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64篇
  免费   1536篇
  国内免费   2153篇
测绘学   844篇
大气科学   1179篇
地球物理   1546篇
地质学   3832篇
海洋学   1138篇
天文学   272篇
综合类   609篇
自然地理   933篇
  2024年   53篇
  2023年   127篇
  2022年   431篇
  2021年   473篇
  2020年   378篇
  2019年   498篇
  2018年   483篇
  2017年   440篇
  2016年   456篇
  2015年   447篇
  2014年   438篇
  2013年   511篇
  2012年   532篇
  2011年   530篇
  2010年   490篇
  2009年   467篇
  2008年   432篇
  2007年   413篇
  2006年   370篇
  2005年   291篇
  2004年   261篇
  2003年   193篇
  2002年   215篇
  2001年   251篇
  2000年   181篇
  1999年   176篇
  1998年   127篇
  1997年   97篇
  1996年   92篇
  1995年   79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68篇
  1992年   61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36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2篇
  1958年   5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杨刚  范源 《安徽地质》2007,17(4):295-297
鉴别古玉的真伪,传统的方法主要是通过玉器的加工工艺、艺术风格(器型、文饰等)等时代特征来加以确认.然而,现代科技发展使古玉仿制已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仅凭经验难以做出有说服力的判断,需要借助科学仪器的帮助.本文通过对一兽面环的鉴定为例,用传统的宝石学测试,再经现代科学仪器、X射线衍射分析,经JCPDF检索,两者结合,最终得出了准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922.
东营凹陷古近系成岩层序特征与储集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邱桂强 《沉积学报》2007,25(6):915-922
根据对东营凹陷油气储层成岩规律的分析,结合层序地层单元的分布构架,发现成岩演化过程所决定的成岩相特征与层序地层分布有密切相关性。阐述了在层序界面附近和层序体内部成岩作用发生的一般规律,认识到油气储层的储集性受成岩相和成岩层序控制。认为东营凹陷古近系近期勘探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与成岩作用的差异性有关。将储层储集特征和成岩层序特征有机结合,合理地解释了凹陷内油气富集规律。说明该区油气勘探工作必须有的放矢,科学布局,循序追踪,才能获得最佳勘探效果。  相似文献   
923.
基于高斯过程利用传统共轭梯度法搜索超参数,存在对初始值依赖性强、获得局部最优解的不足。本文采用人工鱼群算法对超参数进行智能寻优,建立了基于人工鱼群算法的高斯过程模型对变形体形变进行预测分析。通过隧道和基坑两个工程实例计算比对分析,NN、SE和RQ 3种核函数中NN核函数的预测效果最好,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69%和1.06%。结果表明超参数优化模型的预测精度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改善了高斯过程算法本身存在的超参数求解方面的不足,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24.
A grid-based tropospheric product for China using a GNSS network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ropospheric delay accounts for one source of error in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s (GNSS). To better characterize the tropospheric delays in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omain and facilitate the safety-critical use of GNSS across China, a method is proposed to generate a grid-based tropospheric product (GTP) using the GNSS network with an empirical tropospheric model, known as IGGtrop. The prototype system generates the GTPs in post-processing and real-time modes and is based on the undifferenced and uncombined 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 (UU-PPP) technique. GTPs are constructed for a grid form (\(2.0{^{\circ }}\times 2.5{^{\circ }}\) latitude–longitude) over China with a time resolution of 5 min. The real-time GTP messages are encoded in a self-defined RTCM3 format and broadcast to users using NTRIP (networked transport of RTCM via internet protocol), which enables efficient and safe transmission to real-time users. Our approach for GTP generation consists of three sequential steps. In the first step, GNSS-derived zenith tropospheric delays (ZTDs) for a network of GNSS stations are estimated using UU-PPP. In the second step, vertical adjustments for the GNSS-derived ZTDs are applied to address the heigh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NSS stations and grid points. The ZTD height corrections are provided by the IGGtrop model. Finally, an inverse distance weighting method is used to interpolate the GNSS-derived ZTDs from the surrounding GNSS stations to the location of the grid point. A total of 210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stations from the crustal movement observation network of China are used to generate the GTPs in both post-processing and real-time modes. The accuracies of the GTPs are assessed against with ERA-Interim-derived ZTDs and the GPS-derived ZTDs at 12 test GPS stations,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ost-processing and real-time GTPs can provide the ZTDs with accuracies of 1.4 and 1.8 cm, respectively. We also apply the GTPs in real-time kinematic GPS PPP,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vergence time of the PPP solutions is shortened. These results confirm that the GTPs can act as an efficient information source to augment GNSS positioning over China.  相似文献   
925.
环渤海地区GPS台站时间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环渤海区域环境和气候复杂多变,随着地区和区域的不同,地质、地貌间的差异较大。探究该地区GPS台站时间序列的变化规律和台站的主要噪声类型、频谱规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该区域内所积累的连续数年运行的GPS测站数据,采用GAMIT/GLOBK软件进行解算和平差,获得每一个台站的坐标时间序列,并使用Lomb周期图法分析了该区域台站的频谱特性和周期特性。最后通过对频率和功率谱线性拟合分析研究了台站的噪声类型。此方法对台站时间序列去除噪声和进一步研究测站的运动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26.
林愿 《北京测绘》2018,32(5):616-619
地名专题数据作为基础地理信息的关键因素,是任何与位置相关的信息的最本质支撑,是以大数据为中心的知识信息时代最根本的经济保障。针对厦门市地名专题数据更新与采集技术实现问题,提出一套科学的方法,并对其具体实施步骤进行详细分析,形成了地名专题数据更新与采集的作业流程,以此来为今后地名专题数据的更新与采集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27.
赵民  张会  唐鹏  邱文彬  蒋爱亲 《北京测绘》2018,32(6):658-661
GP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被广泛应用于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本文结合实际项目,对低空无人机搭载小相幅单反相机使用GP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技术,对同一测区规划南北航线和交叉航线,采用稀少像控布设方案,使用Pix4D Mapper软件空三加密,得出GP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的精度与像控点分布和数量的关系。最后通过对检查点的精度分析,得出使用无人机搭载差分GPS快速制作大比例尺地形图方法的可行性结论,这对于低空无人机航摄系统应用于大比例尺地形图测量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28.
贾媛  周向阳 《测绘科学》2018,(1):101-106
针对轻小型航空遥感系统对姿态大机动的快响应需求,设计了一种轻量型惯性稳定平台位置环协同通信与姿态超限快响应控制策略,将位置环反馈回路设计为两种可切换工作模式。伺服模式下,参考位置姿态系统的输出,通过设计二者协同通信,保证稳定平台对飞行姿态及扰动的实时隔离;编码器实时监测框架间相对角位置,超限位且载荷视轴与垂直方向误差较大时切换模式。超限快速回复模式下,以编码器值为位置环反馈量,使用大增益将平台由超限位置迅速调整到最大限定位置,并实时监测POS值,在载荷视轴位置误差较小时返回伺服模式。实验表明,该方法可靠、有效实现了稳定平台与位置传感器的高精度实时通信与控制。  相似文献   
929.
确定填埋场注气过程中气体压力分布特征可为好氧通风工程提供关键技术和理论支撑。以现场单井注气试验为依托,在渗流力学理论的基础上,开展了不同注气强度条件下气体压力分布监测试验,分析了注气过程中气体压力的径向分布特征,推导了注气条件下垃圾土体内部以解析解形式表达的气体压力预测(analytical gas pressure prediction,简称AGPP)模型;结合现场气体压力监测结果,构建了以注气井压力为核心参数的经验公式形式的气体压力预测(empiricalgaspressure prediction,简称EGPP)模型。试验结果表明:低压注气强度也可以达到良好的注气效果,在较短时间内可以让气体充满注气井周围;通过现场监测数据与AGPP模型、EGPP模型的对比,初步验证了两种模型的可靠性。以上成果为预测和评估好氧通风过程中垃圾填埋场气体压力分布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930.
崩落法开采的金属矿山往往会伴随着一系列的地质灾害现象。为保证矿区安全生产,开展崩落法开采引起的岩层移动的时效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程潮铁矿西区下盘为研究对象,通过将地表10多年GPS监测数据的整理分析,并与现场破坏调查结果和工程地质条件相结合,进而探究不同分区下岩层移动的时效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岩层移动的时效行为与其破坏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分区下的岩层移动的时效行为是不同的,可分为初始变形、渐进变形、加速变形和残余变形共4个阶段,分别对应着稳定状态、临界状态、失稳状态以及采矿结束后的蠕变状态;初始变形阶段对应着岩体的初始蠕变过程,渐进变形阶段反映了岩体抵抗自身变形的过程,加速变形阶段与深部破坏面的形成和强烈的应力释放有关;崩落碎石在采矿作业停止后失去了流动空间,在岩体变形挤压下会对围岩提供支撑力进而限制了岩层移动的进一步发展;残余变形时间由岩体的蠕变特性和崩落碎石的压密过程所控制,倾倒滑移区因需要经历一个额外的碎石压密过程而导致残余变形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