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6篇
  免费   168篇
  国内免费   276篇
测绘学   77篇
大气科学   117篇
地球物理   273篇
地质学   400篇
海洋学   51篇
天文学   105篇
综合类   91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15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151篇
  2003年   116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0年   1篇
  1950年   2篇
  1949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0年   1篇
  1937年   4篇
  1934年   2篇
  1933年   9篇
  1928年   1篇
  1927年   2篇
  1926年   1篇
  1924年   6篇
  192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1.
利用三河—平谷8.0级大震区实施的深地震反射剖面与宽角反射剖面探测方法获得的结果进行了综合研究和解释. 结果表明:两种探测方法给出的地壳基本分层是一致的,在三河—平谷大震区上地壳的埋深为21~23km,莫霍界面的深度为36~37km;该地区基底结构起伏变化较大,浅部断裂发育,在确定的数条断裂构造带中夏垫断裂是一条特征明显、深浅共存的断裂构造带;震源区周围差异明显的速度异常结构和特殊而复杂的地质构造环境意味着这些部位是发生大地震的有利部位;该地区莫霍界面起伏变化和较厚的反射叠层以及局部复杂的楔形反射带的存在等现象表明,该地区地壳结构发生过强烈的挤压、变形,同时也反映出岩浆活动对下地壳结构进行了物质的和结构的强烈改造,从而构成了该地区复杂的地壳深部结构,可将其视为三河—平谷8.0级大地震孕育和发生的深部要素.  相似文献   
712.
重力波诱导OH气辉分布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全隐欧拉格式和全球热层-电离层-中间层-电动力学环流耦合模式(TIME GCM) ,本文分析了非线性重力波在向上传播过程中对OH气辉廓线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较小垂直 尺度重力波经过OH气辉发射层时,对其峰值分布有明显的影响,有时会出现双峰现象,说明 非线性重力波传播是引起气辉双峰分布的一个直接原因;重力波在中层顶区域的破碎 在OH气辉分布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这不仅可以解释一些实际的观测,同时也对利用OH气辉 观测分析重力波传播特性有明显的指示意义.   相似文献   
713.
激发态氮分子N*2在电离层F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使F区占主导地位的O+离子的损失率增大,从而使该区的电子浓度减少. 本文利用理论电离层数值模型,通过考虑与不考虑N*2的作用,对包括1990年6月、1997年5月、1998年5月以及2000年4月磁暴事件在内的时间区间的电离层响应情形进行模拟研究,并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 结果表明,N*2对电离层电子浓度的影响在太阳活动高年非常明显,在太阳活动低年虽有些影响,但效果并不明显,其程度远不如高年. 在太阳活动高年,不仅是磁暴期间,在较宁静期间也必须考虑N*2的影响. 而且,在考虑N*2的作用时,还与激发态振动温度Tν有关,在采用Tν=Tn(其中Tn为背景中性大气的温度)的简化处理时,所得结果与观测结果的符合程度不如对Tν进行精确计算时所得的结果好. 模拟结果还表明,太阳活动高年,N*2作用的结果主要是使150km高度以上的F区电离层电子浓度减少,而对150km以下高度的电离层电子浓度则影响不大. 另外,N*2基本不影响F2层峰高hmF2的值.  相似文献   
714.
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新证据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强潮汐与火山地震活动密切相关. 天文资料表明, 2000年6月到8月日本Izu半岛最活跃的火山地震活动正好处于天文大潮时期和日长变化最小值时期. 在厄尔尼诺事件和拉尼娜事件发生前后,东西太平洋海面高度分别升降40cm, 水均衡作用使洋壳反向升降13cm. 由此形成的东西太平洋地壳跷跷板运动加强了强潮汐对地震火山活动的激发作用.  相似文献   
715.
当一个载体(比如飞机)处于一般运动状态时,它不仅“感受”到引力,同时还“感受”到惯性力。因此,在动态航空重力测量中(载体是飞机),为了提取出重力(或引力)信息,关键的问题是解决如何有效地将引力与惯性力分离开来。引力与惯性力的分离涉及到内部分离(不借助外部观测信号)和外部分离(仅利用外部观测信号)。本文的研究仅限于内部分离问题。本文以广义相对论为基础,在仔细研究了受力质点的世界线偏离方程之后得出结论,纯引力场信息可通过黎曼张量反映出来,而黎曼张量可以用重力梯度仪加惯性平台(惯性陀螺)来测定。同时,本文还讨论了黎曼张量与牛顿引力理论中的重力梯度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仅用内部观测手段实施航空重力测量的模型。  相似文献   
716.
利用反演方法确定新疆伽师地震的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一种广义反演方法 ,在任意垂向非均匀介质中 ,根据近震P ,S波到时来确定地震事件空间位置的概率分布 ,应用此方法对新疆伽师地区临时数字地震台网的资料进行了定位处理 ,发现所定位的地震在平面图上呈明显的NNW向和NNE向线性分布 ,其中NNW向趋势略为明显。同时讨论了伽师地震的深部构造背景 ,对伽师地区天然地震的定位结果显示了地震与断裂的密切关联 ,该震群的形成与震源区附近的隐伏断裂有关 ,这可能是塔里木盆地北缘的地壳剧烈变形及现今构造运动所造成的结果 ,这些复杂的构造格局和特殊环境为伽师强震群的孕育和发生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717.
电阻率层析成像数据采集系统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电阻率层析成像技术是电法勘探的革命性进展.目前已在硬件和软件上取得重大发展.对数据采集系统,本文以MIR/MIS仪器为主从电极转换器、测量主机、控制软件、阵列电极和电缆系统几个方面全面地介绍了该技术的原理与设计。对主要的技术性能进行了讨论,对比和分析了不同设计思路的特点和利弊.简单介绍了国内外同类仪器的发展概况。  相似文献   
718.
填隙矿物的流体包裹体研究与矿物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可较好地揭示高放废物深地质处置库预选场址的深部热环境及古地下水热历史。中国高放废物深地质处置库第一个预选场深部花岗岩内填隙矿物的同位素、矿物学以及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显示,甘肃北山地区花岗岩深部至少存在两种环境:浅部花岗岩(0~150m)填隙方解石的δ^18O=-18.2‰~-15.8‰(PDB),δ^13C=-9.5‰~-8.4‰(PDB),包裹体的均一温度(th)为140~160℃,包裹体的冰点温度为-2.5~-1.5℃,地下水可能以大气降水成因为主,且可能混合了盆地卤水并与花岗岩反应,形成温度、盐度(2%~5%,NaCleq)均较低的地下水;在350~550m区段内(深部花岗岩),其δ^18O值为-32.6‰~-17.6‰(PDB),δ^13C值为-10.5‰~-6.2‰(PDB),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较其上部的稍高,为160~190℃,而其冰点温度则较低,为-4~-3.2℃(盐度5%~8%,NaCleq),地下水类型为大气降水与盆地古卤水的混合,以大气降水为主。石英的氧同位素组成和计算的古地下水氧同位素组成则进一步表明,花岗岩深部(350~550m)也存在两种温度环境:较低温度(140~160℃)、较高盐度(5.5%~8%,NaCleq)的地下水;较高温度(220~240℃)、较低盐度(3%~5.5%,NaCleq)的地下水,其地下水类型为大气降水和与花岗岩平衡的卤水。  相似文献   
719.
Yunnan is famous for its attractive karst landscapes especially shilins, fengcong and fenglin. The development of caves beneath the shilins in the vicinity of Lunan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formation of shilins. Most of the waters percolating through shilins run through the caves beneath them and are responsible for their formation. The study of cave speleogenesis deepens knowledge about both the development of shilins and karst structure. In the vicinity of the Lunan Shilin, speleological, morphological and structural geological studies of four karst caves have been accomplished. At Puzhehei, Qiubei, which is characterised by numerous fenglin, fengcong and caves, speleological and morphological studies have been performed. Cave sediments for paleomagnetic analyses have been taken from all studied areas (samples CH 1-9). Karst caves in SE Yunnan are probably much older than the age of the cave sediments (<780,000 years B.P.). The studied areas are located in the vicinity of the Xiaojiang fault (N-S  相似文献   
720.
The opening-closing tectonics theory, a theory about opening-closing tectonics, is a viewpoint regarding geotectonics suggested by a group of Chinese scientists. Opening and closing are two basic geological movements, which may result in a series of structures. The highest level of opening is the appearance of oceans and the highest level of closing is the consolidation of continents. 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s, the authors consider that identifying the marks of opening-closing tectonics is the basis of the issue and classifying the types of opening-closing tectonics is the key of the issue. This paper briefly discusses the substance and the future of the study on the opening-closing tecton cs in China. The authors hope to share relevant information with geoscientists in the world in this fiel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