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189篇 |
免费 | 5053篇 |
国内免费 | 303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989篇 |
大气科学 | 2570篇 |
地球物理 | 2585篇 |
地质学 | 8279篇 |
海洋学 | 2353篇 |
天文学 | 465篇 |
综合类 | 1231篇 |
自然地理 | 180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2篇 |
2024年 | 433篇 |
2023年 | 515篇 |
2022年 | 880篇 |
2021年 | 940篇 |
2020年 | 852篇 |
2019年 | 906篇 |
2018年 | 769篇 |
2017年 | 711篇 |
2016年 | 806篇 |
2015年 | 812篇 |
2014年 | 854篇 |
2013年 | 989篇 |
2012年 | 1098篇 |
2011年 | 1018篇 |
2010年 | 1008篇 |
2009年 | 952篇 |
2008年 | 844篇 |
2007年 | 874篇 |
2006年 | 777篇 |
2005年 | 659篇 |
2004年 | 541篇 |
2003年 | 407篇 |
2002年 | 430篇 |
2001年 | 418篇 |
2000年 | 381篇 |
1999年 | 341篇 |
1998年 | 249篇 |
1997年 | 237篇 |
1996年 | 219篇 |
1995年 | 186篇 |
1994年 | 184篇 |
1993年 | 154篇 |
1992年 | 145篇 |
1991年 | 129篇 |
1990年 | 85篇 |
1989年 | 86篇 |
1988年 | 67篇 |
1987年 | 58篇 |
1986年 | 42篇 |
1985年 | 28篇 |
1984年 | 29篇 |
1983年 | 25篇 |
1982年 | 29篇 |
1981年 | 17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12篇 |
1977年 | 11篇 |
1976年 | 11篇 |
1954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略论地裂运动与中国油气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前言 地裂运动(taphrogenesis)是1922年德国地质学家E.Krenkel提出的,其涵意系指张力引起裂谷或地堑的形成过程,代表区域性的块断运动。1974年,J.H.Illies,把这名词赋予板块构造运动的涵意,认为“地裂运动起源于上地幔”,“地裂运动与造山运动并列,为同一连续地壳板块中,又似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互为补偿彼此影响”。 相似文献
33.
近20 a中亚净初级生产力与实际蒸散发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亚碳、水循环在气候变异和人为活动的影响下呈现新的时空特征。但由于观测数据稀缺,生态过程特殊,植被、土壤空间异质性强,中亚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实际蒸散发(AET)的时空特征相关信息相对不足,且时效性不高。利用全球尺度的NPP、AET、土地覆被数据,气象站点与区域气候数据分析近20 a中亚地区NPP和AET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与1990年相比,2000年中亚地区农田NPP增幅小于自然植被,植被总固碳量增加了254.65 Tg C;近20 a中亚地区实际总蒸散量先增后降,农田对中亚水资源散失的贡献减小,自然植被的贡献增大,自然植被与农田面积变化决定中亚总蒸散量动态;北部农田区、东部山区及山前绿洲为NPP和AET的高值区,中西部荒漠为低值区。 相似文献
34.
关于波浪作用下粉土质海床中共振现象的解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详细讨论了粉土质床在波浪作用下所呈现共振现象的力学机制。利用有限深海床下波浪载荷对土层响应的研究,系统地比较了理论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提出在波浪作用下粉土质土层中存在着一硬土层,从而引发Bragg共振。 相似文献
35.
喀斯特城市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对地表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桂林喀斯特城市的快速扩展、地表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城市热岛现象越来越明显。以桂林1989-2006年5景TM/ETM遥感图像为数据源,利用遥感归一化植被指数反演植被覆盖度Pv,利用Qin单窗算法反演地表温度ts,分析Pv空间和时间变化对ts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空间上ts随Pv的提高而降低,呈明显负相关关系。在时间上Pv<0.2面积比例逐年增加,1989年7.8%、1991年15.2%、2000年20.7%、2005年21.1%、2006年22.7%;而Pv≥0.7面积比例逐年减少,1989年49.2%、1991年27.4%、2000年27%、2005年16.5%、2006年11.1%。其导致地表温度高于茂密林地表面温度的比率z>20%的高温像元比例逐年上升;而z≤10%的低温像元比例逐年下降,1989年28.9%、1991年25.4%、2000年23.7%、2005年22.2%、2006年20.4%。植被覆盖的喀斯特山峰呈现显著的凉岛现象,从而调节喀斯特城市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36.
华南地区奥陶纪头足类生物相及其分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研究华南地区奥陶纪头足类生态特征基础上,根据头足类的生态类型及其保存条件等特征,识别出18个头足类生物相,即开阔台地[WT5”BX]Proterocameroceras生物相,局限台地Pseudoectenolites-Xiadongoceras生物相,开阔台地Retroclitendoceras-Pararetrocli tendoceras生物相,开阔台地Pronajaceras-Mamagouceras生物相,陆棚斜坡—盆地Cyclostomiceras-Bactroceras生物相,开阔台地 Cameroceras-Cyrtovaginoceras生物相,开阔台地 Coreanoceras-Manchuroceras生物相,陆棚斜坡—盆地Kaipingoceras-Kyminoceras生物相,内陆棚Bathmoceras-Protocycloceras生物相,中部陆棚Dideroceras-Ancistroceras生物相,深水陆棚 Lituites-Cyclolituites 生物相,滞流盆地Lituites-Trilacinoceras生物相,深水盆地Paraendoceras-Sactorthoceras,深水陆棚Sinoceras-Michelinoceras-Disoceras生物相,深水陆棚Beloitoceras-Jiangshanoceras生物相,深水陆棚—盆地Eurasiaticoceras生物相,浅海陆棚—斜坡Jiangxiceras-Yushanoceras生物相,深水盆地Michelinoceras[WT5”BZ]生物相,并阐述各生物相的组成、生态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根据头足类生物相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组合规律,划分出3个头足类生物相区,即扬子生物相区、黔东—湘西生物相区(过渡型生物相区)和湘中—浙西生物相区,并讨论了各生物相区在不同时期内头足类生态类型和生物相分异特征、海平面升降、环境演变特征以及其与油气的关系。认为在低海平面或海平面下降阶段中生物相分异明显,而在高海平面阶段中则分异较小。 相似文献
37.
爆破震动对土质边坡动力稳定性影响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采用拟静力化的惯性力法,利用改进了的条分法来计算主动土压力,并考虑爆破地震的时程效应,提出了已有边坡在爆破过程中的动力稳定性系数的新的计算方法。实例证明,所得计算结果综合考虑了爆破震动波传播过程的衰减、频谱结构及相位差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该方法在土质边坡稳定分析中与拟静力法相比更具理论基础,其结果也更接近工程实际。 相似文献
38.
A fast algorithm is proposed to integrate the trajectory of a low obiter perturbed by the earth's non-sphericity. The algorithm
uses a separation degree to define the low-degree and the high-degree acceleration components, the former computed rigorously,
and the latter interpolated from gridded accelerations. An FFT method is used to grid the accelerations. An optimal grid type
for the algorithm depends on the trajectory's permissible error, speed, and memory capacity. Using the non-spherical accelerations
computed from EGM96 to harmonic degree 360, orbit integrations were performed for a low orbiter at an altitude of 170 km.
For a separation degree of 50, the new algorithm, together with the predict-pseudo correct method, speeds up the integration
by 145 times compared to the conventional algorithm while keeping the errors in position and velocity below 10−4 m and 10−7 m/s for a 3-day arc.
Received: 28 July 1997 / Accepted: 1 April 1998 相似文献
39.
到目前为止从陨石中分离出的太阳系外物质有金刚石、碳化硅、石墨、Si3N4、刚玉及尖晶石等。除金刚石为纳米级大小外,其他为微米和次微米级颗粒。这些太阳系外物质主要存在于原始的球粒陨石的基质中,并通过化学分离的方法获得。金刚石携带分别由p-过程和r-过程产生的Xe同位素组分(Xe-HL),其源区可能提超新星。绝大部分碳化硅相对于太阳系物质富^29.30Si和^13C,贫^15N,并携带s-过程产生的各 相似文献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