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46篇
  免费   5128篇
  国内免费   6791篇
测绘学   1837篇
大气科学   5271篇
地球物理   6872篇
地质学   13883篇
海洋学   3442篇
天文学   1122篇
综合类   3046篇
自然地理   3492篇
  2024年   102篇
  2023年   412篇
  2022年   1198篇
  2021年   1388篇
  2020年   1138篇
  2019年   1356篇
  2018年   1536篇
  2017年   1439篇
  2016年   1656篇
  2015年   1328篇
  2014年   1679篇
  2013年   1688篇
  2012年   1638篇
  2011年   1715篇
  2010年   1695篇
  2009年   1600篇
  2008年   1464篇
  2007年   1385篇
  2006年   1122篇
  2005年   1092篇
  2004年   812篇
  2003年   818篇
  2002年   787篇
  2001年   792篇
  2000年   833篇
  1999年   1205篇
  1998年   939篇
  1997年   1014篇
  1996年   905篇
  1995年   787篇
  1994年   663篇
  1993年   606篇
  1992年   458篇
  1991年   329篇
  1990年   260篇
  1989年   209篇
  1988年   211篇
  1987年   146篇
  1986年   120篇
  1985年   80篇
  1984年   58篇
  1983年   49篇
  1982年   46篇
  1981年   34篇
  1980年   47篇
  1979年   31篇
  1978年   15篇
  1976年   13篇
  1975年   14篇
  1958年   2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731.
As a new genetic type of natural gas exploration area, the bio-thermocatalytic transitional zone gas (BTTZG) has been highly stressed by geologist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Systematic study on the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hydrocarbon at the transitional zone is presented. Based on simulating experiments and geochemistry analysis of the source rock with lower evolution, a hydrocarbon-forming model at the transitional zone has been established. The mechanism is proposed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low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combining with extremely active structural stress and clay mineral catalysis, BTTZG is formed by de-group of soluble organic matter and polarized compositions through orthocarbon ion as well as by condensation polymerization of aromatic ring-rich insoluble organic matter. This mechanism controls the formation of BTTZG, and furthermore, BTTZG is the product of superimposition and interaction of all the factors mentioned above.  相似文献   
732.
线性度方法在前兆观测数据分析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空间线性度方法,对前兆场中不同台站,不同学科的前兆观测数据从总体形态上进行综合分析,得到关于描述前兆场的新的特征量a(空间线性度)本文给出了空间线性度的具体计算方法,并以华北地区为例,分析处理了区内1970~1994年部分地电阻率和地下水位观测资料,所得结果表明,新的前兆特征量a在中强地震之前一年左右时间内有异常显示。  相似文献   
733.
王宁练  薄健辰 《冰川冻土》1997,19(2):167-172
探讨山谷冰川稳定状态时积累区面积比率,即AAR值的大小,认为冰川物质平衡高程分布,平面形态及坡面坡度沿程变化形式是影响山谷冰川稳定态AAR值的主要因素,并 山谷冰川稳定态AAR值与物质平衡高程分布及平面形态之间的定量关系。山谷冰川适合于应用AR值法来研究古冰川的零平衡线高程。  相似文献   
734.
王宁练  刘时银 《冰川冻土》1997,19(3):207-213
通过冰川波动历史来揭示气候变化是一种重要的方法。然而,以往有关这一方面的研究大都是一些定性的。文章试图依据冰种变化来定量的研究气候变化,并且通过近百年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的变化,揭示出本世纪以来该河源地区夏季气温上升约0.23 ̄0.25℃,同时,对于该冰川不同长度规模时的气候敏感性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35.
莲花山斑岩型钨-金矿床蚀变类型可以分作钾化、云英岩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和青盘岩化。矿化表现为黑钨矿化、白钨矿-硫化物矿化、多金属硫化物矿化及黄铁矿化。蚀变在水平和垂向上具有分带性。由内向外由钾化向云英岩化、叠加蚀变带、绿泥石化+绢云母化、青盘岩化转化。由浅向深,钾化增强,云英岩化减弱,被叠加蚀变带和绿泥石化及绢云母化所代替。矿化由内向外表现为由黑钨矿化向白钨矿化、多金属硫化物矿化、黄铁矿化转变,由浅向深由钨矿化转变为金矿化及多金属硫化物矿化。与典型斑岩型矿床蚀变分带对比,莲花山斑岩型矿床不同原岩类型蚀变特征变化较大,矿化则表现出富钨、金贫铜及钨金共同产出的特征。  相似文献   
736.
晚白垩世中国东南沿岸山系与中南地区的沙漠和盐湖化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陈丕基 《地层学杂志》1997,21(3):203-213
晚白垩世在中国东南沿古太平洋西岸地区形成了一条巨大的沿岸山系,其山峰高度在3500—4000m之间,东西宽度近500km,挡住了东来的暖湿气流,使中南地区云梦泽内陆水域的广大平原和丘陵地变成了一个热带—亚热带干旱、炎热的半沙漠和盐湖地区,这一古地理和古气候格局一直持续到早第三纪末才开始改变。  相似文献   
737.
辽河盆地下第三系层序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许坤  潘耀丽 《地层学杂志》1997,21(4):267-274
根据岩性、岩相、地震反射、测井响应、古生物、构造旋回、接触关系及同位素年龄测定等,将辽河盆地下第三系划分为4个层序和12个亚层序。根据地层层序综合分析,辽河盆地早第三纪具有如下沉积演化特征:①构造运动的控制性;②沉积格架的不均衡性;③沉积演化的阶段性;④沉积中心的迁移性。  相似文献   
738.
安徽双河含柯石英硬玉石英岩中流体包裹体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韩郁菁  张泽明 《地球科学》1997,22(3):322-326
在安徽双河含柯石英石玉石英岩中已识别出5类流体懈裹体,其中早期退变质阶段捕获的包裹体是均一温度低、含盐度较高的水溶包裹体,晚期捕获提均一温度较高、含盐底低的水溶流体包裹体,更晚期的是三相富含CO2包裹体及均一温度高的气-液两相富C炮裹体,为限定硬玉石英岩的隆升轨迹提供重要依据,在单相气体包裹体和三相富含C炮裹体中的气相成分为CO2和N2,氮可能来自外部或玉石英岩的原岩。  相似文献   
739.
深海二叠——三叠系界线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深海二叠(P)--三叠系(T)界线研究现状,介绍了深海P-T界线附近岩石地层,生物地层、缺氧事件及生物绝灭和复苏的研究进展,指出了深海P-T界线,缺氧事件和生物绝灭研究的分歧、不足及其症结。  相似文献   
740.
蚀变岩中物质迁移的定量计算:以锡矿山锑矿床为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解庆林  马东升 《地质论评》1997,43(1):106-112
本文提出了确定沉积岩蚀变作用过程中的不活动组分的方法,并以锡矿山锑矿床为例,定量计算了蚀变岩中各组分的带入带出量,研究表明:锡矿山锑矿硅化过程中TiO2和Al2O3为不活动组;SiO2,K2O,Na2O及锑,硫,坤,汞,铅和钡为带入组分;而CaO,MgO,Fe2O3,MnO及铜,锌为带出组分,锑,钡,硫,SiO2和CaO有较大的带进或带出量,锡矿山锑矿床矿石矿物为单一辉锑矿可能是由于矿液中缺少其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