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85篇
  免费   1110篇
  国内免费   1434篇
测绘学   429篇
大气科学   1264篇
地球物理   1914篇
地质学   3230篇
海洋学   902篇
天文学   491篇
综合类   706篇
自然地理   693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99篇
  2022年   290篇
  2021年   337篇
  2020年   270篇
  2019年   308篇
  2018年   362篇
  2017年   316篇
  2016年   418篇
  2015年   351篇
  2014年   404篇
  2013年   370篇
  2012年   376篇
  2011年   416篇
  2010年   407篇
  2009年   433篇
  2008年   397篇
  2007年   350篇
  2006年   284篇
  2005年   273篇
  2004年   220篇
  2003年   198篇
  2002年   229篇
  2001年   208篇
  2000年   215篇
  1999年   273篇
  1998年   248篇
  1997年   200篇
  1996年   222篇
  1995年   162篇
  1994年   164篇
  1993年   162篇
  1992年   139篇
  1991年   76篇
  1990年   64篇
  1989年   57篇
  1988年   46篇
  1987年   42篇
  1986年   32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29篇
  1981年   20篇
  1980年   18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9篇
  1976年   9篇
  1973年   6篇
  195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对新疆土地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幅员辽阔,总面积为1.6×106km2,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1/6。但新疆远离海洋,气候干燥,沙漠面积7.3×105km2,占全国沙漠总面积的2/3。生态环境脆弱,直接威胁人们的生存环境。本文叙述了新疆土地荒漠化的现状及成因和危害;开荒造田的历程;开荒造田中的经验和教训,指出了新疆土地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并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2.
在分析传统潮位测量方法、潮位模型及GPS RTK潮位测量缺陷的基础上,给出GPS PPK远距离在航潮位测量的方法。系统地研究GPS PPK在航潮位测量、数据处理的基本理论和流程,并对潮位测量和数据处理中的GPS PPK高程质量控制、船舶姿态改正、动态吃水改正、潮位数据提取、垂直基准转换5个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最终确定测量船测量期间的在航潮位。试验结果表明,GPS PPK在航潮位测量方法具有实施简便、精度较高及稳定、可靠、作用距离长等优势,可广泛应用于航道在航潮位测量中。  相似文献   
103.
数字电子水准仪检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数字电子水准仪的检验仍然拘泥于光学模拟水准仪检验方法的现状,提出以完全根据仪器示值来评价水准仪精度性能的检验方法.  相似文献   
104.
基于ArcGIS Engine的水下间断等高线自动连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ArcGIS提供的数据分析和数据管理功能对不连续的水下等高线自动连接问题进行了研究。ArcGIS Engine作为ESRI公司最新推出的面向开发的嵌入式组件,具有高效便捷的特点,由于其开发时完全脱离了ArcGIS桌面平台,因而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可供选择的,有针对性的,低成本的GIS应用选择。本文对水下地形等高线的断线自动连接问题应用ArcGIS Engine进行了研究实验,阐述了使用该技术编程的具体过程,实验结果证明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5.
传统的三角高程水准测量由于受地形起伏的限制,外业工作量大,施测精度和工作效率不高。本文采用全站仪对传统的三角高程水准测量方法进行了改进,并论述了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方法的原理和实际作业方法。  相似文献   
106.
基于天池煤矿地质勘探资料,结合区域构造背景研究了矿井地质构造特征及形成机制。天池煤矿构造属简单构造,地层总体呈走向北东、倾向北西的单斜构造,矿井内褶皱发育程度较低,断层以正断层为主,其次为低角度逆掩断层。陷落柱分布较为杂乱,成群出现,常见于褶皱轴部。自三叠纪末期开始一直受到区域构造活动的控制作用,印支期受SN向的挤压,形成了一些近EW向的构造;燕山期经历两期NWW--SEE向挤压使井田内地层及煤层主体呈NE走向;喜山早期的NE—SW向挤压,导致NE向断层的性质发生转变;上新世开始表现为区域上的伸展作用。  相似文献   
107.
蒋海昆  王忠民 《地震》1996,16(2):135-143
根据简化的地震波传播理论,“漫化”地震能量在空间的分配,减弱能量空间分布概率的极端情形及消除统计域为“空”的情形,由此构造类似于二维fBm的地震能量空间分布概率曲面。与起伏不平的地形相似,由于基在水平方向及垂直方向的变化不是等比例的,因而这一分形曲面可能是统计自仿射的。  相似文献   
108.
鉴于目前地震学综合定量预报指标的缺乏和预报工作的急需,尝试使用“对比筛选法(简称CSM方法)”进行地震学定量预报指标的提取试验。较之以往作法的进展在于:1.同时使用“有震”和“无震”两类样本对比筛选;2.对不同地区的地震学参数进行了归一化处理。这样做的显著优点是:1.可以较有效地提取“有震异常”和“正常变化”指标;2.提取的异常和预报指标具有定量化和普适性特点。 试验研究使用大华北地震区资料,研究对象取中强地震。经内符和外推检验,证明该方法提取的异常和预报指标有效性和实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9.
110.
New equilibrium experiments have been performed in the 20–27 kbar range to determine the upper thermal stability limit of endmember deerite, Fe 12 2+ Fe 6 3+ [Si12O40](OH)10. In this pressure range, the maximum thermal stability limit is represented by the oxygen-conserving reaction: deerite(De)=9 ferrosilite(Fs)+3 magnetite(Mag)+3 quartz(Qtz)+5 H2O(W) (1). Under the oxygen fugacities of the Ni-NiO buffer the breakdown-reduction reaction: De=12 Fs+2 Mag+5 W+1/2 O2 (10) takes place at lower temperatures (e.g. T=63° at 27 kbar). The experimental brackets can be fitted using thermodynamic data for ferrosilite, magnetite and quartz from Berman (1988) and the following 1 bar, 298 K data for deerite (per gfw): Vo=55.74 J.bar-1, So=1670 J.K-1, H f o =-18334 kJ, =2.5x10-5K-1, =-0.18x10-5 bar-1. Using these data in conjunction with literature data on coesite, grunerite, minnesotaite, and greenalite, the P-T stability field of endmember deerite has been calculated for P s=P H 2O. This field is limited by 6 univariant oxygenconserving dehydration curves, from which three have positive dP/dT slopes, the other three negative slopes. The lower pressure end of the stability field of endmember deerite is thus located at an invariant point at 250±70°C and 10+-1.5 kbar. Deerite rich in the endmember can thus appear only in environments with geothermal gradients lower than 10°C/km and at pressures higher than about 10 kbar, which is in agreement with 4 out of 5 independent P-T estimates for known occurrences. The presence of such deerite places good constraints on minimum pressure and maximum temperature conditions. From log f O 2-T diagrams constructed with the same data base at different pressures, it appears that endmember deerite is, at temperatures near those of its upper stability limit, stable only over a narrow range of oxygen fugacities within the magnetite field. With decreasing temperatures, deerite becomes stable towards slightly higher oxygen fugacities but reaches the hematite field only at temperatures more than 200°C lower than the upper stability limit. This practically precludes the coexistence deerite-hematite with near-endmember deerite in natural 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