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39篇
  免费   504篇
  国内免费   717篇
测绘学   161篇
大气科学   523篇
地球物理   789篇
地质学   1424篇
海洋学   415篇
天文学   150篇
综合类   247篇
自然地理   351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124篇
  2021年   171篇
  2020年   138篇
  2019年   140篇
  2018年   148篇
  2017年   128篇
  2016年   177篇
  2015年   151篇
  2014年   205篇
  2013年   177篇
  2012年   198篇
  2011年   213篇
  2010年   185篇
  2009年   160篇
  2008年   145篇
  2007年   129篇
  2006年   106篇
  2005年   125篇
  2004年   98篇
  2003年   96篇
  2002年   96篇
  2001年   101篇
  2000年   87篇
  1999年   104篇
  1998年   85篇
  1997年   75篇
  1996年   70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48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5篇
  194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Pyrite in LT–HP eclogites from the western Tianshan orogenic belt yields a Re‐Os age of 378.1 ± 8.9 Ma, which is 30–70 Ma older than ages previously obtained for the same rocks using the Rb–Sr, Sm–Nd, Ar–Ar, U–Pb, and Lu–Hf isotope systems. The Tianshan LT–HP eclogite experienced temperatures of up to ~570 °C combined with pressures of up to 2.1 GPa during metamorphism. These conditions are below the transition of pyrite to pyrrhotite, which defines both pyrite stability and possibly its closure temperature for Re‐Os. Pyrite can preserve Re‐Os signatures through eclogite facies peak metamorphic conditions, and thus allow determination of the formation age of pyrite in the protolith.  相似文献   
92.
Two intense quasi-linear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QLMCSs) in northern China were simulated using the 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and the 3D-Var(three-dimensional variational) analysis system of the ARPS(Advanced Regional Prediction System) model.A new method in which the lightning density is calculated using both the precipitation and non-precipitation ice mass was developed to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ghtning activities and QLMCS structures.Results indicate that,compared with calculating the results using two previous methods,the lightning density calculated using the new method presented in this study is in better accordance with observations.Based on the calculated lightning densities using the new method,it was found that most lightning activity was initiated on the right side and at the front of the QLMCSs,where the surface wind field converged intensely.The CAPE was much stronger ahead of the southeastward progressing QLMCS than to the back it,and their lightning events mainly occurred in regions with a large gradient of CAPE.Comparisons between lightning and non-lightning regions indicated that lightning regions featured more intense ascending motion than non-lightning regions;the vertical ranges of maximum reflectivity between lightning and non-lightning regions were very different;and the ice mixing ratio featur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lightning and non-lightning regions.  相似文献   
93.
全球地面降水月值历史数据集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溯  徐文慧  许艳  李庆祥 《气象学报》2016,74(2):259-270
全球降水历史数据是开展气候、水循环等研究的基础。收集整理全球12个数据源降水历史月值资料,通过站号、站名甄别不同数据源中相同台站,对344个通过相关系数、一致率、均值t检验、方差F检验的台站多源资料进行拼接,尽可能多地融合各套数据产品优势,最终形成全球降水历史月值数据集(CMA Global PrecipitationV1.0, CGP)。数据集重点解决当前国际数据产品在东亚地区站点稀少、同时应用多套数据应用门槛较高等问题。数据集收录3.1万个台站共计1.87×107组月降水记录, 4152个台站序列长度达百年。与美国大气海洋局(NOAA)的全球降水数据集(GHCN-M V2.0)对比,CGP新增1万个站点、0.5×107组有效观测记录和1030条百年序列,其中141条百年序列通过多源整合技术获取。CGP的站点和数据量优势主要体现在东亚、东欧、西伯利亚等站点稀疏地区。基于CGP分析的全球降水时空特征与国际同类产品的结果较一致。新增的数据虽然没有改变全球降水分布的总体特征,但对区域性的百年降水变化检测有一定影响。基于CGP的全球降水百年序列结果显示,20世纪前半叶全球降水量偏小,近20年是1900年以来全球降水量最大的时期,各纬度带、各个国家或地区的降水长期变化趋势呈现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94.
95.
由年最大值抽样(AMS)和年超大值抽样(AES)的基本理论及重现期(RP)的定义可知,AMS并不符合以“事件”为基础的重现期的定义.以美国西南半干旱区1438个雨量站和太湖流域96个雨量站的降雨资料为例,通过经验频率与超过概率的比较,发现AMS估算的暴雨频率设计值偏小,尤其是对常遇频率降雨设计值的影响更加显著.美国的降雨量资料站点多、系列长,实际资料验证与理论分析一致.通过对太湖流域AMS资料的分布形态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太湖流域的站点不多,资料长度不够,且大部分站点在雨量大值区数据稀少,使得频率直方图不连续,是造成我国太湖流域的资料验证效果不理想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96.
王博妮  濮梅娟  田力  张振东  吴建军 《气象》2016,42(2):192-202
文章对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发生于江苏省沿海高速公路的浓雾过程(能见度0.5 km)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了低能见度浓雾的气候特征、气象要素变化以及主要环流形势背景。研究结果表明:(1)低能见度浓雾月分布次数有显著差异,3-6月、12月至次年2月雾发生次数最高,春、冬季高于夏、秋季;03:00-05:00为低能见度生成的高峰时段,08:00左右为消散峰值时段。(2)能见度低于0.5 km后,如果相对湿度继续增大到97%左右、温度处于0~4℃、风速在0~2 m·s~(-1)、风向在ENE-SSE,能见度可能继续下降到0.2 km以下。(3)对150366个样本的环流背景统计分析表明,中北部路段的低能见度天气大多数是由锋前雾引起的,主要出现在中低层暖区域内,地面为冷锋前部弱气压场的环流条件下。全路段大面积低能见度天气由辐射雾和平流雾造成,辐射雾天气形势主要是高层为下沉气流,配合地面受弱高压或高压南下;平流雾出现在中低层暖性系统,地面位于入海高压后部或低压倒槽东侧,低层盛行偏东风或东南风。(4)"象鼻型"先期振荡现象适用于沿海高速公路低能见度预报过程,尤其对能见度稳定维持0.2 km以下的浓雾过程有很好的预警和监测作用。  相似文献   
97.
风暴分类识别技术在人工防雹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德贤  李红斌  董新宁  丁建芳  濮文耀 《气象》2016,42(9):1124-1134
利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在风暴跟踪识别算法的基础上,发展了风暴分类技术,以提高人工防雹作业指挥的效率。首先以SCIT算法为基础,结合风暴的结构特征,综合利用雷达、探空资料,自动提取风暴结构特征指数;其次采用基于决策树模型的风暴自动分类技术,将风暴按强度分为雷雨云、单体风暴、多单体风暴和强风暴;最后根据风暴强度、高度和位置等属性,对有可能产生冰雹的单体,结合GIS,自动对下游方向或附近作业点进行预警或输出作业参数。通过对2006—2014年期间重庆、辽宁大连和河南三门峡三地发生的较为典型的31次冰雹天气过程、182站次冰雹样本的检验来看:该方法通过对风暴按强度、垂直结构等综合属性进行分类,能有效提高冰雹识别的命中率、降低空报率,其中强风暴的命中率能达到100%,空报率仅为11.4%。能有效提高人工防雹作业的自动化程度,对防雹作业的科学决策有着重要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98.
基于敏感源分析的动态大气污染排放方案模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2014年11月6—11日一次典型污染过程,以北京城区为重点关注的目标区域,基于印痕分析技术判别对该区域影响较大的敏感源区,设计重点区域减排试验和敏感源区逐日动态减排试验,利用区域化学传输模式WRF-Chem进行模拟对比。结果显示:上述两种方案对源强较高的减排当地PM2.5浓度降低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且在传输作用下会辐射影响到下游地区;但仅就目标区域而言,敏感源区减排方案的减排效率要远远高于重点区域减排方案。为了验证基于敏感源分析的动态减排方法的适用性,进一步开展了不同季节以及不同背景浓度的个例模拟。结果表明:基于敏感源区分析结果制定动态逐日减排措施,可降低削减成本、提高减排效率,以达到最具经济环境效益的减排效果。  相似文献   
99.
海风雷暴的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沿海地区经济相对繁荣,城市化水平较高,对天气和气候的依赖性强,突发性强对流天气所造成的灾害也会更加严重;同时沿海地区的强对流天气又与海风环流密切相关,因此沿海地区海风雷暴的研究受到了日益广泛的关注,成为了气象学和大气科学中的重要研究对象。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海风雷暴的观测和模拟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本文通过对这些研究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系统地分析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重点讨论了海风雷暴的结构和特征、发展演变过程、触发机制及其预报预警。最后对海风雷暴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有待于研究或需深入研究的问题,以利于今后更好的开展有关海风雷暴的工作,加深对其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预报预警水平。  相似文献   
100.
Water or mud inrush can not only hamper the normal construction of tunnel, but also cause severe casualties and property losses. Through the cause analysis and statistical theory, a total of 9 predictors based on 3 factors, the engineering geology, hydrogeology and construction, were put forward to control the happening of water or mud inrush. Based on the classification principles of forewarning, 3 alert levels, red, orange and yellow, were established. Using the AHP–TOPSIS evaluation theory, the risk prediction model of water or mud inrush was built based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disaster forewarning. The model was used in the diversion project of Fujian Long Jin–xi and achieved good effec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