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75篇
  免费   3251篇
  国内免费   4205篇
测绘学   1025篇
大气科学   3725篇
地球物理   5221篇
地质学   8870篇
海洋学   2601篇
天文学   825篇
综合类   1741篇
自然地理   2123篇
  2024年   95篇
  2023年   343篇
  2022年   796篇
  2021年   940篇
  2020年   751篇
  2019年   801篇
  2018年   928篇
  2017年   885篇
  2016年   1012篇
  2015年   826篇
  2014年   1011篇
  2013年   1108篇
  2012年   963篇
  2011年   1015篇
  2010年   1077篇
  2009年   1010篇
  2008年   850篇
  2007年   899篇
  2006年   662篇
  2005年   641篇
  2004年   482篇
  2003年   535篇
  2002年   512篇
  2001年   500篇
  2000年   621篇
  1999年   912篇
  1998年   763篇
  1997年   762篇
  1996年   730篇
  1995年   650篇
  1994年   578篇
  1993年   491篇
  1992年   413篇
  1991年   287篇
  1990年   236篇
  1989年   195篇
  1988年   183篇
  1987年   104篇
  1986年   111篇
  1985年   70篇
  1984年   59篇
  1983年   58篇
  1982年   57篇
  1981年   43篇
  1980年   49篇
  1979年   36篇
  1978年   18篇
  1977年   9篇
  1974年   11篇
  1958年   1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Trace and RE element geochemistry and genesis have been studied with respect to ferromanganese nodules from the sediments of the Pacific, Atlantic and Indian oceans.  相似文献   
92.
姜海宁  张文忠  许树辉  陈秋羽 《地理科学》2018,38(12):1943-1951
以《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年鉴》为基础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运用核密度估计法、L函数和最近邻层次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2006~2015年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园空间分布规律以及园区产业集聚特征,结果表明: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园集聚特征显著,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多中心趋势明显,集聚规模迅速增大,集聚强度呈“先升后降,但总体增大”趋势;主要集聚于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等地区,尤以前两者最显著,且三大集聚区的集聚强度与集聚规模差异明显,其中长三角留创园的集聚规模最大,京津冀集聚强度最高,而珠三角则比较复杂,其在很小空间尺度范围内服从集聚分布,而在较大空间尺度范围内则服从随机分布;基于不同主导产业的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园依然集中于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等地区,其主导产业分布格局则差异显著,规律性不强。  相似文献   
93.
?????GPS??????????????Ч?????GPS?????????????????????????????δ???????????????????????????????????????????????е????????????????????????????????????????????Ч?????????????????????????????????????????????????????????  相似文献   
94.
高雁鹏  陈文俊 《地理科学》2021,41(11):2052-2062
通过选取极端气温指数对1984—2020年辽宁省极端气温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近37 a极端气温指数的时间变化具有一致性,表现为暖指数(年极端高温、暖昼日数、暖夜日数)上升和冷指数(年极端低温、冷昼日数、冷夜日数)下降。受城市化进程影响,突变主要集中在1995—2005年。② 极端气温指数具有空间差异性,具体表现在城镇化水平高的城市极端气温差值变化较小,沿海地区相对指数变化幅度相对较小。③ 结合辽宁省粮食与气象灾害数据,得出1984—2020年粮食实际产量与趋势产量呈波动上升变化。相对产量与气象产量波动趋势一致,近37 a气候丰年10个、气候歉年7个,其他为正常年份。气象产量受极端高温、极端低温的影响较大,风雹、冷冻成为影响粮食产量的关键气象灾害。  相似文献   
95.
本文着重研究了扬子地台北缘上震旦统陡山沱组、灯影组及下寒武统下部岩家河段的微古植物组合特征。初步建立了Ⅰ、Ⅱ两个微古植物组合,分别与陡山沱村阶和灯影峡阶相对应,分析了微古植物组合在地层划分与对比及在震旦系-寒武系界线的划分上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96.

黄昏爪兽(Hesperotherium)是我国早更新世代表物种之一,因发现标本稀少,其形态特征和灭绝时间是存疑的。重庆市万州区盐井沟大垭口地点发现了多件Hesperotherium化石,其中多数骨骼属首次发现,新材料增加了我们对该类动物的骨骼形态学的认识,其后肢骨骼在进化过程中较为保守,可能正是这种进化过程中的保守性导致其不能适应第四纪多变的气候环境,最终灭绝。同时通过对已知含Hesperotherium动物群的分析,认为Hesperotherium可以作为早更新世早-中期的代表物种,对应于邱占祥命名的NCMQ 1或欧洲的维拉方中-晚期。

  相似文献   
97.

安徽铜陵新桥矿区二叠系栖霞组底部和石炭系黄龙组—船山组之间产出层状、似层状菱铁矿矿层。开展菱铁矿矿层成因研究对于深入剖析区域层控矽卡岩型铜铁矿床成矿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粉晶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对菱铁矿矿石进行矿物学研究,结果发现菱铁矿矿石主要由菱铁矿、石英、伊利石和有机质等组成,菱铁矿颗粒粒径较小,表面具有成岩自生的自形石英硬模的微结构,SEM原位微区成分分析显示菱铁矿中除了主量元素铁,还含有大量的锰、锌和钙。矿石中存在两种微结构和不同成因的石英:表面具菱铁矿硬模和次生加大结构的碎屑石英;具六方双锥、单锥以及生物成因球形的自生石英。菱铁矿矿石的组成和矿物表面微结构表明其为沉积成因,非岩浆热液起源。富有机质和亚铁的沉积菱铁矿层和沉积胶状黄铁矿层协同作用,可能是铜陵地区乃至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层状铜铁矿床层控性重要制约因素,以及可能作为燕山期中酸岩浆演化的氧化性含铜成矿流体卸载成矿的地球化学还原障。

  相似文献   
98.
为了使数值预报中心的研究人员和研究生能够了解数值预报的历史、发展以及现今研究的最前沿,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数值预报研究部2006年底举行了“数值预报理论基础”系列讲座。讲座每星期两次,邀请了我国在数值模式方面做出突出成绩和贡献的老专家,如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的纪立人、陈嘉滨先生,从数值预报的基础公式和数值解法,一直到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完整的介绍。  相似文献   
99.
本文根据“马德里协议”与ATCM通过的其他相关议案对南极环境管理、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估的要求,在系统研究澳大利亚南极局自2003年起运行的南极环境评估系统[1]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建立中国南极环境评估系统(Ch inese Antarctic Environm entEvaluation System,CAEES)。该系统在设计中将结合中国南极考察活动的特点、规模、发展战略以及环境保护要求,涵盖一系列静态或动态的南极环境要素数据,同时综合相关学科专家的评估意见。该系统拟采取基于W eb的数据库技术来实现南极环境的实时动态评估以及中国南极环境状况报告(Ch inese Ant-arctic Environm ental Report,CAER)的自动生成。  相似文献   
100.
Fluid inclusion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cathodoluminescence evidence indicates focused hot, saline, diagenetic fluid flow within the Eastern Flank of the Britannia Field, offshore Scotland, UK. The fluid was sourced from the Andrew Salt Dome, 10 km to the east. The fluids, which promoted quartz cementation of the upper zones within the field, were up to ~30°C hotter and had salinities up to ~10 wt% NaCl equivalent higher than fluids from lower in the reservoir section. During diagenesis hot saline fluids migrated westwards as part of a radiating ‘diagenetic front’ from the Andrew Salt Dome. Structural dip associated with the Eastern Flank of the Fladen Ground Spur impeded the westward movement of the diagenetic fluid. The quartz cements from the upper and lower reservoir zones can be distinguished by morphology. In the upper zones the quartz cements have well‐developed macro‐crystalline zoning and heterogeneous luminescence across the grain. In the lower zones, the cements are much less developed, unzoned and very weakly luminescent. The diagenetic fluids were primarily focused into Zone 45 within the upper reservoir. Furthermore, within the Main Platform Area the most prolific producing zone is Zone 45, indicating the importance of this interval as a permeable flow unit during both diagenetic and production timescales. Within the Eastern Flank, the quartz overgrowths have a major impact on reservoir permeability and thus well productivity. The overgrowths are most extensive in the originally clean sandstones with low clay content. Clay in optimum volumes (5–10%) can inhibit nucleation of the damaging quartz overgrowths without having a detrimental effect on pore connectivity. These observations provide a predictive concept for use in the search for relative reservoir sweetspots within the degraded Eastern Flan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