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7篇
  免费   169篇
  国内免费   666篇
测绘学   114篇
大气科学   243篇
地球物理   1280篇
地质学   1226篇
海洋学   382篇
天文学   133篇
综合类   94篇
自然地理   240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140篇
  2011年   218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178篇
  2007年   181篇
  2006年   177篇
  2005年   170篇
  2004年   166篇
  2003年   121篇
  2002年   116篇
  2001年   102篇
  2000年   130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69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84篇
  1995年   80篇
  1994年   86篇
  1993年   108篇
  1992年   111篇
  1991年   112篇
  1990年   99篇
  1989年   80篇
  1988年   88篇
  1987年   60篇
  1986年   44篇
  1985年   44篇
  1984年   42篇
  1983年   22篇
  1982年   22篇
  1981年   18篇
  1980年   35篇
  1979年   6篇
  1973年   6篇
  1964年   6篇
  1959年   7篇
  1958年   15篇
  1957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61.
Stern E  Sonis M 《GeoJournal》1981,5(3):261-268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present a scheme of relative population changes in a geographic-termed growth center region, with reference to a real problem of development as implemented in the Israeli Negev arid zone. The growth process described in the scheme leads to dynamic steady-states which indicate stable structure and stabl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components of the regional system — the growth center and its urban and rural hinterlands. It was found that the relative population growth process in the Negev during the last thirty years is similar to the process determined by the scheme. Furthermore, geo-political changes in the area due to the peace treaty between Egypt and Israel may alter this process and open a new period of regional growth. An additional thrust of this paper is methodological: to introduce and apply the hexagonal diagram to describe and classify processes of relative population growth.  相似文献   
962.
本文叙述了阿得雷德地槽北部时限为 850~570百万年沉税岩和火山岩的古地磁研究成果。这些资料取自连续的地层剖面,但缺乏绝对年龄控制。褶皱检验和野外关系使笔者能够勾划出该时期相对简单和连续的视极移轨迹。原生磁化作用按年代可分为四个部分。自老到新:乌尔坦纳火山岩(λ=62S,φ=344 E;dp=16°,dm=18°);麦岭济纳冰碛岩(λ=45S,φ=346E,dp=06°,dm=11°),安捷派纳组(λ=33S,φ=344 E,dp=09°,dm=16°);布拉钦纳组(λ=33S,φ328E,dp=12°,dm=20°),业已鉴别出可能为早寒武世—奥陶纪的次生磁化作用有:乌尔坦纳火山岩(λ=36N,φ=087E,dp=13°,dm=26°),科普莱石英岩(λ=36S,φ=010E,dp=07°,dm=15°),麦岭济纳冰债岩(λ=01S,φ=065E,dp=08°,dm=14°),塔普莱山组(λ=33S,φ=344E,dp=08°,dm=15°),布耶劳组(λ=07S,φ=017E,dp=09°,dm=14°)。所研究的许多地层单元还可能存在第三纪或中生代的次生磁化作用。结合阿得雷德地槽南部古地磁研究成果,新资料证明,自中元古代以来,阿得雷德地槽没有发生明显的隆曲,地槽内的特殊S形构造是原生构造特征。新资料除能够阐述和澄清东南构造岩块的晚前寒武纪视极移轨迹史之外,还证实阿得雷德地槽的沉积作用在阿得雷德时期是发生于中至低纬度,因此证实该区晚前寒武纪冰川(或冰川海洋)沉积作用处于低纬度。  相似文献   
963.
在卡纳塔克约为35亿年的霍莱纳拉西普尔绿岩带的变质橄榄科马提岩、蛇纹岩和角闪岩中,发现了呈岩席和透镜体产出的极细粒的变质斜长岩—斜长岩质变质玄武岩。岩石的稀土元素图谱表现出其轻稀土元素较重稀土元素稍有富集,与球粒陨石相比,La的变化在12—7倍之间,而重稀上元素在3—4倍之间变化。(Ce/Yd)N平均比值是2.1。岩石的Eu含量是可变的。Eu/Eu~*比值范围是1.2—9.0,相对于标准角闪石呈现强的负相关。在这些方面,这些上地壳的斜长岩质岩石与格陵兰西部和挪威西北部地区的那些主要化学元素近似的高级变质区斜长岩相比较,有很大的不同,但与月球高地玄武岩相比却表现山有明显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是通过其结构关系和其它诸如地球化学的相似性等方面来证实的.斜长玄武岩相对不分异的性质表明它可以代表斜长玄武岩熔体,并在熔体中出现了少量斜长石的堆积。根据稀土元素资料,这种熔体的成因有两种可能性:(a)由于含水的地幔橄榄岩的部分熔化程度很小所致;(b)由于有大量的橄榄石和斜方辉石从橄榄科马提岩岩浆中分异出来的结果。  相似文献   
964.
1.引言不同时间尺度森林火灾的预报是土地利用计划和森林火灾监测的基本部分。本文介绍关于闪电引起森林火灾的预报的概念。起火预报模式,是以闪电点燃易燃材的物理过程为基础,在大面积场地条件上,用随机方法综台建立与触发火灾的概率相关。  相似文献   
965.
1.前言本文主要目的是研究1974年4刀3日在(美国)伊利诺斯州、印第安纳州、肯塔基州和俄亥俄州发生的四个龙卷簇,试图把龙卷破坏的路径与龙卷气旋内产生的环流联系起来。提出了产生多个龙卷环流的假定模式,并用这个模式对产生龙卷的周期性和经常观测到不同型式的破坏路径给予说明。 1.1974年4月3日印第安纳州的龙卷簇 a.一般情况 1974年4月3日18时30分到4月4日0时30分之间产生这些龙卷簇的4个雷暴,在它们通过印第安纳州期间显得最强(如图1)。每个雷暴产  相似文献   
966.
已知世界大部分铀储量集中于前寒武纪地盾和结晶地块内。因此,了解各种结晶岩中铀含量的特点,是很有意义的。地盾基底的绝大部分(面积85%)是变质岩和超变质岩——石英岩、砂岩、片岩、碳酸盐岩、副片麻岩、变基性岩和超基性岩以及各种混合岩和花岗岩类岩石。其次(10—13%)  相似文献   
967.
这篇论文总结了瑞典元古界放射性异常花岗岩的地质背景和地球化学特征。这个总结是基于瑞典地质调查昕(SGU)发表的著作和未发表的资料而完哎的。它提供了局部详细研究的入门(Troeng,1982),并且在地球化学专门研究方面提供了与其它地区花岗岩对比的资料,Armands和Drakc(1978)及Drakc(1980)最近完成了瑞典花岗岩中Sn,Mc和W的含量及这些元素与主要元素、痕量元素富集关系的主要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968.
在非洲南部,林波波带和巴伯顿山地的构造演化,可用从约3600Ma直到2500Ma一段时间的板块构造活动幕来解释。尽管时间上有联系,但在每一地区活动类型不同。津巴布韦和卡普瓦尔克拉通的构造演化,可能被认为是两个端元类型的结合。林波波活动带是在3570Ma前由于大陆上升崩塌成地堑而形成的。这种上升出现在含有年龄至少为3790Ma的岩石的克拉通中,并且可能源自地幔羽状体(Mantle plu-  相似文献   
969.
白垩纪末期生物大批死亡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其演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SDP 524区中生代最晚期和第三纪最早期的沉积物中,保存着白垩纪末期环境变化和生物演化的详细纪录。我们对该孔进行了加密取样,样品间距大致相当于100年或1000年的时间间隔,同时对样品进行了碳酸盐含量、微量元素成分及碳氧同位素分析。我们所得到的数据可以解释为白垩纪末期生物大批死亡的结果,当时大量远洋地区的生物扫地以尽。养料锐减导致部分从河流带来的溶解CO_2转移到大气圈,致使在长达40,000年的时间内,空气中的CO_2剧增。由此产生的温室效应就是氧同位素所揭示的温度升高的原因。 第三纪最早期沉积物中,包括来自“白垩纪生物群”中的化石,有的已经过再沉积作用,有的则是这场灾难的最后幸存者。我们的资料表明,大量远洋生物的灭绝是在第三纪最早期的不利环境中发生的。而这种异常的环境则是生物大批死亡的结果,且持续有几千年之久。恐龙就是因为温度灾难性升高产生的热异常而灭绝的。 大洋中生物大批灭绝的原因,与巨大的天外星体的陨落有关,界线附近的铱异常即其标志,我们的资料与许靖华不久前发表的彗星冲击说是不抵触的。  相似文献   
970.
前言除研究后生动物外,前寒武纪古生物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详细研究燧石中保存的微有机物,其次是研究迭层石,以及迭层石在古生物学和生物地层学上的应用。少数研究者探讨了迭层石纹层中的微化石和迭层石本身的关系。一个主要问题是大部分迭层石是作为含少量与堆积层相一致的微有机物的碳酸盐保存下来的(见格伯林1974,关于主要兰绿藻群中微构造的一次有意义的讨论)。迭层石纹层内保存的细胞残余物的许多令人相信的证据,出现在德兰士瓦白云岩(麦格雷戈等,1974;纳吉,1974)、冈弗林含铁建造[巴洪和泰勒,1965;克劳德,1965;里卡利(Licar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