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8篇
  免费   305篇
  国内免费   473篇
测绘学   133篇
大气科学   411篇
地球物理   265篇
地质学   683篇
海洋学   201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179篇
自然地理   176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94篇
  2021年   129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107篇
  2018年   103篇
  2017年   102篇
  2016年   91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131篇
  2012年   119篇
  2011年   105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精细化监测资料在山西暴雨预报模型改进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苗爱梅  郝振荣  贾利冬  李苗  逯张禹  韩龙 《气象》2012,38(7):786-794
利用近3年5—9月山西63个GPS/MET临测站反演的逐时气柱水汽总量空间分布图与对应的459天气象观测资料、12个暴雨日的暴雨落区以及对应的流型配置图,对比分析发现:(1)当气柱水汽总量空间分布的水平梯度在25~40 mm/l经(纬)度时,未来12~36小时,在水平梯度的大值区及其南北(东西)0.5~1.0个经(纬)度的范围内,暴雨及其以上天气出现的概率达100%,当气柱水汽总量空间分布的水平梯度≥40 mm/l经(纬)度时,在水平梯度的大值区及其南北(东西)0.5个经(纬)度的范围内出现大暴雨的慨率为63.6%;(2)暴雨落区在气柱水汽总量空间分布图中水汽含量水平梯度大值区及其以北(西)还是以南(东)0.5~1.0)个经(纬)度的范围出现,不同的流型配置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应用逐时GPS/MET资料和逐时自动气象站极大风速风场资料,依据暴雨出现在气柱水汽总量空间分布图中水汽含量水平梯度大值区的不同位置,建立不同流型配置下的多种暴雨概念模型;采用轮廓识别技术在C/S架构下,对12~36小时暴雨落区预报模型进行改进并实现了自动化运行,2011年进行准业务使用证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2.
“0811”暴雨过程中MCC与一般暴雨云团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T639 1°×1°分析场、FY-2红外云图、红外辐射亮温(TBB)、闪电定位和气柱水汽总量等资料,对2010年8月11日发生在山西南部暴雨过程(即"0811"暴雨过程)中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和其北部的一般暴雨云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山西北部暴雨带主要由6个β中尺度对流云团生成、发展及合并造成;山西南部区域性暴雨则由MCC的生成、发展、东移所引发。(2)山西北部的暴雨云团在850hPa暖切变线南部生成和发展,并在地面切变线附近合并;山西南部的MCC由3个β中尺度对流云团发生、发展及合并形成,该对流云团在700hPa次天气尺度切变线上触发生成;MCC发展、成熟阶段,α中尺度云团沿925hPa暖切变线东移;减弱阶段,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南退而南压。(3)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进北抬的背景下,同一次暴雨过程中,MCC发生在5 880gpm边缘弱的斜压环境中,高层则出现在高压北侧的反气旋环流中;一般暴雨云团发生在5 840gpm边缘较强的斜压环境中,高层则出现在急流入口区的右侧。(4)MCC作为大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不但对低层高温高湿能量的需求比一般暴雨云团更多,而且在垂直方向上,要求湿层、高能舌及暖温结构更深厚。(5)山西南部MCC影响区和5 880gpm线边缘为负地闪覆盖区,正地闪主要出现在其北部一般暴雨云团影响区和5 840gpm线附近。与MCC相比,一般暴雨云团影响下,局地闪电开始及闪电峰值的出现较降水的开始及降水峰值的出现有更多的提前量。(6)山西北部暴雨云团出现在气柱水汽总量梯度的大值区及水汽锋上;山西南部MCC则出现在水汽锋南侧气柱水汽总量的大值区。气柱水汽总量对"0811"暴雨过程有36h的提前量,对暴雨的落区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3.
利用NCEP/NCAR逐日6h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了2011年2月25日一28日山西连续降雪天气过程(以下简称2.25降雪)。①2.25降雪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2月25日为回流降雪阶段,26日一27日为倒槽冷锋与回流降雪共同影响降雪阶段,28日为低空切变线影响降雪阶段。②2.25降雪过程涵盖了华北地区大到暴雪的三个类型:回流类降雪、倒槽冷锋类降雪、低空切变线类降雪。③通过温湿场分析得出,对于低空切变线类降雪,对流层中层的湿核对降雪的开始有一定的指示意义。降雪未开始之前对流层中层有湿核,随着时间的推移,湿核向低层扩展,整个对流层中低层变为高湿区,降雪开始。当对流层中层变为干区,并向低层扩展,降雪过程结束。对于回流类降雪,低层回流对回流降雪起到冷垫的作用。④通过涡度场分析得出,对流层低层的负绝对涡度中心对其东侧的降水有指示意义,如果其东侧对流层低层配合有正涡度核,降雪强度较大,维持时间较长。⑤地面层出现的负绝对涡度中心说明近地面层有小高压系统的存在,这是因为低层回流冷垫作用形成的孤立小高压体。⑥28日降雪维持机制是条件性对称不稳定。  相似文献   
184.
针对低信噪比条件下,罗兰C天波信号延迟时间估计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问题,提出基于优化包络的相关系数时域法。通过分析标准罗兰C信号包络的特征,分别采用微分和二次微分方法对罗兰C信号包络进行优化,形成陡峭的包络信号上升沿;利用相关系数法对接收信号包络和参考信号包络进行匹配,形成的匹配峰值分别对应地波和天波信号到达的时刻,由此可获得天波信号的延迟时间;通过仿真分析和实测信号试验验证,证明该方法能满足数字化接收机的实际要求,并具有更高的抗干扰能力、估计准确性和自动识别功能的特点。估计的结果还可以作为判别相位跟踪和周期识别正确率的辅助依据。  相似文献   
185.
介绍了三线阵数码航摄仪ADS 80,探讨了其Level 0级影像的后处理技术,分析了不同软件在相同地面分辨率下不同地面控制条件下的后处理精度。得出的结论是控制点分布、数量、位置和航摄影像地面分辨率对ADS 80相机L0级影像空三解算和生成的L1级影像精度影响较大;在充分考虑以上因素的情况下,ADS 80相机在获取的航摄影像地面分辨率低于成图比例尺要求时仍能得到较高的校正精度。  相似文献   
186.
石家庄近53a冬季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高祺  缪启龙  赵彦厂 《干旱气象》2009,27(2):118-122,134
利用石家庄1955年1月至2008年4月逐日气温观测资料,分析讨论了石家庄冬季平均气温、寒冷日数、冷积温的变化特征以及冬季气温的突变和周期;研究了冬季变暖的背景下,石家庄冬季时间尺度的演变、冬季极端冷(暖)日的变化特征和严重冷(暖)冬的分布.结果表明:石家庄近53 a冬季气温明显上升,最低气温的上升对冬季增温的贡献较大,寒冷日数与冷积温均呈明显减少趋势;冬季气温在20世纪90年代发生突变,存在15 a和3 a左右的周期;近53 a冬季缩短了近4个候,主要体现在冬季结束时间的提前;冬季极端冷日日数呈显著减少趋势,极端暖日日数年际变化加大;严重冷冬均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而严重暖冬均出现在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  相似文献   
187.
Summary The performance of MM5 mesoscale model (Version 3.6.3) using different planetary boundary layer (PBL) and land surface model (LSM) parameterizations is evaluated and compared using high temporal and spatial resolution G?TE2001 campaign data at local scale (a few kilometers) over the Greater G?teborg area along the Swedish west coast during 7–20 May 2001. The focus is on impact of PBL and LSM parameterizations on simulated meteorological variables important for air quality applications such as global radiation, diurnal cycle of near-surface air temperature and wind, diurnal cycle intensity, near-surface vertical temperature gradient, nocturnal temperature inversion, boundary layer height, and low-level jet (LLJ). The model performance for daytime and nighttime and under different weather conditions is also discussed. The purpose is to examin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model using different PBL and LSM parameterizations at local scale in this area for its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air quality modeling.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influence of PBL and LSM parameterizations on simulated global radiation, diurnal cycle of near-surface air temperature and wind speed, diurnal cycle intensity, vertical temperature gradient, nocturnal temperature inversion and PBL heights, which are critical parameters for air quality applications, is evident. Moreover, the intensity and location of LLJ are simulated well by all schemes, but there also exist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simulated results by using different PBL and LSM schemes. Therefore, the choice of PBL and LSM parameterizations is important for MM5 applications to air quality studies. Correspondence: Junfeng Miao,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G?teborg University, P.O. Box 460, 405 30 G?teborg, Sweden  相似文献   
188.
城市建筑动力学效应对对流边界层影响的敏感性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将大涡模拟应用于城市对流边界层(CBL)湍流结构和流场特征的研究,在大涡模式中,拖曳系数取与建筑物高度及建筑物高度标准差有关的表达式以考虑次网格建筑物对风速和湍流动能(TKE)的面积平均影响.模拟结果表明,由于城市建筑物对气流的拖曳作用,使建筑物冠层及整个CBL内风速大幅度减小,城市冠层内部风速减小尤为明显,在夹卷层内,风速有一明显的跃变.在边界层中部对流运动已经发展成为较强的热泡,城市建筑物的动力学效应使热泡的水平尺度增大,CBL内平均上升气流速度和下沉气流速度减小,同时使CBL中上升气流所占比例比平坦地面增大.城市建筑物使CBL低层热通量、动量通量、速度方差和位温方差明显增大,但对近地层高度以上的湍流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89.
研究了废水中不同含盐量对生化处理效果以及生物学变化规律的影响.在废水含盐量低于22 g/L时,废水生化处理系统对COD的去除率可稳定在70%左右,污泥活性良好;随着进水盐浓度的增加,含盐量达到22 g/L时,污泥活性开始受到抑制,COD去除率急剧下降到50%左右;当废水含盐量达到31 g/L时,污泥活性明显受到抑制,污泥絮体开始部分解体,COD去除率下降到40%左右.  相似文献   
190.
系统介绍湖北宜昌陈家河剖面下奥陶统分乡组和红花园组的几丁虫分布发育特征,将分乡组和红花园组的几丁虫自下而上划分为Lagenochitina destombesi带和Euconochitina symmetrica带,阐述了几丁虫组合特征,并与国外同期几丁虫生物带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