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9篇
  免费   188篇
  国内免费   289篇
测绘学   36篇
大气科学   226篇
地球物理   249篇
地质学   525篇
海洋学   132篇
天文学   76篇
综合类   126篇
自然地理   15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We show that intermodel variations in the anthropogenically-forced evolution of September sea ice extent (SSIE) in the Arctic stem mainly from two factors: the baseline climatological sea ice thickness (SIT) distribution, and the local climate feedback parameter. The roles of these two factors evolve over the course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SIT distribu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 current trends and those of coming decades, accounting for roughly half the intermodel variations in SSIE trends. Then, its role progressively decreases, so that around the middle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local climate feedback parameter becomes the dominant factor. Through this analysis, we identify the investments in improved simulation of Arctic climate necessary to reduce uncertainties both in projections of sea ice loss over the coming decades and in the ultimate fate of the ice pack.  相似文献   
102.
陕西不同生态区苹果品质差异及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屈振江  郑小华  刘璐  张勇 《气象》2017,43(7):872-878
为做好苹果气候品质认证工作,基于2013—2015年陕西31个苹果种植生产基地县155片果园的果实品质调查数据和物候监测资料,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和逐步回归方法,分延安果区、渭北东部果区、渭北西部果区和关中果区4个生态类型区,分析了苹果品质的分异特征,研究了影响苹果品质的关键物候期及主要气象因子。结果表明:各生态类型区的果形指数和可滴定酸含量较为一致,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果实着色度差异较为明显。第一次膨大期最高气温、生长季最高气温和幼果期平均气温对苹果品质的影响最为显著。其中开花期和幼果期气温高、降水少,第一次膨大期气温低、日照多,着色期气温低、相对湿度大有利于提高陕西苹果品质。利用多元回归构建的品质预测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可在业务中应用。  相似文献   
103.
大气CO2浓度增加,大气辐射平衡调整,将影响到大气的辐射加热,对季风环流的产生影响.CMIP6结果显示,大气CO2浓度增加,可减弱季风区主雨季对流层高,低层的辐射加热,加强对流层中层的辐射加热.各季风区加热响应的峰值层次不同:亚洲季风区平均层次最高(500-775 hPa),北非,南美,澳洲季风区次之(550-600 ...  相似文献   
104.
本文利用常规地面与高空观测资料、自动站逐时资料、NECP1°×1°再分析资料,对阿克苏地区2015年9月7日局地暴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造成此次暴雨的主要原因有(1)中尺度分析暴雨发生前阿克苏处于高能高湿不稳定区域;(2)08时至20时探空图中湿层、风向以及不稳定能量的突变预示了强对流天气的发生;(3)暴雨过程的大部分水汽是通过低层偏东气流输送,水汽的来源主要为孟加拉湾,其次北疆短波槽及蒙古槽也提供了少量水汽(4)锋区加强、垂直风切变增大、水平风速辐合提供了热力及动力条件,垂直速度伸展高度影响了对流云厚度及高度。(5)地面风速辐合触发对流,加之较好的地面热力条件以及一定的地形增益暴雨强度。(6)地面辐合线及偏东风输送位置影响暴雨落区。  相似文献   
105.
2003年淮河流域致洪暴雨的环流演变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陈晓红  冯皖平  璩瑛 《气象科学》2006,26(2):192-196
使用EC模式的格点高度场和风场资料,分析2003年6~7月欧亚地区环流形势演变特征与安徽淮河流域致洪暴雨的关系发现:淮河流域的强降雨能持续14 d之久,是500 hPa高空超长波维持2波、长波交替出现5~6波、高纬度为阻塞环流形势以及副热带高压脊长时间稳定在23~27°N偏北位置诸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6.
充分利用国家科技部大力推行的DVB-S共享数据平台,加强气象卫星遥感数据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发挥卫星垂直探测器(ATOVS)资料在我国数值天气预报以及监测重大灾害性天气系统中的作用。该文介绍了基于DVB-S系统的NOAA/ATOVS资料的处理、分析与显示系统的概况及主要功能,并以2005年7月人们关注的台风“海棠”为个例,展示了利用该系统在监测和分析台风或强对流天气时的独特优势。该系统的建立,将解决省、地气象部门不能实时获取ATOVS资料的问题,并将推动ATOVS资料在气象以及相关部门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07.
孟召宜  渠爱雪  仇方道  马晓冬 《地理科学》2016,36(12):1850-1859
在明晰相关概念基础上,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评价体系,运用定量方法分析江苏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及其时空格局,研究表明:江苏文化产业发展过程呈现倒“U”型,发展态势显露转型性,发展水平具有非均衡性,发展格局呈现点轴趋向性,发展机制具有明显的外力驱动性。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强化政府调控,注重政策创新,促进江苏文化产业稳健发展;强化科技人才,注重市场激活,促进江苏文化产业转型发展;实施多元战略,注重因地制宜,实现区域文化产业特色发展;强化区域整合,注重优化布局,实现区域文化产业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8.
对包兰铁路沙坡头段枝条阻沙栅栏流场结构进行风洞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气流在经过横向、竖向阻沙栅栏时均出现了明显的流速分区。气流在经过阻沙栅栏时速度会减弱,但是竖向枝条阻沙栅栏的综合阻风防沙效果明显优于横向阻沙栅栏,同时竖向枝条阻沙栅栏制作上具有工序简单、原材料广泛及不受枝条长度限制的特性,因此,在防沙治沙应用中,竖向枝条阻沙栅栏更适合推广。虽然孔隙度是阻沙栅栏设计的重要技术参数,但栅栏结构对风沙流场产生直接影响,是决定着其对风沙活动防护效应高低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09.
我国西北干旱区土地、光、热资源极其丰富,解放后灌溉农业得到迅速发展。但水资源数量有限,如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缺乏科学规划,缺乏合理控制和调节,一些地区的环境和资源将遭到破坏,直接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因此深入研究干旱区水与环境、水与绿洲的稳定、环境恶化的控制途径等,不仅对本区当前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还可为探索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供依据,预测和支配较长远的影响,使人类"通过他所做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1]。  相似文献   
110.
Sand damages along the Qinghai-Tibet Railway occur frequently and have spread rapidly since it was completely opened to traffic in 2006. The goal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s of sand damages on the railway via meteorological data and in situ observation of wind-blown sand. We selected the Tuotuohe section of this railway as a typical research object, and we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its characteristics of sand damages, drift potential, sand-driving wind rose, and their time variation. The direction of sand-drifting wind clearly varies with the season. In winter, the predominant wind blows from the west and lasts for three months, while in summer the frequency of northeasterly wind begins to increase and multi-directional winds also occurs in July. The drift potential in this area is 705.81 VU, which makes this a high-energy wind environment according to Fryberger’s definition. The directional variability (RDP/DP) is 0.84 and the resultant drift potential is 590.42 VU with a resultant direction of 89.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