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1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04篇
测绘学   45篇
大气科学   57篇
地球物理   48篇
地质学   153篇
海洋学   117篇
天文学   46篇
综合类   41篇
自然地理   9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1969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591.
华北冷季一次大范围雷暴与暴雪共存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孔凡超  李江波  张迎新  买文明 《气象》2015,41(7):833-841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多普勒雷达及NCEP客观分析资料,对2013年3月12日华北出现的一次比较罕见的大范围雷暴和暴雪共存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大范围的雷暴为发生在低层冷空气堆之上的高架雷暴。虽然雷暴区中低层水汽通量辐合较弱,但中高层θe平流差造成中层出现条件不稳定,在850 hPa切变线前部西南风中辐合配合冷平流以及切变线的先后触发下,不稳定能量得以释放,这是河北中部发生大范围雷暴的主要原因。暴雪区中层较强的水汽通量辐合及辐合层厚度爆发性增长、700 hPa槽区以及槽前西南气流和偏西气流的强辐合是造成北部暴雪天气的重要原因。此外,中低层正的差动涡度平流较散度场对暴雪及雷暴区的动力作用的反映更明显。  相似文献   
592.
通过对ENSO循环的两个不同位相中印度洋地区海表温度变化特征的分析,指出印度洋地区的海温变化与赤道东太平洋地区的海温变化有较好 的相关关系,是ENSO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应于赤道东太平洋暖位相期,印度洋地区的海温分布为东冷西暖,与此相反,在赤道东太平洋冷位相,印度洋地区的温分布为东暖西冷,进一步的分析还发现,印度洋东,西部地区海温变化纬向差异最明显的区域位于印度洋赤道以南0-25℃附近,且这种差异具有明显的年季变化特征,在整个夏季风期间差异较大,而冬季风期间较小,其中冷位相期间的纬向差异比暖位相期间的纬向差异大,代表印度洋纬向差异的IDM(偶极指数)变化与赤道东太平洋地区的海温变化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93.
太阳辐射经验系数插值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江苏省南京、吕泗、淮安3个日射站以及周边省市共10个日射站的逐月日照百分率资料和太阳总辐射资料,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经验系数a、b,并利用除南京、吕泗2个日射站以外的8个日射站的经验系数a、b,采用多种插值方法计算全省70个站的经验系数a、b,并据此求出70个站点逐月太阳总辐射值并分析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采用反距离权重插值法得到的经验系数a、b,误差最小。结论可为求解江苏省各地太阳总辐射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594.
4种城市下垫面地表温度年变化特征及其模拟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对沥青、水泥、裸地和草地等4种城市下垫面地表温度的2年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4种城市下垫面地表温度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建立了地表温度模拟模型.主要结果:(1)4种城市下垫面日平均温度、日最高温度、日最低温度的年变化特征总体与气温一致,不同下垫面间温度差异在夏半年均大于冬半年.(2)沥青、水泥、裸地和草地的日平均温...  相似文献   
595.
辽西地区中生代环境变迁及生物演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辽西中生代盆地沉积相及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表明,辽西地区在中生代经历了复杂的环境变迁,从早期(晚三叠世-中侏罗世)的温暖潮湿气候环境过渡到中期(晚株罗世)干旱少雨的气候环境,最后再次过渡到晚期(早白垩世)温暖潮湿气候环境,其间发育有三次较大的火山作用;气候环境的巨变引起生物演化的更替,强烈的义县组火山作用一方面造成脊椎动物的集群灭亡,另一方面导致热河生物群的繁盛;早期鸟类的出现也是这一特定环境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596.
山东五莲中生代岩浆岩的锆石U-Pb年龄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苏鲁造山带产出一系列中生代岩浆岩 ,但是对它们的确切侵位年龄至今尚无正式报道。对其西北部五莲断裂附近四个花岗质侵入岩体进行了锆石U Pb年龄测定 ,结果得到大店复式岩体中角闪二长岩的谐和年龄为 12 3± 4Ma ,七宝山复式火山 -侵入杂岩体中辉石二长岩的谐和年龄为 12 6± 3Ma。五莲山岩体中晶洞花岗岩的谐和年龄为 116± 4Ma,马耳山岩体中不等粒二长花岗岩的谐和年龄为 115± 1Ma。这些锆石U Pb年龄结果说明 ,苏鲁造山带同样存在侵位时间分别为 115Ma和 12 5Ma左右的早白垩纪侵入体 ,与大别造山带内大面积出露的燕山期岩浆岩年龄基本一致 ,代表了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在三叠纪碰撞折返后的岩浆活动 ,其物质来源可能与俯冲陆壳的部分熔融有关  相似文献   
597.
Chromium (Cr) isotopes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various fields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 However, high‐precision measurements of Cr stable isotope ratios are still challenged by difficulties in purifying Cr and organic matter interference from resin using double‐spike thermal ionisation mass spectrometry. In this study, an improved and easily operated two‐column chemical separation procedure using AG50W‐X12 (200–400 mesh) resin is introduced. This resin has a higher cross‐linking density than AG50W‐X8, and this higher density generates better separation efficiency and higher saturation. Organic matter from the resin is a common cause of inhibition of the emission of Cr during analysis by TIMS. Here, perchloric and nitric acids were utilised to eliminate organic matter interference. The Cr isotope ratios of samples with lower Cr contents could be measured precisely by TIMS. The long‐term intermediate measurement precision of δ53/52CrNIST SRM 979 for BHVO‐2 is better than ± 0.031‰ (2s) over one year. Replicated digestions and measurements of geological reference materials (OKUM, MUH‐1, JP‐1, BHVO‐1, BHVO‐2, AGV‐2 and GSP‐2) yield δ53/52CrNIST SRM 979 results ranging from ?0.129‰ to ?0.032‰. The Cr isotope ratios of geological reference material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δ53/52CrNIST SRM 979 values reported by previous studies, and the measurement uncertainty (± 0.031‰, 2s) i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相似文献   
598.
GPCP与中国台站观测降水的气候特征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中利用GPCP降水资料和中国大陆740个台站雨量计降水观测结果,分析研究了1980—2000年中国大陆范围内两者的异同。平均降水率分布结果表明:在中国台站雨量计分布密集地区(100°E以东)两者的多年年平均、季平均和月平均降水率分布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即均能表现自春季至冬季中国大陆降水分布自东南向西北伸展,然后向东南后退的气候变化特点。对长江中下游、华北、东北、西南的降水距平随时间的变化分析表明,两者的月距平随时间变化也具有很好的相似性,相关系数均超过0.8。差异分析还表明,由于中国降水季节性变化和台站雨量计密度不均匀,造成春秋冬三季节GPCP和台站雨量计之间的差异较小,而夏季差异较大。总体上GPCP有过高估计降水率的趋势。在GPCP逐月降水资料既能很好地反映出100°E以东中国大陆降水的气候分布,又能很好地表示出上述地区降水量异常变化的基础上,我们利用GPCP降水资料对青藏高原和中国大陆西北地区西部降水分布及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前期青藏高原西部降水偏多,而90年代后降水量减少;中国西北地区降水总体偏少,但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599.
柴达木盆地作为一个典型干旱内陆盆地,其蕴藏的地下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建立影响盆地地下水富水性的特征数据库,采用熵权法和TOPSIS结合的4种模型,对柴达木盆地地下水空间富水性分别进行定量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造成柴达木盆地地下水空间富水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植被覆盖度(35.35%)、蒸发损失(26.92%)和入渗补给(18.90%)。盆地西北地区为弱富水性,中部地区为较弱富水性,南部和东部富水性较强。4种模型中E TOPSIS 2模型取得了较为合理的评价结果。最后,将评价得分和140个单井涌水量进行了拟合,建立了基于E TOPSIS 2得分的盆地单井涌水量预测模型。研究结果可对柴达木盆地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提供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