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787篇 |
免费 | 209篇 |
国内免费 | 90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52篇 |
大气科学 | 322篇 |
地球物理 | 1721篇 |
地质学 | 1599篇 |
海洋学 | 495篇 |
天文学 | 187篇 |
综合类 | 115篇 |
自然地理 | 30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34篇 |
2022年 | 25篇 |
2021年 | 56篇 |
2020年 | 51篇 |
2019年 | 41篇 |
2018年 | 60篇 |
2017年 | 22篇 |
2016年 | 50篇 |
2015年 | 65篇 |
2014年 | 78篇 |
2013年 | 86篇 |
2012年 | 174篇 |
2011年 | 279篇 |
2010年 | 81篇 |
2009年 | 104篇 |
2008年 | 224篇 |
2007年 | 221篇 |
2006年 | 212篇 |
2005年 | 216篇 |
2004年 | 220篇 |
2003年 | 159篇 |
2002年 | 151篇 |
2001年 | 128篇 |
2000年 | 178篇 |
1999年 | 92篇 |
1998年 | 102篇 |
1997年 | 103篇 |
1996年 | 107篇 |
1995年 | 112篇 |
1994年 | 114篇 |
1993年 | 153篇 |
1992年 | 135篇 |
1991年 | 150篇 |
1990年 | 132篇 |
1989年 | 103篇 |
1988年 | 107篇 |
1987年 | 92篇 |
1986年 | 55篇 |
1985年 | 66篇 |
1984年 | 52篇 |
1983年 | 34篇 |
1982年 | 24篇 |
1981年 | 24篇 |
1980年 | 51篇 |
1979年 | 9篇 |
1959年 | 12篇 |
1958年 | 16篇 |
1957年 | 9篇 |
1937年 | 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8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Anabat地盾是西伯利亚地台结晶基底的北部外露,由两种主要变质杂岩构成。2.7Ga的太古宙Anabar麻粒岩杂岩含有火山成因的紫苏斜长片麻岩和变基性岩,在某些地段含有石榴片麻岩(变杂砂岩)和变质碳酸盐岩。这些岩石遭受褶皱变形形成狭窄线型,有时呈龙骨状的褶皱,这些褶皱带宽1~5km,长10~25km,走向NW-N,倾向E-NE构成一组均匀褶皱组合,表明了由E-NE向W-NW向的区域挤压作用。 1.9Ga的元古宙Lamujka杂岩占据了地台区面积约五分之一,这是由10~30km宽的断层带对麻岩的转变而成的。最初阶段形成了角闪岩相变余麻粒岩;第二阶段形成混 相似文献
122.
亚特兰提斯Ⅱ破裂带走向近南北,它把印度洋西南洋中脊(扩张速率10m/a)错开了约210km。钻孔点就处于一个与该转换断层东盘平行的横向中脊上的凹地中(低于海低700m),该盘上的磁异常图案说明735B点的洋壳年龄约12百万年。该点的钻孔深度为500m,所恢复的435m辉长岩芯由六个岩性层组成。第一层为片理化变质辉长苏长岩(0~39.5mbsf);第二层为橄榄辉长岩(39.5~180mbsf);第三层为橄榄辉长岩夹Fe-Ti氧化物辉长岩(180~224mbsf);第四层为Fe-Ti氧化物辉长岩(224~273mbsf);第五层为橄榄辉长岩(273mbsf~400mbsf);第六层为橄榄辉长岩夹橄长岩(400~500mbsf)。 相似文献
123.
最近5-6年主要由于高质数字地震资料而使得对地球内部构造的了解有了很大的进展。应用地球体波、面波及自由振荡的各种研究阐明了不同深度上的三维构造。然而,任何构造研究都受到对用于探测构造的波长分辨力问题的限制。在这方面,比如由体波得到的模式代表着由面波或自由振荡获得的那些不同尺度的平均值,它应包括了更详细的结果。不过我们经常发现对于各种结果的解释就象它们给出的是对三维地球中地震速度进行的点估计。本文中我们回顾每种类型资料是如何提供给我们有关地球构造的信息以及如何依据其分辨力与误差进行解释。三维构造研究中出现的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即为与地表地质相对应的近地表速度的变 相似文献
124.
钙碱性安山岩的主要发育地区是壳层厚度超过30Km的已演变形成的岛弧地区和大陆边缘区。在这两种情况下,安山岩既可能形成于含水的镁铁质下地壳的部分熔融,也可能来自于板下的含水镁铁质岩桨的分离结晶作用,直接的或间接的与沉降的大洋地壳及上覆于贝尼奥夫带的地幔楔的熔融作用相联系。然而不同于许多安山岩的是安山岩罕见以高压斑晶或包体的形式出现的深层位的历史证据,而可能受到浅层位作用的巨大影响。高压试验工作能够多方面的勾画出可能的源岩成分,以及深地壳和上地幔对岩浆母体形成钙碱性安山岩起作用的分离结晶作用。对于镁铁质源岩成分来说,结果是指向于两个主要模式:(1)8~12Kb下的角闪石模式;(2)超过25Kb的榴辉岩模式,以及12~25Kb范围内过渡的石榴石——角闪石模式。因此在8—12Kb压力下角闪石是含水镁铁质成分的物质中占主导地位的结晶相或残余相。所获得的液体具有钙碱性安山岩及相关岩石的主要元素特征。同样在超过25Kb时对干条件石英榴辉岩40~50%的熔融可能获得安山岩质液体,当水存在时较低程度的熔融可以产生英安岩及流纹岩的熔体,但是在干条件下较低程度的熔融形成粗面岩液体而不是安山质液体。痕量元素型式特别是REE可能带有这些模式的印记,但是较浅层位的结晶作用及其残余物对富集痕量元素的副矿物相(榍石、磷灰石等)来说,能够明显的改变痕量元素的浓度。控制钙碱性安山岩形成的两个主要因素是(1)经过含水的消减大洋地壳的脱水和熔融反应向地幔及深地壳中输送水,(2)在已演变成的岛弧及大陆边缘区存在着的增厚了的地壳,形成一个致密的相当于大约8~12Kb压力,促进了此层位的上涌岩浆的分离结晶作用。 相似文献
125.
<正> 引言碳氟磷灰石(海相磷灰石)包括在全世界广泛分布的海相沉积磷酸盐矿床中,这些矿物是在正常海水补充了磷酸盐的情况下合成的。Martens和Harress(1970)经过实验证明,海水中的镁限制了磷灰石的沉淀。Natlan、Lucas和Atlas(1976)进一步研究了这个问题,Martens和Harriss发现海水中非均质磷酸盐沉淀在前8个月并无结晶作用发生;无独有 相似文献
126.
阿拉伯地盾主要是由晚元古宙火山-沉积岩系组成,岩系为大规模同时代的花岗岩类岩基和深成岩所侵入。这些岩石保存很完整,基本上能提供该区从9亿年以前至寒武纪阶段地壳演化的连续记录,成为解决阿拉伯地壳演化过程中古环境的一个关键。该火山—沉积岩系与现代岛弧岩系的相似性首先被Jackaman所注意到,然后他以Green—wood等人提出的地壳演化模式为基础,认为地盾南部的成因可看作是由早期拉斑玄武 相似文献
127.
Klerksdorp会矿田(南非)的上维特瓦特斯兰德(Witwatersrand)与Venters-dorp系的元古代含金铀沉积层中金的形态是用电子显微扫描方法研究的。金的形态可分为三类型:(1)碎屑金;(2)重结晶金;(3)与碳质物伴生的金。不同地层部位金中的银含量(以成色表示)是通过附加的扫描电子显微镜上的能量色散x射线显微分析器测定的。 碎屑金最初是在离源区搬运了不到30公里沉积下来的,这是通过将维特瓦特斯兰德系中的金与近代冲积砂矿床进行比较而查明的。第二种类型的金由碎屑金小规模地重结晶生成。原始的Lichenlike植物簇部分地圈闭碎屑金于它们的纤维中,因此,金就加入其植物构造中,而形成第三种类型的金。 三种类型金的成色是相等的。银的无选择性重分配发生于碎屑金形成第二和第三种类型金的期间。金中的银含量随地层而变化。根据金的成色,在克菜克斯道普金矿田的主要矿化层,即Vaal矿脉中发现了两种不同相。 在维特瓦特斯兰德时期由于缺氧和还原环境,在河流搬运金的过程中没有银的溶滤。维持瓦特斯兰德金成色的变化可以归结为原生金矿床中银含量变化所造成的,这些原生金矿床很可能是位于维特瓦特斯兰德盆地周围的太古代绿岩——花岗岩区。 在Klerksdorp金矿田具重要经济价值的地层单元中发现,金中的银含量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28.
利用一种经过改进的反射系数法,可以计算出有偏移距的、包括多次反射波和转换波的垂直地震剖面(VSP)理论地震图。这种方法首先是计算震源频谱与合成反射函数的乘积,得到转换位移位,然后,波数积分,继之在信号的频率范围内进行傅里叶逆变换,给出合成记录道。对于一个有埋深的检波器,合成反射函数是由Kennett矩阵(Kennett,1974,1979)导出的,这种矩阵可以形成一组地层组的相位上相关的诸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对于VSP的各种几何排列,无论是常规使用的移动震源固定检波器还是固定震源移动检波器(多偏移距)都能够很容易地进行处理。这种方法也能够很容易地应用于偏斜井的VSP中。此方法是非常一般的,不需要对射线作特殊规定。由于能够控制多次波的次数,离散傅里叶变换中的卷绕问题就能够避免。垂直入射时的VSP地震图可以作为一种特殊情况而被迅速得到。本文列举了一些例子说明这种方法,通过限制射线角度的积分范围以及应用叠加原理,某些类型的有横向变化的构造也能够近似得到处理。 相似文献
129.
安大略省Abitibi“绿岩带”以往的黄金生产情况和金的储量估计表明,Kirkland湖—Lardar湖矿区中70%的金矿和Porcupine矿区中60%的金矿产于长英质侵入体内或其附近。然而,长英质侵入体对脉状金矿的形成所起的作用,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加拿大Arrow和Murphy—Garrison矿床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金矿化只限于石英脉周围的黄铁矿化蚀变带,这些石英脉产于侵入体和其周围玄武岩中的裂隙内;2)加拿大Arrow矿床的金矿化产于侵入体中,而Murphy—Garrison矿床的矿化则产在玄武岩中;3)加拿大Arrow矿床中,形成石英的流体至少有两种:早期的流体同时沉淀了方铅矿;晚期的流体使二长岩蚀变,并沉淀了金;4)加拿大Arrow矿床中,二长岩的原生矿物组合和石英脉的液态包体显示出CO_2具高的活动性。这些资料表明:这两个矿床的矿化发生在成矿过程中的晚期,并受构造控制。但这些资料尚不足以确定侵入体在成矿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0.
早就发现中西伯利亚的金矿床产于一定成分和相从属关系的变质岩发育区。H.B.彼得洛夫卡斯娅在40年代研究该区矿床的矿物学并否定矿化与变质作用的成因联系之后,仍然根据围岩的变质作用程度进行了金属矿床的分类。矿化与一定内生作用的关系目前尚未得到公认。有关矿化与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交代作用的关系存在多种见解。在进行找矿工作时有必要考虑变质作用的类型和变质改造的程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