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372篇 |
免费 | 178篇 |
国内免费 | 83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58篇 |
大气科学 | 354篇 |
地球物理 | 1417篇 |
地质学 | 1335篇 |
海洋学 | 379篇 |
天文学 | 139篇 |
综合类 | 341篇 |
自然地理 | 26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26篇 |
2022年 | 16篇 |
2021年 | 31篇 |
2020年 | 27篇 |
2019年 | 31篇 |
2018年 | 42篇 |
2016年 | 33篇 |
2015年 | 27篇 |
2014年 | 65篇 |
2013年 | 44篇 |
2012年 | 124篇 |
2011年 | 168篇 |
2010年 | 59篇 |
2009年 | 94篇 |
2008年 | 159篇 |
2007年 | 192篇 |
2006年 | 200篇 |
2005年 | 204篇 |
2004年 | 193篇 |
2003年 | 157篇 |
2002年 | 167篇 |
2001年 | 165篇 |
2000年 | 190篇 |
1999年 | 93篇 |
1998年 | 90篇 |
1997年 | 108篇 |
1996年 | 68篇 |
1995年 | 99篇 |
1994年 | 106篇 |
1993年 | 128篇 |
1992年 | 116篇 |
1991年 | 159篇 |
1990年 | 112篇 |
1989年 | 134篇 |
1988年 | 116篇 |
1987年 | 84篇 |
1986年 | 63篇 |
1985年 | 103篇 |
1984年 | 81篇 |
1983年 | 41篇 |
1982年 | 36篇 |
1981年 | 29篇 |
1980年 | 64篇 |
1979年 | 8篇 |
1978年 | 12篇 |
1977年 | 6篇 |
1974年 | 9篇 |
1947年 | 7篇 |
1939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3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根据Etna山区地震网观测站提供的最连续的地震图,已经获得了发生在1978~1982年间的火山谐震和地震的能量释放轮廓。两种能量都在10~(11)~10~(13)J/a间,但是,它们的释放轮廓彼此之间并不是严格地相对应的。若只考虑发生在同一时期的喷发,释放的热能和使岩浆从两千米深的静力学平街状态上升到地表所需要的势能大约分别为10~(17)和10~(15)J/a。地震和火山谐震能量的计算值较之岩浆填充裂隙的迁移模式所需要的能量至少少一个数量级。使岩浆上升到地表所需要的能量可以由岩浆柱上部的膨胀气体作用于浅层岩浆的构造应力提供。 相似文献
92.
采自西德Eifel东Laachef Sce晚第四系具不同成份分带的火山碎屑岩层的二十六个全岩、七个基质和五十三个单矿物样品用中子活化仪器进行了分析。这些资料表明喷发前Laacher See岩浆房内的化学变化与其它资料导出的一致。岩浆房顶部是高度分异的晌岩,底部是富含铁镁质的响岩。一些不相容元素如Zn、Zr、Nb、Hf、U、LREE和HREE在顶部相当富集,而相容元素如Sr、Sc、Co、Eu强烈地亏损。中等可溶元素Ta和一些MREE在中间层位被耗损。全岩和基质资料表明,响岩溶体在化学成分上的分带性与斑晶含量无关。混染岩(响岩—碧玄岩)中相容元素的丰度最大。所有元素(除Rb外)对于浮岩地层层位来说,都出现连续的成份变化。依据这些资料我们能划分出三个主要的单元:早期喷出的高度分异岩浆,发生演化的响主体和作为最终产物的铁镁质响岩。九个矿物相的微量元素分配系数(K)的巨大变化就地层层位而论不能用常规的机制进行解释。我们假定响向岩熔体中微量元素含量的明显变化由结晶作用控制着分异作用,而分异同时和(或)之后的液—液两相分异作用所控制。这又引起了斑晶和主岩基质之间不平衡。所以分配系数不同于平衡分配系数,相当于后期结晶作用总和。不同于基质成份。这样,就能利用△K—△M图(K的变化相对于M的变化关系图)讨论变化的分配系数K和基质M之间的关系。这个图的不同部分与不同参数有关(T、P、聚合作用,杂岩建造,分带岩浆柱中的平衡结晶作用晚期结晶作用和非平衡效应),这些参数能大体说明分配系数变化的原因。△K—△M图能够区别由分异岩浆系统产生的天然火山岩中影响分配系数的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93.
这次研究中的取样程序是简单易行的。在每个取样点,使用家用簸箕和刷子,清扫收集0.25—1米~2范围内的疏松表层物质。经过筛后,保留-6+2(即2—6,译者注)毫米粒度的部分。用聚四氟乙烯板栅所制成的孔径为6毫米的粗网,来剔除样品中引起过大取样误差的极粗碎屑,以及有机碎屑杂物。2毫米的细筛只用于选择与基岩有关的滞留沉积物碎屑的最佳保留物,且只允许淋滤和搬运物质(如风成或冲积形成的泥沙)通过。为适应在不同环境中所遇到的具体情况,两个筛子的网度大小可以改变,这要视测量的具体要求而定。 相似文献
96.
空间信息系统和规划信息系统和规划在过去的十年已经变得密不可分。战略性的城市和地区规划(包括土地利用和交通系统规划)需要设计一个专门的信息系统。这样的空间信息系统(融合了数据管理系统和模拟模型)在下列条件得到满足时会变成非常有效的规划工具。 相似文献
97.
<正> 普纳(Puna)高原北部新近发现的洛马布兰卡(Loma Blanca)第三纪硼砂矿床,位于阿根廷的胡胡伊(Jujuy)省,距阿根廷、玻利维亚和智利三国交界处SE约70km,即南纬23°03′,西经66°27′之间。海拔约4150m。该矿床形成于第三纪(晚中新世)的干盐湖环境中,它是在世界范围内继克尔卡(Kirka)(土耳其)、博伦(Boron)(美国)和廷卡拉尤(Tincalayu)(阿根廷)之后的第四个被确认为具有工业储量的硼砂矿床。洛马布兰卡矿床中的主要矿物有:硼砂、板硼钙石、钠硼解石及少量的硬硼钙石和微量的砷硼镁钙石。 相似文献
99.
在世界大量的变质构造杂岩中,出现于高应变不连续狭窄面状构造带的糜棱岩,已有很多人给予描述,野外和室内,尤其是近来的实验研究走过了很长的历程,较好地认识了糜棱岩化作用的机制。虽然有人捉到过沿Singhbhum剪切带岩石的糜棱岩化作用,但几乎没有发表任何详细成果,这里描述的Baharagora糜棱岩位于Singbhum剪切带的东南端。在Baharag(?)ra地区,糜棱岩出现于不连续的带中,不同成分的岩石已遭受糜棱岩化,可以将它们分为石英质岩石、泥质岩(层状硅酸盐),斜长角闪岩,以及长英质或 相似文献
100.
沿喜马拉雅山带收集的野外资料促成对距今52m.y前后出现的碰撞作用其主要变形特点的确定,并容许作出应变与应力迹线图。碰撞之后立即出现的变形作用载于一系列印度特提斯边缘,出现在喜马拉雅较高地段的北端。在这里,早期F_1圆柱状褶皱的几何特点与运动线理解释了上三叠-上白垩Lamayuru复理石中NNE-SSW(N20E-N30(?))方向的主缩短作用。中新统擦痕断层面的分析表明至少在中新世以前这个带保持着同一挤压方向。但向南,在巨大的同变质剪切带(MCT-中部主逆冲带)中多数中新世汇聚现象多已消失,此处位于Higher Himalayan结晶岩与Lesser Himalaya之间。这里,运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