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599篇 |
免费 | 1690篇 |
国内免费 | 257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06篇 |
大气科学 | 2104篇 |
地球物理 | 2012篇 |
地质学 | 4844篇 |
海洋学 | 1144篇 |
天文学 | 329篇 |
综合类 | 947篇 |
自然地理 | 137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8篇 |
2023年 | 181篇 |
2022年 | 425篇 |
2021年 | 508篇 |
2020年 | 415篇 |
2019年 | 447篇 |
2018年 | 472篇 |
2017年 | 444篇 |
2016年 | 531篇 |
2015年 | 491篇 |
2014年 | 557篇 |
2013年 | 592篇 |
2012年 | 520篇 |
2011年 | 558篇 |
2010年 | 584篇 |
2009年 | 573篇 |
2008年 | 553篇 |
2007年 | 518篇 |
2006年 | 419篇 |
2005年 | 379篇 |
2004年 | 317篇 |
2003年 | 319篇 |
2002年 | 378篇 |
2001年 | 342篇 |
2000年 | 321篇 |
1999年 | 426篇 |
1998年 | 386篇 |
1997年 | 361篇 |
1996年 | 270篇 |
1995年 | 262篇 |
1994年 | 232篇 |
1993年 | 203篇 |
1992年 | 155篇 |
1991年 | 139篇 |
1990年 | 86篇 |
1989年 | 80篇 |
1988年 | 83篇 |
1987年 | 43篇 |
1986年 | 48篇 |
1985年 | 36篇 |
1984年 | 34篇 |
1983年 | 21篇 |
1982年 | 23篇 |
1981年 | 11篇 |
1980年 | 15篇 |
1979年 | 13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2篇 |
1958年 | 4篇 |
195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在各级水利与自然资源部门地下水监测数据共享机制逐步完善背景下,针对日益凸显的原有监测系统中存在的监测井布局不合理问题以及岩溶含水系统具有的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特征,选取徐州市丁楼-茅村和七里沟2个典型水源地,分别采用互信息-距离(T-D)和最大信息最小冗余(MIMR)模型对研究区监测网信息冗余性和最优监测井组合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丁楼-茅村水源地水位监测数据离散程度、信息熵、信息传递量和信息衰减速率均大于七里沟水源地,2个水源地在ε取10-1时的水位信息有效传递距离分别为4.7,4.8 km,指示出两地相似的岩溶发育程度和水力传导性能。通过对比监测井控制范围的实际值和理论值发现2个水源地监测井之间均存在信息冗余。现有监测条件下,丁楼-茅村水源地最优监测井数为6眼,最优监测井组合为D1-D2-D4-D5-D7-D9;七里沟水源地最优监测井数量为5眼,最优组合为Q1-Q3-Q4-Q5-Q7。将优化结果与原监测网相比,2个水源地监测井数量均减少3眼,分别能提供原监测网信息总量的98.5%,94.9%,监测网控制范围分别下降0.4%,1.2%,信息冗余量分别减少49.0%... 相似文献
132.
133.
134.
土壤和沉积物中活性铁对有机质的吸附对有机质具有长期稳定和保存作用,从而在地质时间尺度上缓冲大气CO2浓度。本文利用连二亚硫酸钠还原性溶解提取活性铁氧化物(FeR)及与之结合的有机碳(Fe-OC),定量研究了南黄海沉积物中FeR与OC之间的结合方式以及FeR对OC的保存作用,讨论了深度增加对二者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南黄海沉积物中Fe-OC占沉积物总有机碳的份数(fFe-OC)为(13.2±7.47)%,即活性铁对OC的年吸附量为0.72 Mt,占全球边缘海沉积物TOC年埋藏通量的0.44%。Fe-OC的平均OC:Fe为4.50±2.61,表明共沉淀作用对有机质的保存起重要作用,且其比值随海源有机质含量增加而增加。Fe-OC稳定碳同位素(δ13CFe-OC)结果表明,FeR优先保存活性有机质,但这种选择性随OC:Fe增大而减弱。随深度增加,fFe-OC和δ13CFe-OC均未表现出显著变化,这与该海域沉积物中有机质活性较低、铁还原作用较弱有关。 相似文献
135.
在详细分析雷电灾害特征的基础上,阐述了防雷工作的主要技术手段。并针对地震台站的构成特点,研究了台站综合防雷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技术措施。同时,以余山地震台为例,具体说明了防雷措施的应用方法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36.
137.
长三角城市群重心移动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长三角城市群在整个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深入把握这一地区发展的空间变化态势、更好地指导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实际,在测算和分析1994~2004年间长三角城市群重心位置及其变化趋势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近些年长三角城市群重心移动的驱动因素。结果显示,1994年以来,长三角地区的城市群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了超过20 km,重心所在位置由苏州和嘉兴的交界处移至苏州市中心附近。而从其变化的趋势来看,未来的城市群重心仍将偏向西北方向,落到苏州和无锡的交界地带。这种态势的出现主要是由于长三角内部各城市受到其自然和区位条件、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其发展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进而驱动了各城市不同程度的发展及其在整个长三角地区地位的转变,并最终致使城市群重心向自然区位条件优越、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西北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138.
西南丘陵山地区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模式——以重庆渝北区为例 总被引:69,自引:2,他引:69
通过对样本区域农村居民点布局及土地利用特点的研究 ,从丘陵山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 ,提出两种土地整理模式 :一是农林综合开发整理模式 ,即居民点闲置土地的复垦利用与抛荒地利用结合 ,与山地区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工程结合 ,进行退宅还林 ;二是新村建设整理模式 ,即由政府对新村统一规划 ,供给道路等基础设施 ,引导农民集中建房的“政府引导型”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 ,并对重庆市渝北区新春村的新村建设的运作和效益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39.
通过电镜、电子探针和X射线等项分析,对东海沉积物中的有孔虫、腹足类、双壳类、苔藓、珊瑚、海胆等骨屑进行了矿物学研究,确定了矿物成分与生物属种的关系,并基于有孔虫壳体化学成分将壳体分为均质壳和异质壳,生物碳酸盐中镁主要富集在方解石及镁方解石中,锶在方解石和镁方解石中的分配系数(D)相似,为0.11—0.14;在文石质骨屑中D=1.09-1.20。碳氧同位素组成与生物属种有明显关系。据一些有孔虫壳体氧同位素偏差值计算的水温来看,本次测定的有孔虫属种的骨屑不能作为理想的骨屑温度计。 相似文献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