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37篇
  免费   3789篇
  国内免费   4801篇
测绘学   1052篇
大气科学   4138篇
地球物理   5315篇
地质学   10374篇
海洋学   2360篇
天文学   936篇
综合类   2462篇
自然地理   2590篇
  2024年   64篇
  2023年   307篇
  2022年   876篇
  2021年   1021篇
  2020年   852篇
  2019年   960篇
  2018年   1174篇
  2017年   1053篇
  2016年   1245篇
  2015年   943篇
  2014年   1215篇
  2013年   1226篇
  2012年   1134篇
  2011年   1206篇
  2010年   1124篇
  2009年   1133篇
  2008年   1002篇
  2007年   981篇
  2006年   767篇
  2005年   824篇
  2004年   576篇
  2003年   613篇
  2002年   600篇
  2001年   568篇
  2000年   667篇
  1999年   1001篇
  1998年   802篇
  1997年   876篇
  1996年   810篇
  1995年   680篇
  1994年   560篇
  1993年   508篇
  1992年   392篇
  1991年   285篇
  1990年   228篇
  1989年   175篇
  1988年   175篇
  1987年   126篇
  1986年   104篇
  1985年   70篇
  1984年   50篇
  1983年   43篇
  1982年   36篇
  1981年   27篇
  1980年   35篇
  1979年   27篇
  1978年   15篇
  1976年   11篇
  1975年   14篇
  1958年   1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461.
2001年11月14日在昆仑山口西发生了8.1级地震,震中位置为90.9E、36.2N.分析表明,8.1级地震前一些主要地震活动性异常都出现了,例如空区、条带、增强、平静和震群等,且与7级大震比较,这些前兆图象的演变具有类似的过程,所不同的是8.1级地震的前兆地震活动图象涉及的区域范围更大、地震震级更高,这为特大地震的前兆识别和预报提供了依据.最后回顾了对这次大震的粗略预测,并讨论了有关大震预测的某些问题.   相似文献   
462.
王椿镛  刘琼林 《地震学报》2003,25(5):503-511
简要回顾了近4年来(1999~2002年)我国在地震构造方面研究的进展,重点介绍了在地壳上地幔结构、活动断裂和大地震构造背景、地壳形变和数值模拟方面的工作.在我国境内发生的绝大多数地震都属于大陆地震的范畴,因此,中国地震学家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大陆地震上.中国在九五期间完成的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系统和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重大科学工程为地震构造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基础资料.因此,4年来的地震构造研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463.
中国地震台网数字化改造的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九五期间(1996~2000年)中国地震台网数字化改造的进展和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1999~2001年)的建设情况,重点介绍了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和流动数字地震台网的台站分布、仪器配备和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464.
一种新的卫星热红外遥感信息数据源:EOS/MODIS数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概略介绍了四川省地震局近年来所开展的卫星遥感热红外辐射信息用于地震监测预报的研究工作及其进展;对目前地震系统卫星遥感热红外辐射信息研究工作所使用的数据源进行了比较;着重介绍了一种新的卫星热红外遥感信息数据源——搭载于美国地球观测系统(EOS)的Terra和Aqua极轨卫星上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这一唯一进行直接广播的对地观测仪器的基本参数及数据特性。对MODIS数据与目前正在使用的AVHRR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后认为,EOS/MODIS数据的产生,将进一步推动利用卫星热红外辐射资料研究强震前的热异常场的工作,并可望在我国地震监测预报实践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465.
2002年南海季风建立及其雨带变化的天气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利用南海海 气通量观测试验资料结合NCEP ,GPCP以及GMS - 5云图资料 ,综合分析了 2 0 0 2年 5~ 6月南海西南季风建立过程及其雨带变化 ,确定 5月 14日西沙及北部海区西南季风爆发 ,5月 15日整个南海季风爆发 ,季风爆发时间属于正常年 ;季风爆发时风向、风速、云量、降水、湿度、辐射及海面温度等要素都发生突变。这种突变是由大气环流的突变造成的。季风爆发前后大气环流变化过程是 :80~ 90°E越赤道气流加强 ,同时印缅低压加深 ,孟加拉湾南北向气压梯度增大 ,而后东亚大陆上气旋发展东移 ,副热带高压东撤 ,孟加拉湾低压槽前的赤道西风突然加强越过中南半岛 ,南海北部首先出现强西南风 ,继而南海季风迅速地全面爆发。孟加拉湾西南风加强到南海季风爆发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大陆冷空气南下起了重要的作用。南海季风爆发时呈现单雨带型 ,而后由单雨带型转变为双雨带型 ,雨带受副热带高压和季风系统共同影响 ,并且随着副热带高压移动位置变化。  相似文献   
466.
地表非均匀性对区域平均水分通量参数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次网格尺度地表非均匀性对于网格区平均通量具有重要影响。若将网格区视为均一地表 ,并不能真实描述地 气通量交换过程 ,且可造成很大误差。文中从理论上证明 ,区域平均水分通量的变化率可分解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区域水分通量的算术平均变化率 ;第二部分为非均匀性所引起的水分通量变化率扰动 ,它与区域内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的变差系数有关。数值试验表明 ,地表土壤水分的水平空间变差系数集中反映了区域内土壤水分分布的非均匀程度 ,不同土壤对同样的非均匀程度其敏感性是不同的。变差系数愈大 ,非均匀性愈强 ,在相同的土壤水分平均值下 ,不同土壤类型对地表非均匀程度的敏感性并不相同。例如沙土和粘土受非均匀性的影响就可相差数十倍。  相似文献   
467.
介绍一种IP传输方案。该方案通过地震数据IP传输及存储单元(ITU)、IP流多串口服务器完成,能实现单个台站与多个台网中心的Internet传输、单个台站与多个台网中心的专线传输、地震台网中心之间的Internet连接、远程数据下载及参数设置等多种传输方式,该传输方案具备实时性、可压缩性、多路服务、安全性、数据在线保存、传输费用低、操作简单等特点。  相似文献   
468.
介绍了基于Internet/Intranet标准的数字遥测地震台网数据管理与服务系统(MASS系统)通过互联网信息发布实现的方案。该方案采用Windows2000server和ⅡS5.0平台,利用ASP技术和脚本语言JavaScript,VbScript及HTML技术,响应浏览器端的动态请求,实现诸如数据管理、数据服务和在线评比等功能,并根据用户请求完成波形数据和相应处理软件的下载。  相似文献   
469.
孟加拉湾季风爆发对南海季风爆发的影响Ⅰ:个例分析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南海季风试验分析场和NCAR向外长波辐射通量(OLR)资料研究了1998年孟加拉湾季风和南海季风爆发期间副热带环流的大尺度和天气尺度特征,探讨了孟加拉湾季风爆发与南海季风爆发之间的物理联系及孟加拉湾季风气旋的对流凝结潜热释放对副热带高压“撤出”南海的影响。结果表明,1998年5月爆发的东亚季风展现出典型的从孟加拉湾地区东传发展到南海地区的过程。随着孟加拉湾季风爆发和对流活动增强、北移,南海北部出现了低层西风和对流活动,领先于副热带高压在南海地区减弱和撤退。结果还显示南海北部地区的对流凝结加热有助于该地区经向温度梯度的反转,在热成风关系的制约下南海上空副热带高压脊面的垂直倾斜由冬季型转向夏季型,季风爆发。  相似文献   
470.
非线性观测值函数的协方差和协因数传播及其权倒数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将非线性观测值函数在其近似值处泰勒级数展开,取至二次项,得到线性-二次项形式。利用线性空间[L,Q]^N的概念和性质,将它表示成[α,β]的向量形式。定义广义协方差算子和广义协因数算子,导出了线性-二次项的非线性观测值函数的广义协方差和广义协因数传播律。在此基础上,给出了非线性平差值函数和未知数函数的权倒数公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