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82篇
  免费   2929篇
  国内免费   3649篇
测绘学   2012篇
大气科学   1629篇
地球物理   2210篇
地质学   6712篇
海洋学   2047篇
天文学   188篇
综合类   960篇
自然地理   1902篇
  2024年   97篇
  2023年   283篇
  2022年   725篇
  2021年   901篇
  2020年   719篇
  2019年   858篇
  2018年   728篇
  2017年   647篇
  2016年   708篇
  2015年   805篇
  2014年   797篇
  2013年   908篇
  2012年   937篇
  2011年   1055篇
  2010年   996篇
  2009年   888篇
  2008年   927篇
  2007年   884篇
  2006年   812篇
  2005年   693篇
  2004年   475篇
  2003年   377篇
  2002年   397篇
  2001年   295篇
  2000年   239篇
  1999年   133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3篇
  1965年   4篇
  1964年   2篇
  1954年   9篇
  1940年   1篇
  1938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本文在分析和比较了三维GIS中多种数据结构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线性八叉树编码原理、线性八叉树数据结构以及线性八叉树的生成、显示与操作,并从数据结构的优缺点着眼,提出将BR 法与线性八叉树相结合的观点;从三维动画技术着眼,提出将原型法、CSG 法与线性八叉树相结合的观点,最后提出一种基于多元表示的三维GIS系统的构想框架  相似文献   
962.
用数学形态学变换实现空间分析中的数据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数学形态学的基本算法, 并将这一方法引入空间分析的数据处理中。研究表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对于空间分析中一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63.
How to accurately address model uncertainties with consideration of the rapid nonlinear error growth characteristics in a convection-allowing system is a crucial issue for performing convection-scale ensemble forecasts. In this study, a new nonlinear model perturbation technique for convective-scale ensemble forecasts is developed to consider a nonlinear representation of model errors in the Global and Regional Assimilation and Prediction Enhanced System(GRAPES)Convection-Allowing Ensemble Predi...  相似文献   
964.
宁婷  崔伟  马晓勇 《测绘通报》2022,(2):159-163
地形起伏度因子在宏观尺度生态评估中具有重要作用。均值变点法是确定地形起伏度最佳分析窗口的常用方法,但其影响因素尚缺乏研究。本文以黄河流域(山西段)为例,基于DEM数据和均值变点法提取了研究区地形起伏度,并探讨了分析窗口样本数量、DEM分辨率和地貌类型3种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分析窗口样本数量对最佳分析窗口取值有明显影响。随着样本数量的增加,变点所在的最佳分析窗口面积也不断增加。(2)DEM分辨率对最佳分析窗口取值有一定影响。分析窗口面积取值范围一致时,基于30 m ASTER GDEM计算得到的最佳分析窗口面积小于基于90 m SRTM DEM的最佳分析窗口面积。(3)地貌类型对最佳分析窗口取值的影响不大。当分析窗口样本数量一致时,不同地貌类型区及整个研究区最佳分析窗口相同或接近。总体而言,分析窗口样本数量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65.
随着地铁的不断建设与投入使用,我国正在逐步进入地铁运营养护期,地铁病害检测与运营养护也逐渐得到重视。随着地铁运营年限的增加,病害也呈现加重趋势。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获取隧道病害全面信息,利用空间自相关性分析地铁隧道病害的地理空间分布特征,对于认识病害形成机理,防治病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某地铁隧道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所获得的水平收敛数据为基础,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定量分析了病害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特征,以及与周边水文地质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隧道病害在地理空间分布上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与空间集聚特性,且病害严重区与隧道周边水文地质环境密切相关。本文结果为隧道病害地理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认识病害分布规律及后期病害治理提供了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966.
本文以地震频次作为地震活动的变量,通过自然正交函数展开方法,计算中国大陆7级以上强震前的地震活动频次场,提取出强震前时间因子和空间等值线的异常。结果表明,强震前时间因子出现超过均方差的高值或低值异常,异常多数分布在频次场的前4个典型场,具有多分量特点,第1个典型场异常贡献率最大(占总场40%~60%),绝大部分强震前5~8年出现长期异常,部分强震前1~2年出现中期异常,少数强震前3月出现短临异常的特征。区域频次等值线出现的高梯度旋涡区域是异常危险区,等值线值大于0.9且具有活动构造的危险区往往是强震的发震位置。另外,地震频次场与传统方法的区域地震活动频次(3月)震例对比,表明频次场时间因子异常具有自己的独特优越性和缺陷,并讨论了这些方法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967.
动校正是地震资料处理的关键内容之一,直接关系到地震资料处理结果的精度.在浅层和大偏移距情况下,常规动校正使波形发生拉伸畸变,波形拉长、频带向低频方向移动,进而影响叠加效果.通常地震资料处理中大都采用切除的方法克服动校正拉伸畸变的影响,这对目的层较深时是可取的.以工程地质调查为目的的海洋地震勘探旨在了解海底之下较浅地层深度范围内的地质信息,一般勘探区水深较浅,数据叠加道数较少,如果仍然采取切除处理,势必严重影响资料的分辨率和准确度.本文阐述了一种无拉伸动校正方法,能较好地解决动校正后的波形畸变问题,理论模型和实际资料的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在近海浅层工程地震勘探中是行之有效的,有助于提高速度分析的精度和地震资料的分辨率.  相似文献   
968.
若尔盖与西秦岭地震反射岩石圈结构和盆山耦合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松潘地块北缘的若尔盖盆地与西秦岭造山带相接触,构成青藏高原东北缘典型的新生代盆山构造.其岩石圈结构与深部构造关系,记录了青藏高原东北缘板块碰撞的深部过程,同时又关联着若尔盖盆地油气远景的评价.2004年秋冬季,我们完成了第一条跨越若尔盖盆地和西秦岭造山带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整个剖面全长254 km,分5段完成,其中第2段剖面(简称SP04_2)横过盆山结合部位.SP04_2剖面首次揭示若尔盖盆地-西秦岭造山带盆山结合部位的岩石圈结构,发现了若尔盖盆地和西秦岭造山带下地壳均以北倾为主的强反射特征,提供出若尔盖盆地下地壳整体向西秦岭造山带俯冲的地震学证据,揭示了若尔盖盆地和西秦岭造山带在挤压构造体系下形成的深部构造关系.而近于平的Moho反射特征又反映出两者在造山后期经历了强烈的伸展作用.  相似文献   
969.
本文给出了西藏羊八井-康马地区不同地点的现今地应力实测值的大小和方向. 为了解青藏高原现今地应力状态,结合青藏铁路工程的需要,我们在羊八井-康马地区进行了现场地应力测量. 测量方法采用压磁应力解除法,测点分别布置在羊八井、拉萨、曲水和康马等四个不同的构造部位,测量深度为11~18m. 测量结果表明,本区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以NW-NNW为主,最大水平主应力值一般为33~104MPa,但在板块缝合带上的曲水测点最大水平主应力值为23MPa. 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本区属中高应力区. 而在曲水应力值属中等偏小,可能反映了板块缝合带现今处于应力释放状态,板块缝合带附近应力具有复杂性.  相似文献   
970.
强地震附近视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的原因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讨论了强地震、孕震晚期阶段、震源区及附近介质的物理变化过程,证明了视电阻率变化最显著的方向与最大加载方向之间的正交关系,建立了真、视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与裂隙率ν、骨架电阻率ρo、饱水裂隙电阻率ρf的本构关系,解释了视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的原因.研究认为:在强地震孕震晚期阶段,在震源区及附近地壳近地表的较深部,介质微裂隙发育,其走向沿最大主压应力方位优势取向,低阻水充填微裂隙,导电通道连通,引起最大主压应力方向真电阻率变化最显著的真各向异性变化,从而产生垂直主压应力方向视电阻率变化最显著的视各向异性变化,低阻水在其物理过程中起了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