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3篇
  免费   400篇
  国内免费   610篇
测绘学   283篇
大气科学   387篇
地球物理   319篇
地质学   912篇
海洋学   254篇
天文学   48篇
综合类   129篇
自然地理   28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87篇
  2021年   123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93篇
  2018年   87篇
  2017年   101篇
  2016年   98篇
  2015年   104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122篇
  2012年   151篇
  2011年   162篇
  2010年   150篇
  2009年   136篇
  2008年   131篇
  2007年   128篇
  2006年   120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105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通过有效解决建设用地子类划分,实现定量评价城市热环境的空间分异性,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科学价值。论文以广州市为例,参考自然城市的概念,基于5类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开放数据,结合城市建设用地分类标准,构建5类自然区块;在Landsat 8遥感影像地表温度反演的基础上,计算分析自然区块下地表热场等级分布格局、热场平均值及热环境足迹范围,以对城市热环境空间分异性进行评价。研究表明:① 自然区块的构建,能准确地反映各类POI数据空间分布情况,能够实现对建设用地子类型的划分;② 5类自然区块内部地表热场等级均以高温像元为主,但等级分布具有显著差异。同时,自然区块的热场平均值由高到低的排序为:工业区块>商业服务业区块>交通与道路区块>居住区块>公共管理与服务区块;③ 自然区块形成的高温集聚区,存在热量扩散现象,实际影响范围大于其物理边界,5类自然区块的热环境足迹范围具有分异性。热环境足迹影响范围由大到小排序为:工业区块>商业服务业区块>居住区块>道路与交通区块>公共管理与服务区块。研究结果可为微观尺度上分析城市热环境、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2.
钱进 《地理空间信息》2019,17(7):39-44,I0001
基于国产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和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数据,利用GIS技术分析了2013~2017年大渡口滨江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实施的效果。结果表明,绿地面积呈增加趋势,增加量为1.28km^2,主要为天然草地;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增加,用地性质日趋合理,其中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不断减少。空气质量总体较好,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趋势。2017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83d,说明搬迁改造工作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3.
对鲁西晚中生代济南和邹平辉长岩的Pb-Sr-Nd同位素和元素组成的研究,给出(87Sr/86Sr)i=0.7041~0.7056,εNd(t )=-6.0~-13.0,( 206Pb/204Pb)i=16.545~16.998,(207Pb/204Pb)i=15.242~15.350,(208Pb/204Pb)i=36.488~36.944(除SD792表现出高放射成因Pb外)。由于辉长岩的堆晶性质,其微量元素组成不能用于指示其物质来源。与EMⅠ型大洋和大陆玄武岩对比,表明济南和邹平辉长岩的源区具有与EMⅠ地幔端元一致的同位素特征,但在Pb同位素图解上有明显的下地壳物质的贡献。下地壳物质的参与可能与拆沉有关。  相似文献   
104.
多元统计分析在金川铜镍矿床两类矿石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对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样品及其微量元素进行了分析和科学分类,并对分类的样品进行R型因子分析,找寻在成矿作用过程中对成矿贡献起关键性作用的因子。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富矿类型的网状矿石与贫矿类型的星点状矿石的Ni,Cu矿化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网状矿石在成矿作用过程中,经受了晚期晚阶段的中、低温热液作用,使矿石中的主要成矿元素Cu产生了进一步的叠加和富集,并伴有Bi,Se,Te及贵金属元素的富集。因子分析的研究为脉动式多期多阶段的成矿机制模式提供了新的依据,同时,也为矿床中有用伴生元素的赋存状态及找寻提供了有用的成因信息。  相似文献   
105.
上海洋山建港后港域夏季水文泥沙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7年9月17-26日在上海洋山港海域固定观测点(平均水深13 m)观测得到的水文泥沙要素,以及悬沙和底质样品分析.分析结果为:1)港域有效波高0.21-1.37 m(风速0.6~14.0 m/s),平均0.61 m(平均风速5.5 m/s).平静天气(平均风速小于5.0 m/s)下,波高随水深变化,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899;而在强风天气下,波高受风况控制.2)最大表层流速超过2.00 m/s.大潮涨潮流占优势,小潮时落潮流占优势;与北岛链汉道封堵前相比,大潮涨、落潮平均流速分别减小15%和30%,小潮涨、落潮平均流速均减小30%~40%.各层余流均为西北方向,与涨潮流方向一致;垂向平均余流速0.11 cm/s,表层达0.25 m/s.3)离底高程1.35 m层和0.35m层最大悬沙浓度均大于3 kg/m3,两层平均悬沙浓度分别为0.89和0.95 kg/m3.无论大潮还是小潮涨潮悬沙浓度均大于落潮,这种现象在大潮时更为显著,潮周期中最大悬沙浓度出现在涨急.与工程前相比悬沙浓度明显降低,大、小潮降低均达20%.4)港区底质平均粒径9.0μm,工程后有变细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6.
静止卫星标称投影解析方法及其在FY2-C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钱辉  师春香  施进明 《遥感学报》2009,13(2):300-306
通过对静止卫星在三轴椭球参数条件下地心坐标的标称投影公式推导过程,建立了经纬度到单位平面位置的可逆映射方程,其正反算公式精度可达10<'-20>;并对大地坐标的经纬度进行了类似的推导,但标识线垂直地表而不过地心的坐标定义导致正算公式中存在角度正切的四次方项,因此反算需要采用数值解法.两组解析表达式为查照表的建立提供了直接的数学依据,相对于迭代数值计算方法而言,解析方法更便于分析投影过程的误差和畸变.围绕FY2-C卫星地面系统工程中查照表的重建,兼顾卫星图像陆地位置与主要大陆轮廓数据的投影吻合,需要对单位平面的投影进行放大和平移,并提供多组可选择的放大因子,使得经纬度到图像点映射与查照表对应值整体误差较小.建议根据实际应用的坐标系统、卫星位置参数、地球参数选择不同的匹配参数.这种方法可以应用于图像点地理位置精度要求很高但计算不是特别频繁的数据处理算法中,如相对定标和定位,但在其他算法中除了精度以外查照表还是有作用的.  相似文献   
107.
大洋富钴结壳和锰结核一样是潜在的海底矿产资源,对其成因的研究将有助于指导找矿和资源评价。通过大型反光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其他测试手段,系统研究了结壳的结构构造、物质组成以及叠层石纹层与超微生物的关系。发现结壳与光滑型锰结核的叠层石类型及超微生物种极其相似,它们都以微小叠层石和中华微放线菌为主要特征,具有相同的生物成因机制。认为超微生物建构的锰质叠层石柱体是大洋富钴结壳的基本框架,从而对结壳矿体的形成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8.
赤魟软骨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的分离纯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确定了制备高纯度赤魟软骨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的纯化工艺,并通过胶原酶模型、CAM模型验证其生物学活性。正交实验确定了赤魟软骨组织抽提的最佳条件,抽提产率可达0.84%。丙酮分级沉淀对抽提产物进行粗分离,25~35%的丙酮分级产物的CAM血管生成抑制率达85%。优化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反相层析的条件,可进一步有效的获得高纯度的赤魟软骨血管生成抑制因子-I(DCAIF-I)。SDS-PAGE-考马斯亮蓝染色显示为一条带,分子量为62 kDa。活性验证结果表明,DCAIF-I对胶原酶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抑制率为36.3%,对CAM血管生成的抑制活性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109.
利用多道α能谱仪,对2005年8~9月在海南岛近海采集的7个沉积岩芯进行了210Pb的沉积速率测定,探讨了海南岛近海陆架上现代沉积速率的区域性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位于港湾内的B1168站位由于沉积物供应充足,有最高的沉积速率,达2.9 cm/a;位于河口海湾附近且受沿岸流影响的B289站位,有很高的沉积速率,可达1.6 cm/a,沉积环境较稳定;位于西南海底沙脊区北缘且靠近昌化江河口的B97、B135、B10站位也有较高沉积速率,分别达到1.0、0.89和0.47 cm/a,在表层都出现了210Pb放射性活度倒置的现象,表明所处区域有较强混合作用;处于西南外陆架的C4站位受北部湾环流影响,沉积速率为0.6 cm/a;位于东部外陆架的B377站位处于上升流区,沉积速率较低,为0.21 cm/a.可见,海南岛近海陆架上的现代沉积速率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分布:在物质来源丰富的沿岸流作用区和河口区附近,现代沉积速率很高;在陆架环流沉积作用区,现代沉积速率也较高;在水深较大的外陆架上,由于沉积物供应相对匮乏,沉积速率一般较低;在近岸潮流沙脊区,由于水动力很强,无法形成现代细粒沉积.同时,在陆架上,沉积速率有随着水深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由此可见,海南岛近海海域的沉积速率与该区的物质供应、水动力条件和海底地形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0.
海州湾海域赤潮灾害与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2006年海州湾海域共发生有记录的赤潮7起,涉及海域面积近2000 km2,海洋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本文根据近年来海州湾赤潮发生的情况和相关资料,阐述了海州湾赤潮的发生及其影响、赤潮主要藻种,从物理、化学、气候、生物等因素上分析和讨论了海州湾赤潮发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1)加强赤潮的研究工作;(2)控制陆源污染物的入海,防止海水富营养化;(3)加强赤潮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