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00篇
  免费   989篇
  国内免费   1463篇
测绘学   634篇
大气科学   849篇
地球物理   1095篇
地质学   2756篇
海洋学   828篇
天文学   215篇
综合类   426篇
自然地理   549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238篇
  2021年   305篇
  2020年   232篇
  2019年   308篇
  2018年   276篇
  2017年   253篇
  2016年   302篇
  2015年   292篇
  2014年   358篇
  2013年   336篇
  2012年   364篇
  2011年   377篇
  2010年   381篇
  2009年   353篇
  2008年   374篇
  2007年   319篇
  2006年   284篇
  2005年   227篇
  2004年   183篇
  2003年   143篇
  2002年   177篇
  2001年   153篇
  2000年   131篇
  1999年   156篇
  1998年   118篇
  1997年   100篇
  1996年   80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65篇
  1993年   58篇
  1992年   69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91.
Rifting of the Qiongdongnan Basin was initiated in the Cenozoic above a pre-Cenozoic basement, which was overprinted by extensional tectonics and soon after the basin became part of the rifted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We have integrated available grids of sedimentary horizons, wells, seismic reflection data, and the observed gravity field into the first crust-scale structural model of the Qiongdongnan Basin. Many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model reflect the tectonostratigraphic history of the basin. The structure and isopach maps of the basin allow us to reconstruct the history of the basin comprising: (a) The sediments of central depression are about 10 km thicker than o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sides; (b) The sediments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basin are about 6 km thicker than that in the eastern part; (c) a dominant structural trend of gradually shifting depocentres from the Paleogene sequence (45–23.3 Ma) to the Neogene to Quaternary sequence (23.3 Ma–present) towards the west or southwest. The present-day configuration of the basin reveals that the Cenozoic sediments are thinner towards the east. By integrating several reflection seismic profiles, interval velocity and performing gravity modeling, we model the sub-sedimentary basement of the Qiongdongnan Basin. There are about 2–4 km thick high-velocity bodies horizontal extended for a about 40–70 km in the lower crust (v > 7.0 km/s) and most probably these are underplated to the lower stretched continental crust during the final rifting and early spreading phase. The crystalline continental crust spans from the weakly stretched domains (about 25 km thick) near the continental shelf to the extremely thinned domains (<2.8 km) in the central depression, representing the continental margin rifting process in the Qiongdongnan Basin. Our crust-scale structural model shows that the thinnest crystalline crust (<3 km) is found in the Changchang Sag located in the east of the basin, and the relatively thinner crystalline crust (<3.5 km) is in the Ledong Lingshui Sag in the west of the basin. The distribution of crustal extension factor β show that β in central depression is higher (>7.0), while that on northern and southern sides is lower (<3.0). This model can illuminate future numerical simulations, including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es from the rifted basin to the passive margin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thermal field of the basin.  相似文献   
992.
硬式护岸是传统的海岸防护手段.近几十年来,以养护海滩为主的软式护岸已成为欧美发达国家海岸防护的主要措施,而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厦门岛会展中心海岸养滩实践为例,通过分析其海岸地貌演变历史、数值模拟养滩工程方案及定期观测海滩养护后剖面的变化,论述了该工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养护后海滩的稳定性.同时,结合发达国家护岸的发展趋势,对我国的护岸转型作了思考.研究表明厦门岛会展中心海滩养护工程的施工使该海岸防护方式由硬式转变为软式,工程完成后为期半年的剖面监测数据显示单位宽度留存的沙量平均为381.4 m3/m,为施工初期平均值440 m3/m的86.7%,表明该海滩基本稳定.海滩养护可以修复受损的海滩或者营造新的滨海沙滩,改善滨海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位,促进城市滨海旅游的发展,进而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等多方面的效应.我国海岸防护观念正在由传统的硬结构护岸转向软式的沙滩护岸,海滩养护将是我国未来海岸防护的一种更好的措施.  相似文献   
993.
烟台海域海岛自动站大风对比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烟台北部面临黄、渤海,海岛自动站分布众多.我们发现,在同一大风过程中,各海岛自动站的风速、风向因为海拔高度、周围地形影响、下垫面摩擦的不同造成明显差异.本文主要以长岛作为渤海海峡大风的代表站,以崆峒岛和芝罘岛作为烟台北部沿海海域大风的代表站,利用便携自动站的观测数据近似代表海面大风的实况,与代表站进行大风的对比试验,对比试验的数据均采用指数廓线公式订正到海面10m高度.分析了三个海岛自动站的不同风向下的海面大风的实际代表性,并给出不同风向下的大风订正值.  相似文献   
994.
选取pH、DO、CODCr、TN、TP等水质指标近10a的监测数据,采用单因子指数及内梅罗指数法,对东昌湖六湖区水质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pH、DO单因子指数在调查年度内呈波动中下降趋势,且均满足IV类水水质标准;TN、TP、CODCr三项指标单因子指数较大,对湖区水体质量影响较大,是造成东昌湖水体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特别是TN、TP;内梅罗指数呈波动中下降趋势,表明东昌湖水质近10a内在逐步改善。最后在认真分析东昌湖水质动态变化状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995.
The solar energetic particle(SEP)event is a kind of hazardous space weather phenomena,so its quantitative forecas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rom the aspect of spa...  相似文献   
996.
采用1950—2000年逐月观测的不同海域(全球、热带外、热带、热带印度洋-太平洋及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分别驱动NCAR CAM3全球大气环流模式,进行了多组长时间积分试验,对比ERA-40再分析资料,讨论了这些海域海表温度异常(SSTA)对东半球越赤道气流年代际变化的影响。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全球、热带、热带印度洋-太平洋及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变化分别驱动NCAR CAM3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均能模拟出索马里、120 ?E和150 ?E越赤道气流在1970年代中后期由弱变强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其中模拟的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关系均与观测结果较一致,而热带外海表温度驱动全球大气环流模式未能模拟出此年代际变化现象,表明全球、热带、热带印度洋-太平洋及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变化均对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在1970年代中后期的年代际变化具有重要作用,热带太平洋是关键海区;索马里越赤道气流的年代际变化与热带太平洋海温年代际背景变化密切相关,当热带太平洋处于暖(冷)背景年代,热带东太平洋海温异常从北到南呈“+、-、+”(“-、+、-”)“三明治”式距平分布,有利于赤道东太平洋南北两侧产生一对距平反气旋(气旋),然后可能通过“大气桥”的作用,与热带印度洋赤道南北两侧的一对距平气旋(反气旋)联系起来,从而引起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强度的增强(减弱)。   相似文献   
997.
AIRS资料质量控制对飓风路径模拟的影响试验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WRFDA模式中AIRS亮温资料质量控制方案进行了检验,并以美国Earl飓风为例进行数值试验,研究了质量控制方案对飓风路径模拟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WRFDA模式中11条质量控制原则对红外高光谱AIRS亮温资料的同化效果影响很大,不论是加入逐条质量控制原则,还是缺席某条质量控制原则,飓风路径的模拟情况都比不上控制试验;而在所有质量控制原则都加入之后,在大部分模拟时段内同化试验中模拟的飓风路径偏差都要小于控制试验,而且同化试验中最大路径偏差也小于控制试验。不同的质量控制原则对观测资料的过滤能力也不一样,其中地表发射率Jacobian分量检测、临边检测、云检测和SST检测等4个质量控制原则剔除卫星资料数量相对较多。本文中AIRS亮温资料质量控制方案的对比试验,可以为中国发展红外高光谱卫星系统提供非常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98.
中国东北地区晚二叠世岩相古地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6条野外实测剖面和38条收集剖面的基础上, 通过剖面的岩石组合特征及样品的元素地球化学分析, 对中国东北地区晚二叠世的沉积环境和古地理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东北地区上二叠统样品常量元素具有高Si、Al, 低P、Mn、Ca的特点;微量元素具有高V、Rb、Zr、Ba, 低Be、Mo、Cd、Ta和U的特点;稀土元素表现为轻、重稀土分异显著, 轻稀土相对富集, Eu负异常的特征。沉积环境主体为陆相淡水还原环境;存在北部、东部和西部3个物源, 其中北部和东部为主要物源方向;发育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和湖泊相沉积。此外, 林西组底部样品在常量、微量及稀土元素的异常和杨家沟组底部大量碳酸盐岩砾石的出现, 说明晚二叠世初期局部有海侵发生。中国东北地区晚二叠世沉积初期为海陆交互环境, 主体为陆相湖泊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999.
中国东北部陆缘是我国内生金矿床较为发育的地区之一,以成矿作用复杂、蕴藏丰富的金资源量倍受国内外地质学家关注。通过对该区内生金矿的地质和成矿年代的系统研究,初步将该区内生金矿床划分为中温热液金矿床、接触交代-热液金矿床、斑岩型/类斑岩型金铜矿床和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4种主要成因类型和3个重要成矿期(170~160 Ma、130~110 Ma和110~90 Ma)。结合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进一步确定中温热液金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下地壳源,成矿作用与中生代燕山早期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引发的中国东部大陆边缘岩石圈减薄及拆沉的动力学过程密切相关;接触交代-热液金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于年轻地壳,成矿作用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引起的岩石圈减薄拆沉的伸展构造背景下的岩浆接触交代作用更为密切;而斑岩型/类斑岩型金铜矿床和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为壳幔混合源,其成矿发生在古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正北向俯冲转入Izanagi Farallon板块西向俯冲的构造转换期。  相似文献   
1000.
典型滑坡监测点优化布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数值模拟技术与模糊模式识别算法提出了滑坡监测点优化布置的基本方法。以链子崖危岩体为例,以Ⅳ-Ⅳ′剖面作为滑坡监测点优化布置的典型剖面,根据监测变量(位移)对外界干扰因素作用下的灵敏度大小与监测信息量获取大小之间的关系,对该危岩体的监测变量(位移)进行了灵敏度分区研究,进而对该典型剖面的监测点进行了优化设计。研究结果表明,链子崖危岩体地表位移监测点宜布置在位移量明显和状态变化灵敏度较高的部位,深部位移监测钻孔宜穿越所有水平位移变化的灵敏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