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158篇 |
免费 | 3691篇 |
国内免费 | 216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583篇 |
大气科学 | 1419篇 |
地球物理 | 1619篇 |
地质学 | 5652篇 |
海洋学 | 1651篇 |
天文学 | 190篇 |
综合类 | 823篇 |
自然地理 | 107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0篇 |
2024年 | 326篇 |
2023年 | 377篇 |
2022年 | 605篇 |
2021年 | 661篇 |
2020年 | 567篇 |
2019年 | 635篇 |
2018年 | 547篇 |
2017年 | 524篇 |
2016年 | 585篇 |
2015年 | 631篇 |
2014年 | 594篇 |
2013年 | 664篇 |
2012年 | 740篇 |
2011年 | 770篇 |
2010年 | 749篇 |
2009年 | 709篇 |
2008年 | 635篇 |
2007年 | 685篇 |
2006年 | 618篇 |
2005年 | 462篇 |
2004年 | 356篇 |
2003年 | 263篇 |
2002年 | 276篇 |
2001年 | 273篇 |
2000年 | 192篇 |
1999年 | 119篇 |
1998年 | 56篇 |
1997年 | 52篇 |
1996年 | 41篇 |
1995年 | 47篇 |
1994年 | 31篇 |
1993年 | 24篇 |
1992年 | 31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19篇 |
1989年 | 15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14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14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3篇 |
1977年 | 2篇 |
1976年 | 3篇 |
1975年 | 4篇 |
1957年 | 3篇 |
1954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为掌握江苏盐城滨海湿地獐(Hydripotes inermis)的最新种群数量与分布状况,于2007年3~5月,在江苏省盐城滨海湿地用样线法对獐的春季种群数量与分布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獐在盐城滨海湿地有2个分布区,一个在射阳县境内,以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为中心,扩散至射阳芦苇公司及其周边区域;另一个位于大丰县境内,从大丰麋鹿保护区的第一核心区至第三核心区及周边荒地.獐在盐城滨海湿地的总数量在372只左右,其中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分布獐的数量和密度最高,其数量约为327只,密度为1.9只/km2.与20世纪90年代调查数据相比,獐的分布范围和数量均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32.
33.
34.
35.
目前长春市水资源匮乏,水资源危机严重。城市水资源化是解决水危机、防治水污染的有效途径之一。长春市经处理的污水量为1.843 亿m3/a, 经过深度处理后回用的污水量为423.4 万m3/a,占2.297%,污水资源化利用程度不高。所建污水处理回用工程完成后,每天可增加水量16.16 万m3。通过制定政策,拓宽融资渠道以及提高环保意识等,可提高城市污水资源化的程度,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6.
随着城市建设中地下空间的开发,传统的二维地籍已难以满足地籍管理在三维方向上的扩展,迫切需要利用三维地籍对地下空间进行数据管理和空间确权。本文基于地下空间开发中各类地物的空间特征,首先从三维自然特性与法律特性两个方面建立了三维地籍的概念,并进而阐述了三维地籍数据模型以及二维地籍与三维地籍的一体化数据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37.
38.
39.
通过重力资料的处理解释,对天津地区的断裂构造有了一定的认识,认为、断裂为该区的主控断裂,具有规模大、控制性强、长期继承性活动的特点。、级断裂多为控制、分割构造单元内部不同类型构造(区带)的分界线,对局部构造单元的形成、发展、演化及沉积建造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多数断裂的活动具有阶段性、长期继承活动的特征,其活动性在不同发展阶段或同一阶段内有所不同。形成了以规模较大的断裂为主干的断裂构造系统,平面上交织为以北东向、北西向、近东西向为主,南北向为辅的构造格架,断裂均为隐伏断裂。同时,推断该区、级断裂生成较早,多为古生代、中生代,多数断裂自形成后经过多次构造运动的改造具有多次复活、长期活动的特点。、级断裂生成较晚,多为古近纪,活动强烈,古近纪为强烈活动时期。 相似文献
40.
本文根据CMAP(The 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Merged Analysis of Precipitation)观测资料,使用相关系数和均方根误差,对CHFP2(Coupled Historical Forecast Project, phase 2 )的2个模式对东亚夏季降雨的季节预报技巧作出评价。在完美模式的理论框架下,分别使用基于信噪比的潜在相关系数和基于信息熵的潜在可预报性指标,对该区域主要针对夏季降雨的可预报性作出评价。通过最可预报分量分析(PrCA),得到季节降雨的最可预报型。将最可预报型投影到海温场,得到了降水最可预报型对应的海温分布。研究发现:相关系数所反映的预报和观测的线性相关程度总体上是低纬度海洋区域比高纬度陆地区域高,而均方根误差反映的则是在海洋区域降雨预报偏离实际值的程度较陆地区域大,预报水平与目前降雨的季节预报水平相符。潜在可预报性估计表明,潜在可预报率存在空间上的变化,从低纬度向高纬度、从海洋到内陆,呈衰减趋势。同时,信号和噪音的分析表明,信号成分占主导作用,形成了潜在可预报率的空间分布格局,暗示了海洋外强迫的重要作用;中国大陆缺少像海洋区域那样明显的外强迫,因此降水季节预报技巧相比热带海洋区域非常有限。海温投影的分析表明海洋的外强迫是东亚降雨季节预报的重要来源。尽管厄尔尼诺本身的复杂性,它对东亚夏季风的重要影响及其与东亚降雨预报之间的遥相关揭示了它们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