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595篇 |
免费 | 3144篇 |
国内免费 | 416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253篇 |
大气科学 | 3104篇 |
地球物理 | 4123篇 |
地质学 | 8827篇 |
海洋学 | 2182篇 |
天文学 | 639篇 |
综合类 | 1670篇 |
自然地理 | 210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8篇 |
2023年 | 413篇 |
2022年 | 932篇 |
2021年 | 1083篇 |
2020年 | 921篇 |
2019年 | 977篇 |
2018年 | 1099篇 |
2017年 | 956篇 |
2016年 | 1026篇 |
2015年 | 882篇 |
2014年 | 1103篇 |
2013年 | 1039篇 |
2012年 | 1013篇 |
2011年 | 1032篇 |
2010年 | 1028篇 |
2009年 | 935篇 |
2008年 | 849篇 |
2007年 | 735篇 |
2006年 | 621篇 |
2005年 | 570篇 |
2004年 | 445篇 |
2003年 | 407篇 |
2002年 | 384篇 |
2001年 | 414篇 |
2000年 | 445篇 |
1999年 | 638篇 |
1998年 | 539篇 |
1997年 | 491篇 |
1996年 | 486篇 |
1995年 | 374篇 |
1994年 | 368篇 |
1993年 | 319篇 |
1992年 | 280篇 |
1991年 | 185篇 |
1990年 | 164篇 |
1989年 | 136篇 |
1988年 | 101篇 |
1987年 | 74篇 |
1986年 | 63篇 |
1985年 | 48篇 |
1984年 | 33篇 |
1983年 | 29篇 |
1982年 | 26篇 |
1981年 | 12篇 |
1980年 | 11篇 |
1979年 | 17篇 |
1978年 | 9篇 |
1977年 | 7篇 |
1975年 | 6篇 |
1958年 | 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Identification method of weak seismic phases on the basis of wavelet packet transform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Xi-Qiang Liui Hui-Lan Zhou Zhi-Zhen Zheng Ping Shen Xuan-Hui Yang Yan-Lu Ma 《地震学报(英文版)》1998,11(4):431-439
This paper describes a sort of new method identifying seismic phase by the name of wavelet packet transform. Perfectnes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wavelet packet transform is based upon the idea of its multiscale analysis. The method of wavelet packet
transform can depict the anomalous changes information of transient spectra of seismic wave onset, and come true the target
of identifying seismic phase especially weak seismic phase. Then this paper presents discriminating examples of simulating
digital signals and actual seismic phase.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seismic phase discrimination, studi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wavelet packet transform method is an available tool of weak signal analyses, and have unexampled merits and attractive
application foreground.
This research gets hold of Higher School Doctor Scientific Research Foundation (No. 157 WJ0704 9435611) and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No. 49474211). 相似文献
82.
北京地区脑卒中发病率的气象条件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根据北京抽样人群的脑卒中发病资料和前期气象资料的对比分析,揭示出不同年龄段人群发病率的年变化特点和多年变化趋势,讨论了前期气象因子与发病率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对发病率有预测意义的分辨率为5级的统计模型,经F检验表明,预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3.
利用水动力学方程对口本琵琶湖表面定振波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其主要周期约为69.5min,另外,利用实测水位资料,采用最大熵谱法进行分析,得到了主要周期约为68min,两者吻合很好。 相似文献
84.
太湖表面定振波的数值计算和最大熵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水动力学方程对太湖表面的定振波进行计算,算得定振波周期约为452min,另外,利用1992年8月29-31日在太湖西山观测到的水位资料,采用最大熵谱法,分析太湖表面的定振波,得周期值约为450min。计算和分析的周期值基本吻合,取熵谱分析结果得太湖表面的单节点定振波周期值为450min。 相似文献
85.
为探测掘进巷道前方地质构造,研制一套矿井分布式地震超前探测系统。系统基于地震波反射理论,通过检波器分布式接收或震源分布式激发确定地质异常体的位置。为了进一步提高煤矿采掘过程中构造的预测预报精度,采用分布式观测系统和孔中胶囊检波器进行数据采集以提高设备的灵敏度,通过负视速度原理排除侧帮和后方地质异常体的干扰,利用绕射共偏移算法优化数据反演成果。经过大量试验验证和归纳总结,该系统采用人工锤击震源可有效探测出前方70 m范围内的地质异常信息,采用人工炸药激发震源可有效探测出前方150~200 m范围内的地质异常信息。研究结果表明,矿井分布式地震超前探测系统通过从硬件到软件优化,可实现采掘过程中对地质构造的探测精度,并提高探测效率。 相似文献
86.
黄土/古土壤的物源研究对于揭示第四纪气候变化和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位于黄土高原西部1.4 Ma以来的兰州黄土/古土壤沉积序列为研究对象,基于X射线衍射技术分析了黄土/古土壤中的主要矿物组成,侧重于碳酸盐矿物含量,追溯了兰州黄土/古土壤的直接物源。结果显示: (1)1.4 Ma以来兰州地区黄土/古土壤沉积物的主要直接源区为柴达木盆地沙漠区和阿拉善干旱区。(2)基于二元混合模型计算的潜在原始源区对兰州黄土白云石和总碳酸盐矿物的相对贡献率以及长石与石英比值结果一致支持1.4 Ma以来兰州黄土原始物源发生了多次变化。1.4~1.1 Ma和0.9~0.3 Ma青藏高原东北缘造山带(昆仑山、祁连山)和中亚造山带对兰州黄土的贡献相当,而1.1~0.9 Ma和0.3 Ma以来,中亚造山带对兰州黄土的物源贡献增加,这可能分别是对中更新世气候转型和0.3 Ma以来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干冷气候增强的响应。1.15 Ma和0.8 Ma兰州黄土/古土壤中高的白云石含量、碳酸盐矿物总含量以及0.8 Ma长石与石英比值的快速升高可能是对“昆黄运动”的响应,进而造成了昆仑山、祁连山对黄土高原物源贡献的增加。 相似文献
87.
黄土高原表土磁化率与气候要素的定量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高原地区已建立多个表土低频磁化率-气候转换函数,为黄土古气候定量重建提供了关键方法。但是表土磁化率变化的气候控制因素的系统研究尚未开展; 同时,低频磁化率部分受到沉积作用的影响,需要寻找气候意义更明确的指标。我们系统采集了黄土高原及周边地区的表土样品,运用相关、回归和因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不同气候要素及其季节变化对表土磁化率和频率磁化率的控制作用。结果显示,湿度是控制黄土高原表土磁化率的主要因素,温度的影响相对较小; 降水的季节分配也有影响,月降水变率较小的地区磁化率较高。在此基础上,选择反映成壤磁性颗粒组分的频率磁化率,建立了频率磁化率-年均降水量的转换函数,为黄土古气候定量估算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8.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components of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s at liquefiable sit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ield observations on ground motions from recent earthquakes imply that current knowledge is limited with regard to relating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motions at liquefiable sites. This paper describes a study with the purpose of clarifying this emerging issue to some extent. A series of numerical analyses is carried out on a liquefiable soil deposit with a verified, fully coupled, nonlinear procedure. It is shown that the transformation of vertical motions in the deposit differs considerably from the transformation of horizontal motions. Both the amplitude and frequency content of the horizontal motions are strongly dependent on the shaking level or the associated nonlinear soil behavior. The transfer function for vertical motions is however likely to be independent of the intensity of input motions; no reduction in the amplitude occurs even in the case of strong shaking. The results are shown to be in consistence with the laboratory observations on shaking table tests and recent field observations that less nonlinearity exists for vertical motions. It is also shown that the possibility exists for using information on spectral ratios between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surface motions to quickly identify in situ soil behavior and liquefaction that are not readily covered by conventional field or laboratory experimentation procedures. 相似文献
89.
TECTONIC FEATURES AND HYDROCARBON POTENTIAL OF THE EASTERN QAIDAM BASIN 相似文献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