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481篇
  免费   24991篇
  国内免费   49256篇
测绘学   5956篇
大气科学   28332篇
地球物理   22663篇
地质学   56609篇
海洋学   19851篇
天文学   3120篇
综合类   9273篇
自然地理   7924篇
  2024年   377篇
  2023年   1138篇
  2022年   2503篇
  2021年   3190篇
  2020年   3822篇
  2019年   7183篇
  2018年   7777篇
  2017年   7297篇
  2016年   7766篇
  2015年   6649篇
  2014年   6787篇
  2013年   7251篇
  2012年   6785篇
  2011年   6687篇
  2010年   6564篇
  2009年   5962篇
  2008年   5064篇
  2007年   5045篇
  2006年   4363篇
  2005年   4090篇
  2004年   3932篇
  2003年   3687篇
  2002年   3425篇
  2001年   3211篇
  2000年   3107篇
  1999年   3807篇
  1998年   3372篇
  1997年   3308篇
  1996年   2830篇
  1995年   2602篇
  1994年   2336篇
  1993年   2122篇
  1992年   1745篇
  1991年   1381篇
  1990年   1146篇
  1989年   997篇
  1988年   866篇
  1987年   594篇
  1986年   518篇
  1985年   404篇
  1984年   391篇
  1983年   250篇
  1982年   279篇
  1981年   204篇
  1980年   154篇
  1979年   140篇
  1978年   62篇
  1977年   53篇
  1971年   53篇
  1958年   5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61.
The regional climate correlation with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in the cold/dry mid-Younger Dryas event (YD) remains elusive. A key to unraveling this issue is sufficient knowledge of the detailed climate variability at the low latitudes. Here we present a high-resolution (3-yr) δ18O record of an annually laminated stalagmite from central China that reveals a detailed Asian monsoon (AM) history from 13.36 to 10.99 ka. The YD in this record is expressed as three phases, characterized by gradual onsets but rapid ends. During the mid-YD, the AM variability exhibited an increasing trend superimposed by three centennial oscillations, well-correlated to changes in Greenland temperatures. These warming/wetting fluctuations show a periodicity of ~ 200 yr, generally in agreement with centennial changes in cosmogenic nuclides indicated by the 10Be flux from the Greenland ice. This relationship implies that centennial-scale climate changes during the mid-YD are probably caused by solar output and rapidly transported over broad regions through atmosphere reorganization.  相似文献   
962.
梁秋原  刘文佳  王燕 《地球学报》2013,34(S1):163-167
通过对滇中地区典型铝土矿(老煤山铝土矿)成矿地质特征研究, 认为该区铝土矿为古风化壳沉积型铝土矿, 主要受地层层位、岩性古地理条件、褶皱构造及后期抬升改造影响。研究认为该区具有一定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963.
油页岩原位高温开采,需要在矿区周边建立地下冷冻墙以阻止地下水的流入,防止油气的泄漏。油页岩的高温开采区与地下冷冻墙的冷冻区之间的缓冲距离影响油岩页的开采效果及地下冷冻墙的制冷效果,也影响整个工程的施工成本及运行费用。采用理论计算、数值模拟分析的方法,以最低成本为目标,对合理的缓冲距离进行了详细计算与分析,确定出了合理的缓冲距离,为油页岩高温开采地下冷冻墙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64.
某天然气井场坐落于一填方平台,由于土体填方施工时未达固结,致使该天然气井场3次发生滑坡灾害,并3次进行治理。采用的治理方案依次为地面排水 注浆加固 抗滑桩、抗滑桩 挡土墙加固、微型组合抗滑桩。在阐述该天然气井场填方滑坡特点的基础上,对治理工程及其效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65.
曹小飞  黄宇 《探矿工程》2013,40(1):66-69
在西安地区,随着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PHC)在工程中的广泛应用,施工中出现的质量问题也逐渐增多。个别工程项目甚至出现了在南方饱和软土地区常见的因桩身上浮导致单桩承载力大幅降低的工程病害。结合西安地区东郊某静压管桩(PHC)工程的特点,分析并阐述了挤土效应和桩身卸压回弹造成饱和黄土场地静压PHC管桩出现场地隆起、桩身上浮形成“吊脚桩”的原因和机理,并据此提出了针对饱和黄土场地管桩施工所应注意的关键环节和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966.
针对黄陵矿业公司铁路运煤专用线K6 680~K6 800里程处路基沉陷特征,提出了采用预应力锚索框架梁加固路基垂直支挡结构和花管注浆法提高路基抵抗变形能力的治理方案。本论文对垂直支挡结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对治理方案设计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967.
李斌  赵葵东  杨水源  戴宝章 《岩石学报》2013,29(12):4167-4185
二庙沟铜金矿床位于福建省西南部的紫金山矿田内,与紫金山铜金矿床发育有相似的矿化蚀变类型,二者矿化均围绕着中酸性次火山岩分布,与英安玢岩以及隐爆角砾岩关系密切,这表明二者在矿床成因上存在亲缘性。二庙沟与紫金山铜金矿床同属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明显不同于罗卜岭斑岩铜钼矿床以及悦洋低硫型热液银矿床。二庙沟铜金矿床矿化与英安玢岩关系密切。本文运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LA-ICP-MS)对二庙沟英安玢岩中锆石进行了U-Pb年龄测定,获得了108.3±1.5Ma (n=7,MSWD=1.3)和105.7±1.5Ma (n=17,MSWD=1.8)的形成年龄。该年龄与此前已报道的紫金山铜金矿床内发育的英安玢岩的年龄相一致,进一步表明两者为同一期岩浆活动的产物,而且紫金山矿田内与矿化有关的大规模火山活动的时间为早白垩世。二庙沟英安玢岩具有高硅,富钾的特点,属弱过铝质岩系。该岩石还具有LILEs、LREE相对富集,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相对亏损,无铕异常,明显的轻重稀土分异以及高Sr/Y、La/Yb的特点。岩石的锶同位素初始比值ISr为0.712698~0.713174,εNdt)值为-6.26~-4.94,锆石的εHft)值为-4.52~1.66。微量元素以及同位素特征表明二庙沟英安玢岩类似于埃达克质岩石,主要由富集地幔起源的基性岩浆与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酸性岩浆发生岩浆混合作用而形成,所对应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为受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影响而导致的弧后伸展。富集地幔熔融形成的高fO2、富H2O基性岩浆是成矿物质的主要来源。其与下地壳部分熔融产生的岩浆发生混合改变了岩浆的含水性和氧化还原状态,在高压环境下发生岩浆分异形成类埃达克质岩浆,上升到上地壳形成二庙沟铜金矿床。  相似文献   
968.
本文主要对山东彭庄煤矿西补15井太原组上部以及山西组进行采样研究,共分析孢粉样品14块,所有样品中均含有较为丰富的孢粉化石;经分析鉴定,共发现孢粉化石37属107种及部分未定种;根据孢粉化石在地层中的纵向分布规律及其含量变化,自下而上建立两个孢粉组合:Ⅰ.Laevigatosporites Granulatisporites组合(太原组上部),Ⅱ.Gulisporites cochlearius Leiotriletes adnatus Sinulatisporites sinensis组合(山西组);并将本区孢粉组合特征与华北其他地区进行了比较;明确了本区孢粉组合的地质时代,组合Ⅰ为早二叠世晚期,组合Ⅱ为中二叠世早期,即本区下、中二叠统界线应置于山西组底部泥岩之底;最后,根据孢粉特征恢复了相应地质时期的古气候,继而进一步佐证了本区下、中二叠统界线。  相似文献   
969.
通过塔里木地台北缘找矿研究,在库鲁克塔格地区首次发现磁铁石英岩型铁矿床,铁矿赋存于前寒武系兴地塔格群沙依提组地层中。对该矿床含矿岩系特征、岩矿石化学组成、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组成与矿床地质特征的调查与研究表明,鲁克塔格地区古元古界兴地塔格群沙依提组含铁石英岩主要分布于兴地河—辛格尔一带,含铁建造呈东西向展布。在兴地河-辛格尔地区发现含铁石英岩建造出露长约160km,找矿前景可观。  相似文献   
970.
桐柏碰撞造山带及其邻区变形特征与构造格局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桐柏碰撞造山带及其邻区可以划分为九个大地构造单元,自北向南分别是:华北克拉通南缘岩石构造单元——宽坪岩群、具弧后盆地性质的二郎坪岩石构造单元、具岛弧性质的秦岭杂岩单元、龟山岩组和南湾岩组构成的俯冲前缘楔构造带、构造混杂岩带、桐柏北部高压岩片单元、桐柏核部杂岩单元、桐柏南部高压岩片单元以及随州构造变形带。根据详细的构造解析以及新的地质年代学资料,本文将中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形划分为五幕,前两幕变形主要发育在构造混杂岩带以南的各个岩石构造单元中,之后的三幕变形则波及整个研究区。第一幕变形的时间约为255~238Ma,以发育区域上透入性的片理及北西西向的拉伸线理为主,并导致了高压岩片早期自西向东的挤出。第二幕变形的时间约为230~215Ma,以自北向南的逆冲推覆构造为主,使得高压岩片进一步垂向抬升。第三幕变形应早于下侏罗统,以近北西西向的宽缓褶皱为主要特征,该幕变形期间桐柏核部杂岩及其两侧高压岩片单元发生同步的抬升。第四幕变形大致发生在140~130Ma之间,主要表现为桐柏核部杂岩两侧走滑型韧性剪切带的活动,桐柏核部杂岩表现出向东的挤出。第五幕变形发生在120~80Ma,表现为北西向及北东向的脆性断裂活动,并切割以上所有构造形迹。桐柏高压岩片的抬升剥露受多幕变形控制,呈阶段性的抬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