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8篇
  免费   195篇
  国内免费   307篇
测绘学   92篇
大气科学   167篇
地球物理   113篇
地质学   438篇
海洋学   197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73篇
自然地理   12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活动加剧,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等问题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具有较大影响,因此准确地提取农作物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2016年Landsat-8 OLI全生育期的时序遥感影像数据,融合金塔县农作物的物候特征和地表纹理特性,提取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棉花和甜菜的时间序列NDVI曲线...  相似文献   
992.
地震正演模拟是逆时偏移和全波形反演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因为它们都需要高效、高精度地模拟波场正向和反向传播。为了提高数值模拟的精度,人们广泛采用高阶有限差分方法,但是大多数方法仅在空间上具有更高的精度,在时间上只有二阶精度。首先系统介绍时空域高精度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方法的基本原理,然后利用模型验证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时空域高精度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方法拥有比常规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方法更低的数值频散。   相似文献   
993.
Pb震相是近震震相中的一个重要震相.关于Pb震相典型特征的总结和分析,对指导区域台网工作人员如何识别该震相,丰富台网观测报告震相产出,提高地震定位精度和确定康拉德界面等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识别困难,国内很少有系统进行有关Pb震相的识别和研究工作.本研究采用首都圈地区高密度台网2009-2015年记录到的369个ML≥2.5地震事件的波形资料,重新分析震相并识别出1153条Pb震相.基于震相资料,利用时频分析、多项式拟合、射线分析、最小二乘法、联合反演、理论走时计算等方法进行研究,并在结合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我们得出:在首都圈及邻区,在肉眼可识别时频域内的特征来看,通常容易识别的Pb的振幅或频率高频部分相对比初至Pn和Pg大或高,也有振幅变小或者频率变化不明显的情况,这可能与震源机制、台站方位、场地响应、仪器类型等方面有关.时频分析、功率谱密度和肉眼识别分析的结果表明,P波的主要能量集中在相对低频部分,Pn,Pb,Pg,PmP四种震相(本研究以后提到的震相顺序只考虑这四种震相)有很强的共性,区别在于传播路径上的不同,频率或观测记录周期上的小幅度差别.在Pg作为初至波时,Pb震相的低频主频部分与Pg震相的低频主频部分带宽差不多(受到包含Pg震相的影响),但是高频主频部分频率更高,Pb到时在Pg之后,PmP之前.Pn作为初至波时,Pn震相低频主频部分带宽比Pb宽,但是Pb高频主频部分频率相对更高,Pb在Pn之后,在Pg之前.鉴于震源深度对Pb到时顺序的影响,及其在定位结果中精确度最差的情况,在震中距约在80~140km范围内时,得考虑区域地壳厚度横向不均匀、震中距、震源深度等情况并结合波形特征,来判定Pb是否为初至震相.Pb震相在康拉德界面的平均传播速度约为7.0km·s^-1,康拉德界面平均深度约为23km.Pb射线的分布情况直接证明了康拉德界面在首都圈地区的分布是连续的.基于本研究利用Pg,Pb,Pn,PmP震相走时联合反演所得模型计算的理论走时结果和实际观测结果一致进一步证明了我们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94.
文章以福建省典型养殖海湾三沙湾为研究区域,对区域内养殖现状开展调查,并对三沙湾养殖固碳量及价值量进行核算。结果显示,2022年三沙湾养殖总产量66.47万t,其中贝藻养殖产量26.67万t;优势经济物种包括大黄鱼、鲍鱼、海带、江蓠和牡蛎。测定不同养殖生物含碳率存在时空差异,其中养殖生物软组织含碳率为23.67%~43.89%,养殖贝类贝壳含碳率为11.12%~15.05%;海带含碳率随生长周期降低,而贝类含碳率在生长过程无显著差异。经核算,2022年三沙湾海水养殖牡蛎、海带、江蓠等不投饵贝藻类养殖可从水体中移出碳约2.91万t,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0.67万t,可创造经济价值161.74万元,具有良好的固碳潜力与经济效益。鲍鱼、大黄鱼、海参等投饵型养殖生物在养殖过程中引入外来碳源约92.55万t,饵料的投入和养殖结构不合理是导致投饵型养殖碳固存能力弱的重要因素。文章聚焦典型养殖海湾的渔业固碳能力核算,并针对投饵型养殖生物的碳固存能力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能够为该区域养殖规划和水产养殖行业的绿色升级转型提供科学支持。  相似文献   
995.
马士振  刘宏志  牟磊育 《地震》2020,40(1):159-171
以“红肿”假说为基础, 在由地脉动数据统计量和过往震例构成的样本集上应用数据挖掘中的分类算法开展地震预测实验。 筛选符合震级、 震中距、 发震时间间隔以及未受台风影响等要求的地震对, 并以其尾地震作为预测对象。 计算地震对时间范围内各时间窗中地脉动数据的标准差, 并采用z-score标准化方法对标准差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然后, 选取距震中最近三个台的最后一组标准化数据的中位数作为正样本数据, 选取各台站平静期数据的中位数作为负样本数据, 最后将上述正负样本数据构成样本集。 使用CART算法、 GBDT算法和SVM算法在此样本集上分别构建预测模型, 采用5折交叉验证方法对预测模型进行评估。 实验结果表明: ① 地震与地脉动变化存在一定的关系, 且地脉动异常现象更多地出现在6.0级以上地震发生前; ② 6.0级以上地震构成的正样本对预测模型的构建影响较大; ③ SVM算法更适用于小样本数据环境。  相似文献   
996.
牟世勇  黄勇  岳龙 《贵州地质》2006,23(3):233-236
在青藏高原北缘1:25万区调工作中,于新疆且末县黄羊沟、西长沟一带原下石炭统地层中首次采获丰富的早三叠世孢粉化石,通过岩石组合、沉积特征、地质时代的研究,将含早三叠世化石的地层体从下石炭统地层中分离出来,厘定为下三叠统西长沟组,并探讨了该组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997.
胜利油田浅海区域海底土层的液化判别方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胜利油田海上石油勘探开发区(埕岛油田)的海底饱和粉土(砂土)液化判别问题,结合工程研究实例,对土层液化判别的各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了当前各种方法的局限性和不足,为海底土层的液化判别分析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98.
为了探讨浙江沿海贝类体内有机锡的存在形态及分布特征,采用戊基化格氏衍生GC-FPD方法测定了沿海六县(市)采集的双壳贝类体内3种丁基锡和3种苯基锡化合物含量,并采用风险系数法进行了健康风险评价。研究表明,苯基锡是贝类体内有机锡的主要污染物,含量范围为nd~203.6 ng·g-1(干重),以二苯基锡为主。丁基锡总含量范围为nd~8.2 ng·g-1(干重),以三丁基锡为主。贝类中贻贝对有机锡的富集能力较强。不同区域贝类体内的有机锡主要来源于海运船舶的防污涂料。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浙江沿海贝类对食用人群的健康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999.
雅丹共基座现象对雅丹形态测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雅丹形态特征吸引人们的长期关注,对其形态的定量描述至今仍讨论热烈且众说纷纭。通过对罗布泊地区风蚀地貌的野外调查和无人机测量,发现普遍存在雅丹共基座现象。分布在同一个基座体上的风蚀残丘称之为共基座雅丹,属于雅丹与基座体的复合。对共基座雅丹和基座体开展雅丹形态参数的测量及分析,结果表明:共基座雅丹长宽比比值集中分布于3∶1~5∶1区间,与鲸背状等流线型雅丹形态表现相似,显示单一风向侵蚀残留特征;雅丹共基座现象是风蚀切穿深一层抗风蚀相对较强的地层形成的风蚀垄岗现象,厚度不等的不同抗风蚀强度地层在垂向上交替出现和受单一风向的风蚀作用是形成该现象的重要因素;通过对雅丹共基座现象的阐释和定量分析,对完善雅丹形态测量、深化雅丹形态变化的理解以及认识差异性风蚀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Whitespotted conger Conger myriaster is a commercially important species in the seas around China, Korea and Japan. The coastal waters of China serve as an important feeding ground for congers, but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in the fishery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pulation have been rarely evaluated and less well understood in this area. We studied the growth, spawning and feeding characteristics of C. myriaster on the basis of samples collected from October 2016 to April 2017 in the 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 A total of 529 specimens were collected, with ages ranging from 1 to 6 years and total length ranging from 132 mm to 834 mm.The parameters of von Bertalanffy growth equation L_∞ and k were 1 026 mm and 0.226 a~(–1), respectively; the sex ratio was 88:0(female: male) in the East China Sea and 2.67:1 in the South Yellow Sea;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ovary ranged from peri-nucleolus stage to secondary yolk globule stage, and the testis of two males was at midmeiotic stage; Crustacean was the major prey for conger of small length, and food source shift to fish with somatic growth. The results showed substantial differences from previous studies in Japan and Korean waters, as well as from China seas in the 1980 s, suggesting potential spatiotemporal changes in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myriaster. This study may improve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fishery biology of C. myriaster in the 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