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0篇
  免费   228篇
  国内免费   177篇
测绘学   148篇
大气科学   40篇
地球物理   145篇
地质学   459篇
海洋学   167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43篇
自然地理   14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73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31.
撰山子金矿床位于内蒙古台隆东段北缘华北克拉通与兴蒙造山带的结合部位。矿体赋存于下二叠统于家北沟组灰岩、中二叠世流纹岩和中三叠世花岗斑岩中,被晚三叠世闪长岩所截切。本文在查明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各成矿阶段热液矿物中的流体包裹体开展研究,查明了矿床成矿流体性质、演化特征及其与金成矿的关系。成矿阶段按从早到晚的顺序可分为石英-黄铁矿、石英-硫化物和石英-萤石-方解石阶段。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和激光拉曼实验表明,热液矿物中原生包裹体可分为气液两相水型包裹体(Ⅰ型)、二氧化碳水三相型包裹体(Ⅱ型)、含子矿物三相型包裹体(Ⅲ型)、纯气相二氧化碳型包裹体(Ⅳ型)、纯气相水型包裹体(Ⅴ型)和纯液相水型包裹体(Ⅵ型)6种类型。成矿流体的温度和盐度从早阶段至晚阶段逐渐降低。成矿流体为中高温、中低和高盐度、中低密度的CO2-NaCl-H2O体系。主成矿阶段气液两相盐水和CO2-H2O三相包裹体限定的成矿压力范围分别为15.7~28.6、59.0~88.7 MPa,整体成矿深度范围在1.6~3.3 km之间。综合分析认为,撰山子金矿床在成矿过程中发生了流体不混溶(沸腾)作用,矿床的形成与中三叠世—晚三叠世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碰撞拼合引起的岩浆活动密切相关,是区内典型的中高温岩浆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32.
为适应生态地质调查和评价工作对成土母质研究的要求,以四川大凉山区为例,提出基于地质建造的成土母质分类方案,即以地质构造演化和地质建造环境为依据,结合残坡积物的成因类型对成土母质进行分类。大凉山区的成土母质可划分为第四纪冲洪积物、新近纪—第四纪砂泥岩类残坡积物、侏罗纪—白垩纪泥质岩类残坡积物、三叠纪砂泥岩类残坡积物、中生代中酸性岩类残坡积物、二叠纪基性—超基性岩类残坡积物、震旦纪—三叠纪砂泥岩类残坡积物、震旦纪—三叠纪碳酸盐岩类残坡积物、元古宙中酸性岩类残坡积物、元古宙火山碎屑岩类残坡积物、元古宙基性—超基性岩类残坡积物、元古宙变质岩类残坡积物等12类。研究表明,大凉山区成土母质和土壤存在差异性,但同一成土母质上的不同土壤类型具有一定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不同成土母质形成的同一种土壤类型存在较大的地球化学差异。因此,基于地质建造的成土母质分类方案既能有效反映不同构造背景和成岩环境下的成土母质差异,又能有效表征成土母质与其上土壤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33.
遥感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生态环境调查与研究。为获取西昌市近30 a生态环境演化趋势,利用1989年、2000年、2010年的专题绘图仪(Thematic Mapper,TM)遥感影像和2018年的陆地成像仪(Operational Land Imager,OLI)遥感影像,通过图像处理、目视解译和野外验证等方法,获得了西昌市1989—2018年的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并对林地、草地和湿地的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989—2018年,西昌市林地、湿地和草地面积持续增加,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林地主要分布于安宁河谷和邛海盆地四周山地,在牦牛山、螺髻山一带形成主要林区; 草地主要呈星岛状分布于牦牛山、螺髻山一带林地之间; 湿地以河流湿地与湖泊湿地为主,主要沿安宁河及邛海分布。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森林存在针叶化现象较普遍、树种单一等问题,需要重点加强林区火灾防范; 草地多数呈零星片状分布,不具有完整的系统结构和良好的功能,多数草地承载力和生产力较低,不宜大规模开发利用,应通过封山育林促使其向森林转化; 湿地分布也比较局限,需要着力予以保护。研究成果可为西昌市生态保护修复措施的制定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4.
35.
Zhong, W., Cao, J., Xue, J., Ouyang, J., Wang, H., Tang, X. & Gao, X. 2012 (January): Carbon isotope evidence of last glacial climate variations in the tropical NW Leizhou Peninsula, South China. Boreas, Vol. 41, pp. 102–112. 10.1111/j.1502‐3885.2011.00224.x. ISSN 0300‐9483. Bulk organic δ13C values of sediment sequences are commonly used to indicate past climatic changes, although the causes and mechanisms leading to the observed organic carbon isotope responses are presently not fully understood. Based on two sedimentary sequences, namely a peat profile and a fluvial and swamp sequence from the tropical NW Leizhou Peninsula in South China, we interpret more negative bulk organic δ13C values to suggest wetter and warmer conditions, implying a stronger East Asian (EA) summer monsoon, and less negative δ13C values to indicate drier and cooler conditions, reflecting a weakening of the EA summer monsoon. A warm and wet period occurred between c. 48.0 and 28.0 cal. ka BP. In the study region, a climate shift occurred at c. 22.0 (or 20.0) cal. ka BP, and the driest and coldest period occurred between c. 19.0 and 16.0 cal. ka BP. After c. 12.0 cal. ka BP, the climate changed towards wetter and warmer conditions. Several possible millennial‐scale dry and cold oscillations characterized possibly by C4 plants, or by more positive organic δ13C values during the period when C3 plants dominated, are cautiously and tentatively interpreted as showing a similarity with Heinrich events and other cold millennial‐scale oscillations evidenced from a Greenland ice core and Chinese stalagmite. We demonstrate that bulk organic δ13C records of sedimentary sequences in the study region have potential for indicating the changes in vegetation composition that we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climate variation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period.  相似文献   
36.
青海地区强震震例研究表明,地震活动图像演化过程对强震的孕育有较好的预示作用。研究了青海强震孕育不同阶段地震活动呈现出的几种清晰稳定的演化图像,对未来强震的时、空、强预测均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37.
湖南省桂东县处于边远山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为国家级贫困县。但其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质量良好,旅游资源独具特色。通过对边远山区县资源环境特点和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调整产业结构,在发展超级稻和优质稻基础上,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药、菜、茶、果、烟,外加楠竹和园艺的种植业,发展以牛、羊等草食性牲畜为主的养殖业;发展小水电和以电力为基础的电化工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红色旅游和休闲度假相结合的生态旅游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以促进桂东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8.
分形美学以一种新观念和方法研究城市美学,通过建立简单分形模型探讨和度量城市的不规则性和复杂性,使山地城市美学研究从定性走向定量,从模糊走向科学。山地城市与平原城市比较,在地形地貌、空间形态和景观格局等方面表现出了独特的分形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39.
利用卫星测高资料反演海底地形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论述了利用卫星测高数据反演海底地形地解析算法和统计算法的基本原理和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基于最小二乘配置理论,提出了统计算法的改进模型。使用新模型在南中国海地区进行了海底地形反演计算,并将反演结果与实际船测水深进行比对,进一步验证改进模型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40.
洋测绘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卫星、通讯、计算机、数据处理等技术的发展,海洋测绘出现了自动化、智能化、集成化、数字化、多种作业平台、多种产品模式、多种技术融合、多种保障方式的特点。海洋的特殊环境导致了与陆上测量不同的作业方式和不同的产品模式。本文从外业测量的技术手段、仪器装备、数据处理方法、服务模式、数字图产品的生产和应用、数据库的建设等方面,对海洋测绘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了综合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