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5篇
  免费   378篇
  国内免费   624篇
测绘学   281篇
大气科学   168篇
地球物理   319篇
地质学   1136篇
海洋学   206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152篇
自然地理   187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113篇
  2021年   114篇
  2020年   101篇
  2019年   133篇
  2018年   134篇
  2017年   125篇
  2016年   126篇
  2015年   132篇
  2014年   118篇
  2013年   148篇
  2012年   138篇
  2011年   139篇
  2010年   112篇
  2009年   104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110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3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1934年   8篇
  1933年   2篇
  193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91.
基于IsoSource的桂林寨底地下河硝酸盐来源定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卢丽  李文莉  裴建国  王喆 《地球学报》2014,35(2):248-254
近些年,随着化肥和农药的广泛使用,地下水中硝酸盐污染日益严峻。本文选择桂林寨底地下河系统为研究区,对研究区进行地下水取样调查以及水化学和氮、氧同位素分析,利用IsoSource软件对其硝酸盐来源进行定量计算,为岩溶区地下水硝酸盐来源定量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方法。结果表明,寨底地下河硝酸盐主要以NO3–为主,NO3–浓度变化在2.67~17.99 mg/L,平均值为6.3 mg/L,研究区内硝酸盐来源共有三种,分别为化肥、动物粪便与污水和土壤有机氮,其中化肥的变化范围为23%~78%,动物粪便与污水为6%~58%,土壤有机氮为6%~38%。沿地下水流动方向,化肥和动物粪便与污水的比例均发生了明显变化,与离居民区的距离密切相关,距离远时化肥比例较大,动物粪便与污水比例较小,距离近时则相反。  相似文献   
992.
993.
Factures caused by deformation and destruction of bedrocks over coal seams can easily lead to water flooding (inrush) in mines, a threat to safety production. Fractures with high hydraulic conductivity are good watercourses as well as passages for inrush in mines and tunnels. An accurate height prediction of water flowing fractured zones is a key issue in today's mine wa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he theory of leveraging BP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in height prediction of water flowing fractured zones is analysed and app-lied in Qianjiaying Mine as an example in this paper. Per the comparison with traditional calculation results, the BP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better reflects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the research mine areas and produces more objective, accurate and reasonable results, which can be applied to predict the height of water flowing fractured zones.  相似文献   
994.
分析现今中国东北地区地震活动特征,得到几点结论性认识:1)从中国东北地区地震活动期的时间韵律特征和第5活动期的持续时间、地震次数等指标来看,现今中国东北地区地震活动第5活动期已经结束,2018年、2019年吉林松原5.7级、5.1级地震,或标志着中国东北地区进入了第6活动期。2)2013~2019年中国东北地区地震活动主体地区位于松辽盆地和大兴安岭地区,2个地区具有以大兴安岭与松辽盆地的分界线为轴迁移对跳的活动特征。分析5组迁移对跳轨迹认为,未来的地震具有向大兴安岭地区迁移的可能。3)以松辽盆地南缘为界,形成中国东北地区成对地震与非成对地震活动的分界线。1900年以来中国东北地区的成对地震主要发生在松辽盆地和大兴安岭地区,成对地震时间间隔为0.1~37.0个月,距离间隔最远至309.0 km,震级差最大为0.7级。松辽盆地和大兴安岭地区共发生27次5.0级以上地震,其中24次地震具有成对活动性质,成对地震发生率约为89%。成对地震中,发生在松辽盆地的占71%,发生在大兴安岭地区的占29%。成对地震活动规律在松辽盆地和大兴安岭地区具有普适性特征,可作为该区域的预测指标。4)对比2013~2015年和2015~2018年中国东北地区的面应变率结果可见,变化最为显著的区域位于松辽盆地中部,这个区域也是整个中国东北地区变化最为明显的区域,未来仍需关注该区域的地震危险性。5)松辽盆地仍将是中国东北地区浅源地震活动的主体地区。  相似文献   
995.
以某边坡为例,论述了在ABAQUS软件中实现节理岩质边坡稳定性评价的建模过程。采用具有一定厚度的、低强度实体单元模拟节理组,按连续介质处理,节理组与岩块之间创建相互接触作用,通过不断折减结构面强度参数,以模拟达到失稳状态。通过分析坡顶典型质点场变量与X方向的位移关系,以数值计算不收敛作为边坡失稳评价标准的稳定性安全系数为1.41,以坡顶质点出现明显位移作为失稳标准的稳定性安全系数为1.32,两种判断标准均表明边坡目前处于稳定状态。通过积分等效塑性应变区演化图,模拟得到了强度折减状态下边坡失稳时的潜在滑动面,滑动面直观可视且物理意义明确,无需像极限平衡法一样要事先假定滑动面的位置和形状。  相似文献   
996.
用高应变法确定预制桩承载力的拟合参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炳鑫  陈翀  施健 《物探与化探》2010,34(1):123-126
采用高应变法确定预制桩承载力时,通过拟合得到的承载力具有多解性。因此提出了拟合参数的选取不一定要限定在规定的范围内,同时还 要根据预制桩设计参数、施工工艺或土体工程性质来选取拟合参数,解读高应变曲线,这样才能得到符合实际情况的预制桩承载力。  相似文献   
997.
运用因子分析将冀东平原多目标土壤地球化学调查的54项指标凝缩为5个指标来研究区域元素地球化学分布模式及其成因。5个指标即为5个因子:F1因子主要由Fe、Al、Si等造岩元素,Ti、V、Cr、Mn、Co、Ni、Sc等铁族微量元素及Th、Ce、La等稀土元素组成,代表成壤过程中形成的自然元素组合;F2因子由Cl、S、Br、I、Na、Ca、Mg元素组成,为与海相沉积环境有关的元素组合;F3因子由碱土元素Sr、Ba及碱金属元素Na组成,主要反映了唐山市铁矿的地质背景环境;F4因子由C、有机碳(Corg)、Se组成,属成煤因子;F5因子由K和Rb组成,反映区内一中生代花岗岩体。研究结果表明,所选的5个指标客观、清晰地反映了研究区元素地球化学分布景观全貌,不同的地质地球化学背景单元是控制元素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该研究所揭示的元素地球化学分布模式及其成因对区域环境与资源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98.
安徽铜陵凤凰山铜矿床成矿流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安徽铜陵凤凰山铜矿床为例,通过对成矿流体特征的研究以及碳、氢、氧同位素分析,探讨矿床的成矿机制,分析成矿流体性质以及成矿流体来源。凤凰山铜矿床石榴子石、石英和方解石普遍发育流体包裹体,其类型为V-L型、V-L+S型、V-L富气相型和V型。石榴子石、石英和方解石中的流体包裹体分别集中于3个区,其流体包裹体的温度和盐度区间代表成矿流体演化的3个不同阶段。成矿流体经历了从高温度、高盐度向低温度、低盐度的持续演化过程,与成矿作用阶段基本对应,降温、流体沸腾是导致流体中巨量铜元素卸载的主要因素。氢、氧同位素组成表明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可能在成矿晚期混有少量大气降水。  相似文献   
999.
Field investigations and laboratory integrated research as indicated that ophiolite mélange in the Nan-Uttaradit zone, northern Thailand, consists of fragments of tectonites such as metamorphic peridotite (extremely silicified serpentinite), cumulates (pyroxenolite, gabbro, and gabbro-diorite), ocean-ridge basalt, oceanic-island ba-salt and radiolarian silicalite, and it was formed during D3-P. The rock series, rock types and petro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etamorphic tholeiites in the Nan area of the Nan-Uttaradit zone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ocean-ridge basalts (C1) in China's Ailaoshan zone. As for the Hawaiites in the Nan area of the Nan-Uttaradit zone, their major elements, REEs and trace elements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oceanic-island basalts in China's Jinshanjiang zone (P11). In the Uttaradit area of this zone the metamorphic alkaline basalts show transitional petro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ocean-ridge basalts and oceanic-island basalts, which were still formed in oceanic-island environments. The above-described basalts are all oceanic volcanic rocks and they are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Paleo-Tethys oceanic crust in the Nan-Uttaradit zone.  相似文献   
1000.
湘中地区穹盆构造:褶皱叠加期次和成因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研究认为湘中地区存在三套不整合面,划分了四个构造变形期次:加里东期、印支早期、印支晚期和燕山期,并对各个构造期次的变形特征作了详细的论述。加里东期与印支早期分别为近东西向的褶皱,印支晚期为一近似平行于祁阳弧断裂的弧形构造,燕山期则以北东—北北东向的左旋走滑为主。通过分析各构造期次的复合叠加特征,本文提出:湘中地区的穹盆构造是由于加里东期褶皱与印支期褶皱叠加而形成的,并在燕山期时受到北东—北北东向的左旋走滑断层的改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