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016篇 |
免费 | 1656篇 |
国内免费 | 254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78篇 |
大气科学 | 1274篇 |
地球物理 | 1667篇 |
地质学 | 4749篇 |
海洋学 | 1544篇 |
天文学 | 193篇 |
综合类 | 690篇 |
自然地理 | 92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9篇 |
2023年 | 265篇 |
2022年 | 536篇 |
2021年 | 647篇 |
2020年 | 523篇 |
2019年 | 577篇 |
2018年 | 552篇 |
2017年 | 552篇 |
2016年 | 534篇 |
2015年 | 533篇 |
2014年 | 590篇 |
2013年 | 639篇 |
2012年 | 643篇 |
2011年 | 621篇 |
2010年 | 576篇 |
2009年 | 543篇 |
2008年 | 459篇 |
2007年 | 521篇 |
2006年 | 463篇 |
2005年 | 345篇 |
2004年 | 258篇 |
2003年 | 193篇 |
2002年 | 226篇 |
2001年 | 218篇 |
2000年 | 169篇 |
1999年 | 153篇 |
1998年 | 134篇 |
1997年 | 96篇 |
1996年 | 89篇 |
1995年 | 95篇 |
1994年 | 75篇 |
1993年 | 55篇 |
1992年 | 49篇 |
1991年 | 40篇 |
1990年 | 33篇 |
1989年 | 29篇 |
1988年 | 27篇 |
1987年 | 18篇 |
1986年 | 17篇 |
1985年 | 16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3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3篇 |
1975年 | 1篇 |
1958年 | 2篇 |
1957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沉积盆地有机质自由基热演化特征及其作为古温标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恢复沉积盆地热历史的方法主要有古地温指标法和动力学模拟法两类.古温标法中最常用的为有机质成熟度和矿物裂变径迹,动力学模拟法中最常用的是盆地的拉张模型和挤压模型.本文针对Ⅰ型有机质自由基浓度作为沉积盆地古温标进行了探索研究.分析了自然演化系列Ⅰ型有机质的自由基的热演化特征;根据自然演化系列的Ⅰ型有机质自由基浓度及时间-温度指数(TTI)数据,对热模拟实验下的Ⅰ型有机质自由基浓度及时间-温度指数(TTI)值进行校正,由校正后的数据初步建立了Ⅰ型有机质的自由基浓度(Ng)与时间-温度指数(TTI)的定量模型. 相似文献
993.
SH波入射时等腰三角形与半圆形凸起地形的地震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复变函数和移动坐标研究了等腰三角形凸起和半圆形凸起地形对SH波的散射.首先将求解区域分为三个部分,区域I为一个带有半圆形弧线的等腰三角形区域,区域II为含有两个半圆形凹陷的弹性半空间,区域III为包括半圆形凸起在内的圆形区域.在区域I中构造满足在腰三角形斜边上应力自由的驻波函数WA,在区域II中分别构造两个半圆形凹陷的散射波WB和WC,且两者均预先满足水平界面上应力为零的边界条件,在区域III构造一个上半部边界应力为零,而其余部分位移、应力任意的驻波函数.将所研究的问题转换成一个求解满足在公共边界上位移应力连续的问题.可利用坐标移动方法,通过傅立叶级数展开,建立该问题代数方程组,并采用截断有限项的方法对其进行求解.最后,给出了一个算例. 相似文献
994.
竖向地震荷载下人字批顶结构石窟的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部分石窟的空间建造采用了人字批顶形式,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与佛教石窟建造形式上的融合.选取莫高窟典型的人字批顶结构的254号石窟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三维的石窟计算模型,考虑了竖向地震荷载作用,通过输入不同地震加速度时程,计算了4种模型情况下石窟岩体的拉应力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石窟的人字批顶处易形成较大拉应力区,易遭受地震破坏;石窟中心塔柱可以有效地提高所在石窟岩体的抗震能力,但对下部窟体的上部岩体会产生应力集中,是窟体防护加固的重点部位.同时,对于洞窟密集而又分上下几层的石窟群,在抗震防护中应充分考虑竖向地震荷载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5.
996.
讨论了应用曲面拟合技术和利用离散的重力观测点的重力变化对特定研究区的重力场变化进行数值模拟以获取该区重力变化空间梯度场图像的具体方法;并应用该方法获得了2004年3月福建安溪3.6级地震前的重力变化空间梯度场图像,发现空间梯度场图像能清晰地反映出地震前重力场群体性变化的差异性;利用此方法对2005年6月~2006年3月间台湾海峡西岸重力场变化进行数值模拟,获得其空间梯度场图像。 相似文献
997.
998.
2009年7月初广西致洪暴雨过程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卫星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7月1~6日广西致洪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发现:850hPa西南急流为广西输送大量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急流轴随时间逆转阻断水汽和不稳定能量北上,使之在广西积聚,500hPa低槽下高原后加深并出现闭合低涡,低涡附近强烈的上升运动,触发了暴雨的发生,同时地面闭合低压环流使低层辐合明显,闭合低压环流附近出现强降雨带。桂北静止锋云团、桂南辐合抬升不断加强生成对流云团,是造成了南北两条强雨带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9.
1000.
南黄海是下扬子板块主体,经过多年的油气勘探,从浅层陆相至深层海相地层仍未取得油气突破,总体勘探和认识程度都较低。根据南黄海地震和钻井资料,充分结合下扬子陆区成果认识,将南黄海二叠系龙潭组、大隆组和三叠系青龙组划分为6大沉积体系:河流沉积体系、三角洲沉积体系、潮坪沉积体系、开阔台地沉积体系、局限台地沉积体系、陆棚沉积体系,并分析了各沉积体系特征。根据二叠系龙潭组、大隆组和三叠系青龙组地震反射特征,可将其划分为4大地震相类型,分析了各地震相的沉积意义。钻井沉积相和地震相相结合,分析了沉积体系的分布特征,龙潭组、大隆组和青龙组沉积体系具有水体西北深、东南浅的分布特征。龙潭组至青龙组沉积时期,经历了两次大规模海侵和两次大规模海退,形成了海平面的上升-下降的旋回式变化,岩性组合上构成了潮坪砂泥岩-潮坪煤层-潮坪砂泥岩-陆棚页岩-开阔台地碳酸盐岩-局限台地碳酸盐岩的沉积演化序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