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66篇
  免费   4519篇
  国内免费   6014篇
测绘学   1624篇
大气科学   4689篇
地球物理   6112篇
地质学   12773篇
海洋学   3105篇
天文学   1089篇
综合类   2658篇
自然地理   2949篇
  2024年   126篇
  2023年   487篇
  2022年   1096篇
  2021年   1332篇
  2020年   1077篇
  2019年   1237篇
  2018年   1417篇
  2017年   1263篇
  2016年   1508篇
  2015年   1181篇
  2014年   1547篇
  2013年   1475篇
  2012年   1422篇
  2011年   1489篇
  2010年   1427篇
  2009年   1386篇
  2008年   1297篇
  2007年   1229篇
  2006年   996篇
  2005年   990篇
  2004年   720篇
  2003年   713篇
  2002年   737篇
  2001年   658篇
  2000年   742篇
  1999年   1063篇
  1998年   855篇
  1997年   913篇
  1996年   838篇
  1995年   705篇
  1994年   580篇
  1993年   535篇
  1992年   410篇
  1991年   303篇
  1990年   240篇
  1989年   187篇
  1988年   179篇
  1987年   132篇
  1986年   107篇
  1985年   78篇
  1984年   54篇
  1983年   46篇
  1982年   37篇
  1981年   28篇
  1980年   41篇
  1979年   28篇
  1978年   15篇
  1976年   12篇
  1975年   14篇
  1958年   1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基于GIS的商业网点选址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娜  徐京华 《四川测绘》2005,28(2):78-81
利用平面/网络优化模型,综合权衡市区选址的基本费用及商业网点日常经营的成本,引入交通便利因子作为限制条件,并运用直接搜索的Dixon方法,加强了不确定性选址问题的约束条件,降低不确定性问题计算的复杂度,减少在选址问题实现中主观因素对选址结果的影响。最后以某区新建商业网点选址为例,详细分析了直接搜索算法应用的具体过程。  相似文献   
42.
虚拟现实技术在矿物数字博物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俊丽  朱杰勇  陈刚 《云南地质》2005,24(1):122-129
详细介绍基于照片的虚拟现实技术在矿物数字博物馆中的实现方法和应用,并对VRML与基于照片的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分析研究,进而对两种实现方法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43.
淄博市洪山、寨里煤矿区隐伏的奥陶系灰岩裂隙岩溶水污染严重。水质污染突发于矿坑全面闭坑以后,污染范围与矿坑水区一致,地下水污染组份与矿坑水的高含量组份相同。水质恶化主要由矿坑水串层污染所致。在此针对串层污染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44.
为推动资源与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数据的应用与服务,为国家、相关行业管理决策和社会公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需要在资源与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成果数据基础上,开发数据管理与应用服务系统。本文从国家资源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国土资源部实施的环北京地区资源与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成果,探讨资源与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数据管理与应用服务的技术解决方案,搭建资源与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数据管理与应用服务技术平台,并实现网络环境下对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形成的各种类型数据的集成化管理。  相似文献   
45.
2004年夏季, 哈尔滨在 40d中发生了 5次短时强降水灾害,城市内涝严重,部分交通干线瘫痪.短时强降水天气多发生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空间尺度小,生命史短,预报难度大.虽然前人在此方面已做过大量工作,但在干旱的气候背景下,为什么频繁发生短时强降水天气,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本文从环流条件、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回波以及物理量场进行分析,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6.
用逐步回归预测棉铃虫发生期和发生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收集了1973年至2000年的气象,农作物、棉铃虫虫害等196年因子,以运城、汾阳和临汾为山西省代表站,利用最优二分割法把发生量分为10级,5级和不分级3种情况;使用逐步回归计算了219个模型,从中选出27个棉铃虫二、三代发生期,发生量最优模型,在农气服务中应用,预报准确率为95%,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7.
用快中子活化法测定了安徽凤阳和张八岭地区朱顶、毛山和上成3个金矿床第一阶段晚期和第二阶段的含金石英脉,石英的阶段加热40Ar/39Ar坪年龄值域为(116.1±0.6~118.3±0.5)Ma,分别与其最小视年龄和等时线年龄接近.坪年龄、最小视年龄和等时线年龄3种年龄值域为(113.4±0.4~118.3±0.5)Ma,可以作为石英的形成年龄域. 根据含金石英脉和围岩的空间关系,该年龄值域作为石英脉金矿的形成年龄是合理可靠的.金矿床形成于早白垩世阿普特期,与此时郯庐断裂带略带右行走滑正断层活动一致.  相似文献   
48.
通过对中原地区1500年-2000年所有19次M≥6级地震后空间图像的分析,初步认为M≥6级地震发生后平均63年内,在距原震中平均176km内无M≥5级地震发生,全部19次震例均呈现出内部减震效应,而在其外围出现地震增强的活动图像特征,增震效应对应率为72%。这种强震后的减(增)震效应,不仅对地震危险性分析,而且对1年尺度以上的地震趋势预测均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9.
High-frequency (≥2 Hz) Rayleigh wave phase velocities can be inverted to shear (S)-wave velocities for a layered earth model up to 30 m below the ground surface in many settings. Given S-wave velocity (VS), compressional (P)-wave velocity (VP), and Rayleigh wave phase velocities, it is feasible to solve for P-wave quality factor QP and S-wave quality factor QS in a layered earth model by inverting Rayleigh wave attenuation coefficients. Model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plausibility of inverting QS from Rayleigh wave attenuation coefficients. Contributions to the Rayleigh wave attenuation coefficients from QP cannot be ignored when Vs/VP reaches 0.45, which is not uncommon in near-surface settings. It is possible to invert QP from Rayleigh wave attenuation coefficients in some geological setting, a concept that differs from the common perception that Rayleigh wave attenuation coefficients are always far less sensitive to QP than to QS. Sixty-channel surface wave data were acquired in an Arizona desert. For a 10-layer model with a thickness of over 20 m, the data were first inverted to obtain S-wave velocities by the multichannel analysis of surface waves (MASW) method and then quality factors were determined by inverting attenuation coefficients.  相似文献   
50.
Episodic dune formations during the Quaternary are found in many deserts of China. The causes of desert expansions on different time scales are not the same. Desert extension at about 1.1 and 0.9 Ma ago were the response to the active tectonic movements, whereas the desert evolutions on the ten-thousand years time scale were the response to the orbital scale climatic changes. Spatial scale studies on desert evolution indicate that desert margins shifted greatly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LGM) and the Holocene optimum, its changing from 125°E of the LGM to 105°E of the climatic optimum. Historical desertification in the semiarid China is not a response to climate drought but largely associated with the human impacts (mainly over-cultivation) since about 2300 years ago, which leads to the reworking of the underlying LGM san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