于闪电光谱研究,并进行闪电光谱的实验观测和理论研究,获得可见光频段的闪电光谱记录;完善空中人工引发闪电技术,解决近距离严酷电磁环境条件下闪电的光、电信号测量技术,寻找闪电双向先导传输的光学和甚高频辐射证据,并利用人工引发闪电技术对防雷设施进行试验研究;另外,在闪电与天气、气候关系的研究方面也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7.
雹暴的闪电活动特征与降水结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地面雷电探测网获取的地闪资料分析了10次雹暴过程的闪电分布和演变特征, 并结合地面多普勒雷达和TRMM卫星的闪电成像仪(LIS)、测雨雷达(PR)、微波成像仪(TMI)分析了雹暴的降水结构及其与闪电活动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 降雹天气过程的正地闪比例较高, 平均值为45.5%; 在雹云快速发展阶段, 地闪频数存在明显的“跃增”; 在整个降雹阶段正地闪活动非常活跃, 在正地闪频数增加的过程中通常伴有负地闪频数的下降; 在雹暴的减弱消散阶段, 地闪频数显著减少. 两次典型雹暴的闪电活动非常活跃, 总闪电频数分别为183次/min和55次/min; 其降水结构特征是, 大于30 dBZ的强回波单体多集中于系统的前缘, 系统后部伴有稳定性的层状云降水区, 回波顶高均超过14 km; 其对流降水的贡献率分别为85%和97%. 对6 km高度处的雷达回波与总闪电关系的研究表明, 总闪电主要出现在强回波区(>30 dBZ)及其周围. 对流降水区发生闪电的几率约是层云降水区的20倍以上, 可以利用闪电与对流降水的相关性来有效地识别对流降水区. 初步结果还表明闪电频数和冰水含量之间呈线性关系, 即冰水含量越高, 相应的闪电活动也越频繁.  相似文献   
98.
利用2015年夏季北京闪电综合探测(BLNET)总闪辐射源定位、多普勒天气雷达、地面自动气象站和探空资料等多种协同观测资料,详细分析了2015年8月7日北京一次强飑线过程不同阶段的闪电特征,并探讨了闪电与对流区域和地面热力条件之间的关系。飑线过程整体上以云闪为主,根据雷达回波和闪电频数可以将飑线过程分为发展、增强及减弱三个阶段。发展阶段表现为多个孤立的γ中尺度对流降水单体,随着北京城区降水单体的迅速发展,强回波顶高延伸到-20℃温度层高度,闪电辐射源高度也逐步增加,闪电明显增多,但总闪电频数整体低于80次/min。增强阶段单体合并,闪电频数快速增长,0℃层以上及以下的强回波(>40 dBZ)体积明显增大,飑线形成后,总闪和地闪均达到峰值,分别约248次/min和18次/min,负地闪占总地闪比例为90%,辐射源主要分布在线状对流降水区内,辐射源数量峰值出现在5~9 km高度层。减弱阶段飑线主体下降到0℃以下并迅速衰减,辐射源分布明显向后部层云降水区倾斜。95%的闪电发生在对流线附近10 km范围内,即对流云区和过渡区。在系统发展和增强阶段,对流云区与层云区辐射源的活跃时段基本一致;系统减弱阶段,对流降水云区辐射源数量迅速减少。在系统的不同发展阶段,闪电活跃区域对应于冷池出流同平原暖湿气流在近地面形成的相当位温强梯度带内。  相似文献   
99.
一次多回击负地闪放电过程的甚高频辐射和传输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短基线时间差甚高频(VHF)辐射源定位系统对一次多回击负地闪放电过程进行详细研究发现, 负地闪的预击穿、梯级先导、直窜先导及回击后云内放电过程伴随有较强烈的VHF辐射。结合同步观测的闪电快、慢电场变化资料, 分析VHF辐射源时空发展特征发现, 预击穿阶段辐射源在云中的放电通道为双向发展, 平均速度均在104 m s-1量级, 预击穿下行分支直接转化为梯级先导, 并产生多个分支通道同时向地面发展, 先导平均速度在105 m s-1量级。继后回击之前先导过程均产生多个分支通道, 直窜先导平均速度在105~106 m s-1量级, 新开辟的梯级先导速度在105 m s-1量级。闪击间及地闪后期云内放电活动较为复杂, 主要表现为辐射源从闪电起始区域发展, 进一步延伸云内闪电通道。地闪后期多次负极性K变化过程(Kitagawa and Kobayashi, 1958)主要表现为负极性流光沿之前的正极性电离通道快速发展, 平均速度在106 m s-1量级。  相似文献   
100.
MINERA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ULTRAMAFIC ROCKS FROM THE INDUS SUTURE OPHIOLITE IN SWAT, NW PAKISTAN1 BeccaluvaL ,MacciottaG ,PiccardoGB ,etal.PetrologyoflherzoliticrocksfromthenorthernApennineophiolites[J] .Lithos,1984 ,17:2 99~ 316 . 2 HartmannG ,WedepohlKH .ThecompositionofperidotitetectonitesfromtheIvreacomplex ,northernItaly:residuesfrommeltextraction[J] .GeochimCosmochActa ,1993,57:176 1~ 1782 . 3 JaquesAL ,ChappellBW .Petrology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