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00篇
  免费   1852篇
  国内免费   1151篇
测绘学   423篇
大气科学   1404篇
地球物理   1547篇
地质学   3201篇
海洋学   850篇
天文学   349篇
综合类   671篇
自然地理   758篇
  2025年   8篇
  2024年   135篇
  2023年   194篇
  2022年   330篇
  2021年   369篇
  2020年   327篇
  2019年   296篇
  2018年   373篇
  2017年   308篇
  2016年   367篇
  2015年   314篇
  2014年   384篇
  2013年   364篇
  2012年   336篇
  2011年   338篇
  2010年   360篇
  2009年   330篇
  2008年   320篇
  2007年   293篇
  2006年   220篇
  2005年   168篇
  2004年   169篇
  2003年   146篇
  2002年   165篇
  2001年   160篇
  2000年   161篇
  1999年   275篇
  1998年   291篇
  1997年   258篇
  1996年   262篇
  1995年   196篇
  1994年   180篇
  1993年   138篇
  1992年   115篇
  1991年   96篇
  1990年   97篇
  1989年   74篇
  1988年   60篇
  1987年   60篇
  1986年   44篇
  1985年   30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6篇
  1976年   4篇
  1938年   2篇
  193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1.
螺旋藻多糖对CD3AK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螺旋藻多糖(PS)对CD3McAb激活的杀伤细胞(CD3McAb Activated Killer Cells,CD3AK Cells)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S浓度为2.5μg·ml^-1培养体系条件下,对CD3AK细胞具有明显的刺激细胞增殖作用(P〈0.02);对培养长达23d的CD3AK细胞杀伤肿瘤细胞(K562细胞)的活性仍维持在较高的水平(46.5% ̄50%)。提示PS对辐射  相似文献   
312.
在TOGA-COAREIOP期间用涡度相关法对海气热通量进行了船载直接观测.对垂直风速、温度和湿度湍流脉动观测数据的谱分析显示它们在高频区基本满足\"-2/3次方律\".对船体简谐震荡影响的讨论从理论上证明该影响在热通量计算中可被忽略.根据以此方法得到的通量求出了中性层结条件下感热和潜热的整体输送系数分别为2.25×10-3和1.26×10-3.对海气边界层特性的分析表明该海域的近海层主要呈中性或弱不稳定层结.海气通量的变化与背景环流形势密切相关,潜热通量主要受海面风场强度的影响,而感热通量变化除了风场的影响外,层结变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用整体输送法计算TOGA-COAREIOP期间以及TOGA期间8个航次的通量结果而得到的Bowen比约为0.1,显示潜热通量是暖池大气的主要热源.  相似文献   
313.
右江裂谷区三叠系岩石物性特征及其与金矿化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阐述了右江裂谷区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控矿层位三叠系百蓬组泥质粉砂岩及砂质泥岩的粒度,比表面、孔隙度及孔隙类型和渗透率等物性特征,讨论了与其成矿流体的循回、水岩反应及其有效浸取围岩矿物质的关系。在此基础邮成矿流体和矿矿物质主要来自于地层;由于热液躲避低势能方向迁移,造成断理解发的盆地边缘区和水下隆起周围的环状断裂带为金矿床沉淀的场所。并通过形成金矿所需热液量的估算得出,该区金矿床的形成,是由于热流  相似文献   
314.
层序地层学理论现已日臻完善,位人们往往被局限在大范围、大尺度的研究领域中,包括整个盆地或整个陆架的粗线条描述。那么,小尺度(小范围和次级层序)内的层序格式和沉积样式又是如何的呢?本文将作一阐述。在地层学、沉积学的研究基础上,在区域层序地层学的框架下,将桑塔木断垒带这样一个盆地内的三级局部构造的奥陶系进行层序地层学解剖。由于地震资料分辨率的限制,采用大量的钻井录井资料(岩心、电测等),通过岩性、古生物等特征标志建立相对水深变化曲线,以此来对比划分层序。得出,奥陶系内存在一个Ⅰ类层序界面,并将其划分为两个四级层序及相应的五级层序。  相似文献   
315.
楚雄盆地下侏罗统磨拉石楔沉积与含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楚雄盆地为一中生代周缘型走滑前陆盆地。通过对下侏罗统冯家河组沉积特征的详细研究与对比,作者认为早侏罗世是楚雄前陆盆地强烈坳陷与沉降的主要发展时期,从早期到晚期经历了一个突然变深又变浅的典型前陆盆地充填过程。在前陆冲断块体的不断逆冲和加载条件下,楚雄盆地西部早侏罗世沉积物的来源主要为哀牢山造山带隆起,其沉积环境以滨、浅湖或湖泊三角洲为主。位于盆地东北部的永仁中和、大姚龙街等地区的早侏罗世沉积物则来源于元谋古隆起,沉积特征亦显示其为滨、浅湖或湖泊三角洲相。位于盆地中部的楚雄会基关地区(楚参一井),下侏罗统沉积厚度急剧增加,测井曲线、录井资料以及岩心薄片鉴定、粒度分析均显示其沉积环境为深湖央浊积砂体。在新平叠社莫一带也发现有深湖相泥灰岩或灰泥岩沉积。由此表明,早侏罗世楚雄前陆盆地的沉降与沉积中心已经从晚三叠世的古哀牢山前缘向NE迁移至楚雄会基关以及新平叠社莫一带,盆地内的沉积物呈明显的前陆楔形体充填。大姚龙街地区冯家河组第三段中首先发现的沥青砂岩进一步增强了楚雄盆地产油气的可能性。根据产状,沥青砂岩分为缝隙型和粒间孔型两类,它们同产于逆韵律结构发育的湖泊三角洲相沉积层序。因此,对该区下侏罗统缝隙型圈闭以及岩性圈闭构造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316.
流域地形自动分割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提供了基于栅格数字高程模型(DEM)提取流域空间结构,进行流域自动分割的技术方法。该方法包括地貌形态结构定义、流域结构定义和算法设计3个部分。基于本文设计的算法,可以从DEM提取完整的汇流网络和分水线网络,两者组成的多边形集把流域分割成具有拓扑结构的多个子汇流区,这个子汇流区集作为存贮流域信息的基本地貌单元,是流域信息进入地学数据库的框架,也是进行空间分布式机理──过程流域分析模型的基础。并以山西离石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王家沟流域为试验区,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317.
福建龙卷风的活动特点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鹿世瑾 《气象》1996,22(7):36-39
分析福建千余年25次的龙卷风记载,得出如下几点认识:(1)福建的龙卷均在春夏两季,且几率相近;1949年以来的12次龙卷有11次出现于13-18时(占92%),另一次是上午9时(占8%)。空间分布为:沿海地区有20次,占80%,内陆5次,占20%,且有多发挥地段,(2)龙卷风多出现于低压,高温,高湿点附近,天空以积雨云占多数,地面多有强风相伴,(3)福建12次龙卷风的诱发系统为:台风(6次,均在7  相似文献   
318.
基于主体功能区约束的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分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虑经济发展水平、污染物排放现状、污染物治理水平、空气质量,特别是国家主体功能区环境目标约束等因素,构建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的指标体系,用改进的等比例分配方法对2015年国家SO2,NOx总量控制目标进行区域分配。分配结果表明:SO2和NOx削减量大的省份主要集中在华北平原及其周围地区,这些地区污染物排放量大、空气质量较差;削减比例较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以及北京、天津2个直辖市,这些地区单位GDP能耗高、工业污染物去除率低、空气质量差;削减量相对较小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西南和南部一些省份;削减比例较小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中南部和南部几个省份,这些地区污染物排放量相对较少,空气质量好于其他省份。  相似文献   
319.
The Shenhu area is one of the most favorable places for the occurrence of gas hydrates in the northern continental slop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Pore water samples were collected in two piston cores (SH-A and SH-B) from this area, and the concentrations of sulfate and 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 (DIC) and its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 were measured. The data revealed large DIC variations and very negative δ 13C-DIC values. Two reaction zones, 0–3 mbsf and below 3 mbsf, are identified in the sediment system. At site SH-A, the upper zone (0–3 mbsf) shows relatively constant sulfate and DIC concentrations and δ 13C-DIC values, possibly due to bioturbation and fluid advection. The lower zone (below 3 mbsf) displays good linear gradients for sulfate and DIC concentrations, and δ 13C-DIC values. At site SH-B, both zones show linear gradients, but the decreasing gradients for δ 13C-DIC and SO4 2− in the lower zone below 3 mbsf are greater than those from the upper zone, 0–3 mbsf. The calculated sulfate-methane interface (SMI) depths of the two cores are 10.0 m and 11.1 m, respectively. The depth profiles of both DIC and δ 13C-DIC showed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as those in other gas hydrate locations in the world oceans, such as the Blake Ridge. Overall, our results indicate an anaerobic methane oxidation (AMO) process in the sediments with large methane flux from depth in the studied area, which might be linked to the formation of gas hydrates in this area.  相似文献   
320.
Particle size analysis for samples from three last glacial cycle loess-palaeosol profiles along a northwestsoutheast transection o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has been carried out. The paleoclimatic significance of grain size indices has been obtained by analyzing the fraction content variations and their comparisons with global ice volume and solar radiation varia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 paleoclimatic significance of the grain size indices of loess-palaeosol deposit is different with grain size fraction content and sampling points in Chinese Loess Plateau; (ii) the sub-coarse grain fraction is a good proxy index of East Asia winter monsoon strength and therefore can be used to detect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s; (iii) the content of sub-fine and fine grain fractions is influenced by both the input of sub-coarse grain fraction and pedogenesis; (iv) the sub-coarse fraction exhibits a negative relationship with the sub-fine and fine fractlon.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9.5 major project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the open grant of 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Loess and Quaternary G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