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168篇 |
免费 | 1366篇 |
国内免费 | 218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37篇 |
大气科学 | 1689篇 |
地球物理 | 1664篇 |
地质学 | 3864篇 |
海洋学 | 1505篇 |
天文学 | 400篇 |
综合类 | 738篇 |
自然地理 | 101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0篇 |
2023年 | 168篇 |
2022年 | 396篇 |
2021年 | 438篇 |
2020年 | 430篇 |
2019年 | 415篇 |
2018年 | 440篇 |
2017年 | 391篇 |
2016年 | 466篇 |
2015年 | 439篇 |
2014年 | 494篇 |
2013年 | 548篇 |
2012年 | 549篇 |
2011年 | 566篇 |
2010年 | 491篇 |
2009年 | 486篇 |
2008年 | 442篇 |
2007年 | 421篇 |
2006年 | 363篇 |
2005年 | 343篇 |
2004年 | 271篇 |
2003年 | 208篇 |
2002年 | 226篇 |
2001年 | 240篇 |
2000年 | 237篇 |
1999年 | 274篇 |
1998年 | 231篇 |
1997年 | 219篇 |
1996年 | 210篇 |
1995年 | 185篇 |
1994年 | 176篇 |
1993年 | 150篇 |
1992年 | 139篇 |
1991年 | 121篇 |
1990年 | 85篇 |
1989年 | 80篇 |
1988年 | 63篇 |
1987年 | 50篇 |
1986年 | 30篇 |
1985年 | 26篇 |
1984年 | 23篇 |
1983年 | 18篇 |
1982年 | 28篇 |
1981年 | 14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9篇 |
1977年 | 5篇 |
1976年 | 8篇 |
1973年 | 4篇 |
1958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61.
862.
本文利用正压原始方程,对48°S——48°N间的给定的平直副热带西风和东风切变带进行了西风爬越西藏高原为主、西风绕过西藏高原和无西藏高原存在的三种不同情况的数值试验。这些试验表明,由于西藏高原与落基山等大地形的存在,不但能造成副热带高压带的断裂,并且能形成四个副热带高压单体。在北半球,这四个单体具有相当稳定的位置,一个在西太平洋,一个在中太平洋,一个在大西洋,一个在北非。这些试验还表明,当西风以爬越西藏高原为主时,对南半球澳大利亚高压的存在与稳定有一定的作用。西风绕过西藏高原流动时有利于西太平洋高压向西伸展。 相似文献
863.
864.
865.
采用NCEP/NCAR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河南省2008年12月3-6日和19-22日的两次强冷空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前期中层均为强盛的西北气流,天气晴好,气温偏高.对河南的影响均以强降温和大风天气为主,最大降温幅度接近,3-6日过程冷空气持续时间更长,强降温范围更广;后一过程持续时间较短,降温主要在豫东北部,大风更为明显.2)前一冷空气过程为"不稳定小槽东移发展型",后一过程为"横槽转竖型".冷空气源地均为新地岛以东洋面;均在贝加尔湖一带形成横槽,横槽北侧的东北气流引导极地冷空气加强,形成异常强的冷高压和冷中心,是造成两次强降温的主要原因.3)第一次冷空气为偏北路径,后一过程为典型的中路路径.4)过程中大风与强的正变压、强冷空气下沉运动引起的动量下传及其到地面时的强度和落区存在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866.
867.
2019年中国气候主要特征及主要天气气候事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莹 曾红玲 王国复 王遵娅 陈鲜艳 邹旭恺 石帅 姜允迪 赵琳 周兵 崔童 周星妍 孙劭 王有民 朱晓金 代潭龙 张颖娴 蔡雯悦 钟海玲 郭艳君 柳艳菊 丁婷 支蓉 《气象》2020,46(4):547-555
2019年我国气候总体呈现暖湿特征。全国年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0.79℃,为1951年以来连续第五暖年,四季气温均偏高,春、秋季明显偏暖;年降水量为645.5 mm,较常年同期偏多2.5%,冬、春、夏季降水偏多,秋季偏少。华南前汛期开始早、结束晚,为1961年以来最长前汛期,雨量为1961年以来次多;西南雨季开始和结束均偏晚,雨量偏少;入梅晚、出梅早,梅雨量偏少;华北雨季开始晚,结束与常年一致,雨量偏少;东北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量偏多;华西秋雨开始早、结束晚,雨量偏多。2019年,台风生成多,登陆强度总体偏弱,仅台风利奇马灾损重;暴雨洪涝、干旱、强对流、低温冷冻害和雪灾、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均偏轻。 相似文献
868.
利用空气质量监测资料、常规气象资料,根据气象条件的水平和垂直扩散能力,以及地面湿度和动力条件等分析了2017年1月27—29日长沙地区这次严重空气污染事件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污染发生时段,南支槽不断加深东移,槽前势力强盛的西南气流将孟加拉湾一带的水汽向长沙地区输送,进一步增加了该地区的空气湿度。同时,持续东移的脊前暖平流对长沙中低层大气增温有显著影响,为稳定的大气层结创造了有利条件。长沙处于弱高压的底后部,受大范围的弱鞍型场及均压场控制,地面有暖倒槽发展,且由于高压较弱,导致地面和低空的风速较小,不利于污染物的水平扩散,同时有利于夜间地面的辐射降温。稳定的大气环流形势为霾天气和严重污染提供了持续稳定的大气环境场,逆温结构和稳定温度层结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湍流交换和热力对流,大气中的污染颗粒不易扩散,为此次污染事件的维持、加剧提供了重要的气象条件。长沙地区处在罗霄山脉和雪峰山脉之间的湘江故地,受周边地形阻挡的影响,污染物在下沉气流的控制下聚集到长沙地区后,很难通过水平输送离开,这也是造成此次霾污染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70.
Moisture contribution and transport pathways for Central Asia(CA)are quantitatively examined using the Lagrangian water cycle model based on reanalysis and observational data to explain the precipitation seasonality and the moisture transport variation during 1979-2015.Westerly-related(northwesterly and westerly)transport explains 42%of CA precipitation and dominates in southwest CA,where precipitation is greatest in the cold season.Southeast CA,including part of Northwest China,experiences its maximum precipitation in the warm season and is solely dominated by southerly transport,which explains about 48%of CA precipitation.The remaining 10%of CA precipitation is explained by northerly transport,which steadily impacts north CA and causes a maximum in precipitation in the warm season.Most CA areas are exposed to seasonally varying moisture transport,except for southeast and north CA,which are impacted by southerly and northerly transport year-round.In general,the midlatitude westerlies-driven transport and the Indian monsoon-driven southerly-related transport explain most of the spatial differences in precipitation seasonality over CA.Moreover,the contribution ratio of local evaporation in CA to precipitation exhibits significant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and a meridionally oriented tripole of moisture transport anomalies.Since the early 2000s,CA has experienced a decade of anomalously low local moisture contribution,which seems jointly determined by the weakened moisture contribution from midlatitudes(the Atlantic,Europe,and CA itself)and the enhanced contribution from high latitudes(West Siberia and the Arctic)and tropical areas(South Asia and the Indian Ocea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