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0篇
  免费   189篇
  国内免费   210篇
测绘学   37篇
大气科学   97篇
地球物理   160篇
地质学   390篇
海洋学   4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59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79年   2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91.
On the basis of the previous quantitative modeling of trace element behavior in magmatic pro-cesses such as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batch melting and magma mixing,the author has shown the covarianc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atible and incompatible elements. The discussion of the covariance relationship among trace elements indicates that the covariance relationship can be used to study the petrogenesis of igneous rocks an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atible and incompatible elements are most important in distinguishing equilibrium process(melting and crystallization )from other magmatic processes, i.e.,the former shows a hyperbola trend on C1^i vs .C1^i diagrams,and however, the fractional process gives an exponent curve and magma mixing presents a straight line .On the other hand ,log C1^i vs .C1^i diagrams are also discussed here. Alkaline rocks from Zijinshan, Lin County, Shanxi Province are taken for example in our study ,indicating that the rocks were derived from batch melting of the upper mantle.  相似文献   
592.
江苏省新沂市马陵山地区的4个神秘的印记,传统上被解释为“李存孝打虎处”的“虎爪印”和“人足迹”,重新将其解释为大盛群田家楼组恐龙足迹。这些足迹中只有一个最深的“虎爪印”保存了可识别的趾印,表明它是一个有着后内侧拇趾印的兽脚类恐龙左足迹,是一道单步约50cm的直线行迹的一部分;另一种解释是该足迹为小型蜥脚类恐龙的右后足迹,形成行迹的右侧部分,其左侧部分没有保存。马陵山足迹点提供了恐龙足迹如何影响中国民间传说的另一个案例。  相似文献   
593.
Understanding the Cenozoic vertical-axis rotation in the Tibetan Plateau is crucial for continental dynamic evolution. Paleomagnetic and rock magnetic investigations were carried out for the Oligocene and Miocene continental rocks of the Hoh Xil basin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tectonic rotations of central Tibet. The study area was located in the Tongtianhe area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Hoh Xil basin and northern margin of the Tanggula thrust system in central-northern Tibet. A total of 160 independently oriented paleomagnetic samples were drilled from the Tongtianhe section for this study. The magnetic properties of magnetite and hematite have been recognized by measurements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vs. temperature curves and unblocking temperatures. The mean directions of the Oligocene Yaxicuo Group in stratigraphic coordinates(Declination/Inclination = 354.9°/29.3°, k = 33.0, α_(95) = 13.5°, N =5 Sites) and of the Miocene Wudaoliang Group in stratigraphic coordinates(Declination/Inclination = 3.6°/36.4°, k = 161.0, α_(95) = 9.7°, N =3 Sites) pass reversal tests, indicating the primary nature of the characteristic magnetizations. Our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sampled areas in the Tuotuohe depression of the Hoh Xil basin have undergone no paleomagnetically detectable rotations under single thrusting from the Tanggula thrust system. Our findings, together with constraints from other tectonic characteristics reported by previous paleomagnetic studies, suggest tectonic rotations in the Cuoredejia and Wudaoliang depressions of the Hoh Xil basin were affected by strike-slip faulting of the Fenghuo Shan-Nangqian thrust systems. A closer examination of geological data and different vertical-axis rotation magnitudes suggest the tectonic history of the Hoh Xil basin may be controlled by thrust and strike-slip faulting since the Eocene.  相似文献   
594.
长江江苏段区域供水水源地水质可达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平面水流、水质有限体积法及黎曼近似解模型,在无结构网格上对偏微分方程进行有限体积法的积分分离散,模型具备有限单元法及有限体积法两者的优点。采用同步遥感、水量、水质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率定验证,在对长江水源地、沿江污染源调查以及岸线稳定段分析结果基础上,进行污染源概化以及确定主要研究江段。在对概化的污染源计算出在设计条件下的污染带分布图,并计算出污染带长、宽随排污量变化曲线;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分析出长江各水源地及岸线稳定段的水质变化状况。对长江江苏段各主要排污口的污染带进行了计算,并对长江江苏段区域供水水源地的水质可达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95.
活动古地理重建的实践与思考——以青藏特提斯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由于石油工业的推动,特提斯构造域一直作为活动古地理重建的重点研究地区,并取得大量研究成果,直接推动了全球古地理研究工作的深入。近年来对位于该构造域东部的青藏高原地区进行了活动古地理重建的研究工作实践,其主要思路是:在古地理重建数据库和古地理重建模拟系统开发的基础上,依据古地磁学运动轨迹研究古大陆位置,结合古构造和古生物对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印度北缘)、拉萨、东和西羌塘地体的古大陆位置进行复位;利用深部地球物理、地表地质断裂证据,借助生物古地理资料,对古大陆和盆地的边界、规模予以限制;利用变形缩短率、构造平衡剖面恢复技术等对原型盆地进行复原;在沉积和生物环境识别划分基础上,编绘基于古大陆重建的岩相和生物古地理图;进一步通过沉积学、沉积地球化学、古生物有关方法和技术,对古海洋海水参数特征、海洋气候参数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古地理和古构造格局控制下的古海洋、古气候条件与盆地、储集岩和烃源岩的形成环境。通过活动古地理重建的研究趋势分析和青藏特提斯的实践认为,古地理重建是现代地质科学的集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研究不仅具有从过去走向未来,从固定走向活动,从古大陆再造到古地理重建,从示意性的小比例尺到大比例尺,以及模拟技术、信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GPS)等特点;而且具有从单一沉积学要素到古环境、古气候、古海洋等多种要素,可以表现地质历史中各种地质作用及其结果(如古构造和地貌、岩浆和变质作用与各种岩体的剥露)的优势。我们相信,活动古地理重建研究将会成为未来我国沉积地质学重点研究领域之一。  相似文献   
596.
本文以贵州荔波董歌洞3号石笋第6、1次和4号石笋第2次主要沉积间断为例,说明依序发生于89.96kaBP、128.65kaBP、113.40kaBP,结束于0.32kaBP、128.21kaBP、65.50kaBP,延续时间89.65ka、0.44ka、47.90ka的沉积间断,具多级次的地质、气候演变属性,沉积间断时间长,显示度明显,气候事件复杂,间断频发,必有更丰富的气候、环境、地质内涵。贵州都匀凯酉七星洞2号石笋Q2F1、Q2F2,5号石笋Q5F3是碰断面,依序发生于74.24kaBP、60.72kaBP、36.80kaBP,彼此相间隔13.52ka、23.92ka,断面及其上、下石笋段的沉积特征,属突变(灾害)性事件,也有其古气候环境意义。系列事件的测年,须在系统测年基础上,于间断、碰断面上下加密测试,及石笋沉积特征的综合观测,以提高事件测年和定性的可信度,增加古气候环境信息量。  相似文献   
597.
      采用岩芯观察、薄片鉴定、成像测井及地震资料分析等手段,对滴西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储集空间类型、形成因素及 展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滴西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储集层岩类主要为玄武岩、正长斑岩、火山角砾岩及熔结凝灰岩。 储集空间可划分为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原生裂缝及次生裂缝四种类型。其中,原生孔隙主要为气孔和粒间孔,原生裂缝 发育收缩缝和炸裂缝;次生孔隙以晶内溶孔、基质溶孔占绝对优势,次生裂缝以构造缝为主。研究区控制储集空间形成的 因素主要为火山岩岩性岩相、风化淋滤作用、构造作用及溶蚀作用,原生储集空间类型及发育位置受岩性岩相控制,而后 三种作用是该区形成次生储集空间的主要原因,且从西北至东南方向,其控制因素依次由岩性岩相过渡为风化淋滤作用, 直至构造和溶蚀作用 。据此,滴西17,14 井区的玄武岩原生气孔、火山角砾岩内粒间孔受岩性岩相控制均呈东北向长条状 展布;滴西10 井区熔结凝灰岩和火山角砾岩中的次生溶孔围绕断裂展布;滴西18 井区的斑晶、基质溶孔受岩体及断裂共同 制约。  相似文献   
598.
活动断裂几何学特征及滑动速率是研究断裂运动学、动力学机制及其评估区域强震危险性的重要依据。青藏高原东缘左行走滑的鲜水河断裂带是控制高原物质向南东挤出的重要边界,是中国陆内活动性最强的断裂之一。本文以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为研究对象,通过高精度遥感影像解译、野外考察、OSL(光释光)和14C测年方法以及LiDAR(激光雷达)扫描获得乾宁段龙灯乡冲积阶地的位错量和废弃年龄。T4和T3′水平位错量分别为106±5 m和77±2 m, T4阶地垂直位错量为9.6±0.5 m。T4和T3′阶地的废弃年龄分别为11±1 ka和7±1 ka。结合对应的年龄和位错量,得到乾宁段晚第四纪走滑速率左行走滑速率为10.5±1 mm/a,垂直滑动速率为0.9±0.1 mm/a,断层倾向北东,具有正断运动学特征。通过重新计算断裂两侧GPS矢量沿断裂方向分量,得到鲜水河断裂带炉霍段、炉霍—康定段、磨西段现今左行走滑速率分别约为8.1 mm/a、8.2 mm/a、9.4 mm/a,整体表现为自北西向南东递增。综合乾宁段晚第四纪走滑速率和最新强震活动的离逝时间估算,认为鲜水河断裂带乾宁段目前应变累积...  相似文献   
599.
乌鲁木齐西山断裂层组展布于北天山山前断展褶皱系与博格达推覆构造系的转换部位,为盆地向S推覆的构造,由4~5条长度十几公里至近30km的断层组成,其滑脱面埋深约11km。通过地质地貌调查、探槽开挖,结合深部构造特征分析,西山断裂组晚更新世中晚期有明显的活动。断层F1—F3最年轻的2次事件基本都被限制在距今(22.7±5.2)ka和40ka左右。而F4和西山断裂最年轻的事件被距今31.0ka和38.0ka的地层覆盖。这显示西山断裂组晚第四纪活动有分组和组合破裂的特征。断层F4和西山南缘断裂为一组,F1—F3为另一组。坎前堆积地层、断层与堆积地层的切错关系和不同间断面或标志地层在断层两侧的累积位差的突变,是识别地表破裂型逆断层古地震事件的重要标志。降低逆断层古地震识别的不确定性,关键在于识别事件的标志需要综合分析各种影响因素,有多证据的支持  相似文献   
600.
DNA条形码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分子鉴定方法,是指通过选择一段DNA基因序列片段作为条形码进行物种鉴定、系统发育研究和物种多样性保护等。海洋贝类种类丰富、数量众多,传统的形态分类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一些非常见及疑难物种不能快速、准确地鉴定。作为一种快速、高效的物种诊断技术,DNA条形码技术在海洋贝类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DNA条形码的产生、原理、分析步骤、优势、局限及在海洋贝类种质资源保护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