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623篇 |
免费 | 1779篇 |
国内免费 | 90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64篇 |
大气科学 | 868篇 |
地球物理 | 971篇 |
地质学 | 2680篇 |
海洋学 | 755篇 |
天文学 | 121篇 |
综合类 | 485篇 |
自然地理 | 66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9篇 |
2024年 | 162篇 |
2023年 | 192篇 |
2022年 | 336篇 |
2021年 | 390篇 |
2020年 | 321篇 |
2019年 | 357篇 |
2018年 | 357篇 |
2017年 | 311篇 |
2016年 | 340篇 |
2015年 | 351篇 |
2014年 | 315篇 |
2013年 | 364篇 |
2012年 | 331篇 |
2011年 | 289篇 |
2010年 | 303篇 |
2009年 | 287篇 |
2008年 | 301篇 |
2007年 | 275篇 |
2006年 | 198篇 |
2005年 | 174篇 |
2004年 | 170篇 |
2003年 | 141篇 |
2002年 | 182篇 |
2001年 | 154篇 |
2000年 | 119篇 |
1999年 | 112篇 |
1998年 | 91篇 |
1997年 | 67篇 |
1996年 | 57篇 |
1995年 | 59篇 |
1994年 | 26篇 |
1993年 | 42篇 |
1992年 | 30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4篇 |
1975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1958年 | 3篇 |
1957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3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为改变以单个监测点为研究对象分析大坝变形规律的方法,提出位移强度概念,并以此作为分类标准,借鉴决策树算法,根据大坝所有监测点的坐标建立模型,计算并分析大坝在某一方向上的整体变形规律。 相似文献
92.
Mcteorological data at 17 weather stations in the Tianshan Mountains from 1959 to 2003 were analyzed to explore the variations in temperature and snow cover.The abrupt change test for snow depth was performed using Mann-Kendall statistic.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aximum snow depth was calculated by employing GIDS interpolation and DEM data.The results show that mean temperature in winter had a rising trend at a rate of 0.44℃/10a.The minimum temperature in winter increased more evidently at a rate of 0.79℃/10a.The maximum snow depth has obviously deepened at a rate of 1.15 cm/10 a in the past 45 years,and it was about 16% higher than the average during 1991-2003.The Mann-Kendall statistic test of snow depth indicates that the abrupt change occurred in 1976.The maximum increment for snow cover depth occurred in Zhaoshu(Kunes)(39.3%)and Nilka(39.7%)in the west Tiansban Mountains.In contrast,the snow cover depth reduced by 17% in Barkol in the east Tianshan Mountains.There was a primary change periodicity of about 2.8 years in snow cover.In addition,snow cover days with a depth more than 10 cm increased distinctly,however,there was no obvious advance or delay in snow beginning and ending dates. 相似文献
93.
土地覆盖对岩溶地下河碳汇的影响——以广西打狗河流域为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以广西打狗河为例,对比分析河流东、西两岸地下河的土地覆盖差异及其对岩溶碳汇的影响。打狗河东岸林地占56.13%,耕地占15.15%;而西岸林地、耕地分别只占20.8%、12.95%。但西岸的裸岩和荒地比例大,分别占29.57%和25.95%,而东岸分别占14.19%和10.98%。植被和土壤覆盖差异导致了东、西两岸碳循环的地球化学指标有明显的差异,东岸地下河水的HCO3-、Ca2+、PCO2(平均分别是233.71mg/L、85.5mg/L、909.46Pa)明显高于西岸(分别为177.26mg/L、64.65mg/L、257.37Pa),而东岸的SIC、pH值(分别为0.12和7.40)又低于西岸(分别是0.38和7.85)。因此,东岸有更强的岩溶动力条件,东岸地下河的平均碳汇强度比西岸高14%,其中,东岸下桥地下河的碳汇强度是西岸旦峒地下河的3.7倍。东西岸地下河水的δ13CDIC、TOC资料也进一步证明了土地覆盖条件对地下河岩溶碳汇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4.
Yu-Chen Song Hai-Dong Meng Michael J. O’Grady Gregory M. P. O’Hare 《Computational Geosciences》2010,14(2):263-271
A clustering algorithm that is based on density and is adaptive density-reachable is developed and presented for arbitrary data point distributions in some real-world applications, especially in geophysical data interpretation. Through comparisons of the new algorithm and other algorithms, it is shown that the new algorithm can reduce the dependency of domain knowledge and the sensitivity of abnormal data points, that it can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lustering results in which data are distributed in different shapes and different densities, and that it can get a better clustering efficiency. The application of the new clustering algorithm demonstrates that data mining techniques can be used in geophysical data interpretation and can get meaningful and useful results, and that the new clustering algorithm can be used in other real-world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95.
尖吻兽(Akidolestes)是新近在中国辽宁省下白垩统义县组地层发现的对齿兽动物,保存了非常完整的头后骨骼。其齿列特征表明它属于鼹兽超科(Spalacotheroidea)中的鼹兽科动物(Spalacotheriidae),该科是以臼齿齿尖呈对称三角形排列、上下臼齿反转咬合为特征的单系类群,是现生兽类(有袋类和有胎盘类)的近亲,拥有许多兽类骨骼的原始特征。尖吻兽区别于张和兽科的特征是具有更宽大的下颌冠状突和臼齿齿尖呈更小的锐角排列。对尖吻兽的骨骼解剖学和比较形态特征的研究,表明尖吻兽演化模式是一种 相似文献
96.
在对盾构切刀顺次破岩实际工况提出合理简化的基础上,从岩土细观角度出发,采用颗粒离散元法建立了切刀破岩的二维数值模型,研究了两把盾构切刀顺次作用下的破岩机制和影响因素,并通过试验对切刀破岩过程中切屑堆积现象及破岩力学特性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刀具尖端的破坏作用最为明显;切削岩石时切削力随着切削行程不断波动,水平切削力大于垂直切削力;不同于单刀切削,切刀顺次作用时前刀刮过的岩面留下了大量残余裂纹,使得后刀所受的切削力减小;从切削性能来看,随着切削深度的增加,岩石破碎块度不断增大,切削力和裂纹数迅速增加,说明切深与切削力密切相关;切削试验观测到了切屑在前刀面堆积和切削力的波动现象,与数值模拟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7.
桂东早古生代地层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及其对华夏陆块加里东期构造事件性质的约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广西东部大瑶山-大明山地区分别位于早古生代不整合面之下和之上的寒武纪和泥盆纪地层进行了系统的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除少数为早太古宙锆石外, 寒武纪地层碎屑锆石的年龄主要有2.7~2.6、~1.8、1.4~1.1和~1.0Ga四组峰值及分别为250Ma和105Ma的热液改造年龄记录; 泥盆纪地层碎屑锆石除少数具有古太古代年龄外, 其余主要形成于~1.7和~1.0Ga, 并记录了强烈的~100Ma的热改造事件.这些特征表明, 研究区具有华夏陆块的属性, 扬子与华夏陆块的边界应位于该区西北以远; 经加里东构造事件后, 研究区沉积盆地的物源区发生了改变, 因而加里东期岩浆作用在本区并没有显示.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分析, 加里东事件可能指示了已裂开古陆块与华夏陆块间发生的斜向碰撞, 而大瑶山-大明山地区为沿垂直于该碰撞方向挤压形成的被动盆地.区域地层中部分碎屑锆石U-Pb同位素组成的重置和热液锆石的形成, 反映了研究区在印支期和燕山期存在大规模流体参与的热改造事件, 这些热液对流作用应是导致本地区乃至整个华南褶皱带陆缘Au-Cu多金属矿带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8.
新疆博格达山北麓山前断裂西段的断裂组成及其在全新世时期的活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博格达山北麓山前断裂西段全长140 km ,由5 条雁列状排列的逆断裂组成。全新世时期,古牧地断裂的最新活动发生在6.82±0.54~4.87±0.39 Ka B.P.之间;四工河口断裂切割Ⅱ级河流阶地,最新活动时间与古牧地断裂大体相同;泉泉子断裂切割Ⅰ级河流阶地,最新活动发生在3.75±0.41 Ka B.P.;热水河断裂及东风牧场断裂由于缺乏断代年龄实测数据,无法对其最新活动时间作出判断,但是推断它们也是全新世活断裂 相似文献
99.
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是对各种生态风险及环境问题进行评价和管理的重要手段。针对雅安地震灾区特殊的自然地理及生态环境特征,选取芦山县为研究对象,采用遥感、GIS及SPSS统计分析的方法,通过风险源、风险受体、暴露和易损性分析,建立生态风险综合评价模型,划分生态风险区类型,进而提出生态风险管理对策。结果表明:1)微度和低度生态风险区集中分布在高海拔的森林及草地生态系统,该区生物多样性丰富,抗干扰能力较强,地质灾害及人类活动影响较小;2)中度和高度生态风险区具有沿农田及建设用地生态系统集聚分布的特征,该区地质灾害频繁,地壳活动性较强,生态系统抵抗灾害的能力较差。研究结果可为地震灾区防御、规避风险及安全选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0.
风成沙波纹脊线提取与应用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风成沙波纹是沙质地表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最小地貌单元,对研究风沙的起动过程和运动过程极其重要,同时,沙波纹形态特征的研究为了解大尺度范围风沙地貌形态演变提供理论基础。然而由于风成沙波纹尺度较小,形成速度较快,导致对其形态特征的观测比较困难。近些年,随着计算机图形学的迅猛发展,数字图像处理方法得到了较大发展,使得测量和计算更加便捷。本文基于高清相机拍摄的风成沙波纹图像,借助于Matlab平台,采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沙波纹脊线进行提取,并应用于沙波纹形态参数计算。本文选取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沙波纹进行验证分析,得到风成沙波纹波长的正态分布规律,沙波纹的波长随时间逐渐增长,在40 min的时间范围内,波长由不足1 cm逐步发展到接近10 cm。最后,采用数字图像处理方法,计算了沙波纹脊线长度和波长。采用数字图像处理方法,波长等数据更易于获取和统计,数据采集效率大大提高,为风成沙波纹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