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86篇
  免费   1910篇
  国内免费   2931篇
测绘学   1134篇
大气科学   1343篇
地球物理   1729篇
地质学   5452篇
海洋学   1258篇
天文学   107篇
综合类   661篇
自然地理   1043篇
  2024年   80篇
  2023年   262篇
  2022年   491篇
  2021年   561篇
  2020年   478篇
  2019年   564篇
  2018年   533篇
  2017年   494篇
  2016年   553篇
  2015年   520篇
  2014年   591篇
  2013年   639篇
  2012年   699篇
  2011年   689篇
  2010年   689篇
  2009年   657篇
  2008年   595篇
  2007年   628篇
  2006年   546篇
  2005年   442篇
  2004年   373篇
  2003年   256篇
  2002年   292篇
  2001年   256篇
  2000年   198篇
  1999年   124篇
  1998年   81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2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4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基于帕默尔干旱指数的中国春季区域干旱特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利用全国515个站(1957-2000年)气象资料,修正计算帕默尔干旱指数(Palmer drought severy index),进行干旱区划和研究春季区域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干旱变化全区一致性程度低,干旱演变的区域差别大,存在着以内蒙古高原、南岭、华北北部及长白山脉、长江中下游、黄土高原、黄淮地区、天山北部、东北平原、河西走廊、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等为代表的12个干旱特征区.内蒙古高原区、华北北部及长白山脉区、黄土高原区、天山北部区域、东北平原区、河西走廊及其沙漠戈壁区春季干旱指数趋势变化呈下降趋势.南岭区、长江中下游区、黄淮区域、云贵高原区、塔里木盆地区、青藏高原区春季干旱指数趋势变化呈上升趋势.中国春季干旱指数大多存在5~8年的短周期年际周期变化,12~13年、15~16年的长周年际周期变化存在于部分区域,个别区域还存在20年长周期年际周期变化.中国干旱的区域特征差别显著.  相似文献   
52.
三危山断裂位于青藏高原北缘NW向扩展的前缘位置,其最新地震活动反映了高原北部地区的构造变形特征。文中通过遥感影像解译、野外实地调查、古地震探槽及光释光年代样品测试,对三危山断裂敦煌段的古地震活动特征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断裂晚更新世以来发生过2次古地震事件,事件E1发生的年代约为距今(35.1±3.7)~(36.7±4.1) ka;事件E2发生的年代约为距今(76.5±8.8)~(76.7±8.3) ka。三危山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垂直滑动速率为(0.03±0.01) mm/a,相应的缩短速率为(0.09±0.01) mm/a。综合前人的研究结果,认为三危山断裂的地震活动具有分段性特征,中段、东段可能具有独立破裂的能力,也存在与敦煌段发生级联破裂的特征,复发间隔约为40ka,根据经验公式估算三危山断裂可能发生的震级范围为MW7.1~7.5。  相似文献   
53.
Baseflow, a component of the total streamflow, plays a key role in maintaining aquatic habitats, particularly during extreme drought event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baseflow response to a prolonged and extreme meteorological drought event in the Baiyangdian Basin(BYD basin), a temperate water-limited basin in North China. Applying a precipitation series, piecewise regression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is extreme meteorological drought event, while the Automatic Baseflow Identification Technique(ABI...  相似文献   
54.
通过半个多世纪的海洋油气勘探实践与科技创新,中国近海盆地油气勘探开发取得了长足进展和里程碑式的突破。2010年,中国海洋油气年产量突破5 000×104 t油当量大关,实现了建成“海上大庆”的目标。2011年以来,中国近海油气勘探开发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海域油气产量增长迅猛,目前,渤海盆地原油年产量已超过3 000×104 t且油气产能还在递增。系统阐明了中国近海含油气盆地构造结构类型、沉积充填特征、油气成因类型及烃源供给关系、油气成藏组合类型及运聚成藏模式等基本油气地质特点,概括分析了中国近海主要盆地油气(水合物)勘探开发进展,以期为挖掘已获得重大发现的盆地的剩余资源以及有效指导新盆地油气的高效勘探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5.
深地实验室具有电磁干扰小的"超净"地磁观测优势,已成为地磁观测的新平台和研究热点.为了评估淮南深地实验室地磁环境、认识地磁总场时变特征及地下与地面耦合性,我们于2022年在地下巷道(-848 m)和地表(+22 m)同步实施了地磁总场长期连续观测,对观测数据进行了功率谱、小波谱、地磁总场变化特征的分析及与附近的蒙城地磁台比对.研究结果表明:(1)地下无(或弱)磁干扰点位的地磁环境较优越,与蒙城地磁台相媲美,适用于地磁场变化的高精度、长期连续观测;(2)地下地磁观测可有效过滤地表上由工业与人类活动等的电磁干扰,其记录的地磁总场变化与蒙城地磁台具有较好的耦合性;(3)地下磁测可清晰记录地磁总场的平静变化、不同周期磁暴、地磁脉冲等丰富的时变信息,可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提供地磁学依据.  相似文献   
56.
以废黄河三角洲海岸盐城市滨海港的建设为背景,通过建立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模拟建港前后水动力场环境与泥沙运移变化,分析滨海港建设对近海水沙的影响。南北堤建成后,流速变化主要集中在防波堤建设区域15 m等深线以内海域,变化量为−0.8~0.5 m/s。北堤堤头流速增幅明显,除大潮落急外港区均处在流速减小区,流速衰减幅度最高可达0.6 m/s。建港工程造成海域内潮汐不规则性减弱,主要分潮的平均振幅比降低约10%。建港工程对近海地貌格局的影响集中在港区周围8 km范围,且基本在16 m等深线以内海域,淤积区域分布在港区口门周围,冲刷区域分布在北堤堤头,床面变化随着时间推移加剧。  相似文献   
57.
利用在富钴结壳海山实测的2条海底摄像测线资料,通过超短基线水下定位数据和LAYBACK方式定位校正结果的分析与对比,结果表明,通过超短基线定位系统的同步测量,可实现对海底摄像拖体的高精度水下定位,而通过LAYBACK校正方式得到的拖体定位数据误差变化范围很大。LAYBACK校正误差受航速和拖缆长度变化的影响程度较小,而受母船航向变化的影响程度要大得多,因此,当利用LAYBACK方法进行水下定位校正的时候,尤其需要注意船向变化对定位精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8.
李强  王晓鸣 《第四纪研究》2015,35(3):584-595
描述了2005年和2010年采自青海柴达木盆地中部地区大红沟背斜和东陵丘背斜的河狸科化石, 其中大红沟的材料包括1件下颌、1件门齿和6枚零散颊齿, 被归入中国北方中中新世常见的通古尔单沟河狸(Monosaulax tungurensis); 其牙齿尺寸较小, 门齿的釉质层圆凸, 表面光滑; 颊齿齿冠低, 前臼齿大于臼齿; 颊齿的(下)次沟向下延伸几乎到达牙齿基部, 所有褶沟均填充白垩质; P4的前沟明显深于中沟和后沟; 无次生的小坑发育。东陵丘的材料仅有1枚上臼齿, 尺寸较大, 冠面仅具4条褶(沟), 褶沟有厚实的白垩质填充, 次沟向下延伸近至齿根, 唇侧沟深浅不一, 被归入上新世早期的安氏河狸(Castor anderssoni)。河狸科多营半水栖生活, 生活于林地的湖或河流边, 具有非常强的环境指示意义。柴达木盆地内新近纪河狸科化石的发现, 进一步证明在中中新世和上新世早期, 盆地的中部地区仍存在较大的水体和较多的林木。  相似文献   
59.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是我国砂岩型铀矿的重要矿集区,区内铀矿床的含矿主岩为中侏罗统直罗组砂岩。本文以该区含铀砂岩为对象,研究了紫红色砂岩、绿色砂岩、矿化砂岩、铀矿石及灰色砂岩中常量元素含量变化特征,分析了铀成矿过程中常量元素迁移规律,并讨论了成岩成矿背景。研究表明:在铀成矿过程中,SiO2、Al2O3表现为带出组分,CaO、MgO、K2O、Na2O及TFe2O3表现为带入组分,说明水-岩作用过程中常量元素具有明显的活动性。根据元素迁入迁出强度,将常量元素划分为活动组分(SiO2、Fe2O3、FeO、CaO)、次活动组分(Al2O3、MgO、K2O、Na2O)及惰性组分(TiO2、MnO、P2O5)三类。含铀砂岩构造环境主要为活动大陆边缘和大陆岛弧,鄂尔多斯盆地北侧阴山褶皱带中的花岗闪长岩可能是其主要的物质来源。不同类型砂岩样品的Fe2+/Fe3+值与铀元素含量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铀矿化严格受灰绿色-灰色砂岩控制,主要发生在氧化-还原过渡环境偏还原一侧,部分灰绿色含矿砂岩具有弱氧化环境的特征,说明该区成矿环境的特殊性,灰绿色砂岩可作为区内重要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60.

利用1981—2017年近37 a华中区域241个气象观测站年最大小时降水资料,分析了该区域年极端小时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阈值分别为30~ < 40 mm·h-1、40~ < 50 mm·h-1和≥50 mm·h-1的年极端小时降水频次,河南和湖北中东部均较高,湖南则随其阈值增大而降低;年极端小时降水频次日变化特征较为明显,午后至傍晚发生最多,前半夜至凌晨次之,后半夜至早晨、上午至午后明显减少;年极端小时降水平均强度大值区多集中在河南和湖北的中东部地区,湖北最强年极端小时降水大值区主要位于沿江汉平原边缘地带;年极端小时降水频次日峰值主要出现在午后至傍晚和后半夜至早晨,其区域性差异较为明显;不同阈值的年极端小时降水频次均表现出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1980年代呈波动减小趋势,1990年代呈波动增加趋势,21世纪初期呈现低频波动变化,之后波动加大;不同阈值的极端小时降水频次日变化均表现为明显的单峰型特征,峰值出现在17时前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