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9篇
  免费   391篇
  国内免费   452篇
测绘学   255篇
大气科学   212篇
地球物理   312篇
地质学   854篇
海洋学   249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152篇
自然地理   332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146篇
  2021年   157篇
  2020年   120篇
  2019年   129篇
  2018年   123篇
  2017年   100篇
  2016年   90篇
  2015年   106篇
  2014年   111篇
  2013年   110篇
  2012年   149篇
  2011年   163篇
  2010年   112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114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9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黄淮海平原农区土地利用转型及其动力机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刘永强  龙花楼 《地理学报》2016,71(4):666-679
本文分析了黄淮海平原农区2000-2010 年间土地利用转型的时空格局,在构建土地利用转型动力机制分析概念框架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回归分析方法深入剖析了黄淮海平原农区5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动力机制。黄淮海平原农区土地利用转型特征表现为:2000-2010年,耕地、未利用地和草地面积的减少伴随城乡建设用地、水域和林地面积的增加;2000-2005年变化幅度明显大于2005-2010 年的变化幅度。分析结果表明:黄淮海平原农区5 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转换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交通和区位条件对这5 种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影响最为显著,是导致土地利用转型的共性驱动因子。并指出:地方各级政府在制定有关土地利用政策时,既应充分考虑驱动各种土地利用转型的主要因子及其地域分异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还需考虑各地类之间转换的适宜性及难易程度,因地制宜开展土地综合整治与利用,让土地利用转型与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并使其发生在适宜的区域范围内。  相似文献   
942.
吉林省资源型城市转型阶段识别及其特征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分析、界定资源型城市不同转型阶段内涵及特征,构建吉林省资源型城市转型阶段识别体系。引入具有隶属函数性质的分段函数模型,识别转型阶段、分析转型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吉林省资源型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转型效果均有所提升,总体进入基本转型阶段,经济转型特征最为明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较落后。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转型效果差异显著,其中石油类城市转型较好,森工类、煤炭类城市转型较差,资源枯竭型城市较其他城市转型难度大;同时城市的资源依赖特征仍然突出。评价结果符合吉林省资源型城市实际情况。最后从中央政策、产业基础与空间区位、资源禀赋、地方财政等方面分析吉林省资源型城市转型特征成因,并提出了吉林省资源型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与路径。  相似文献   
943.
多层级治理视角下跨界地区合作模式探究——以广佛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魏宗财  陈婷婷  李郇  谢石营 《地理科学》2016,36(9):1418-1425
基于多层级治理的视角,以广州、佛山两市为研究地区,通过深入访谈、文献资料分析等方法,从宏观政策尺度和微观项目尺度分别对广佛两市及其所辖的区、街镇不同层级政府在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过程中,跨界地区合作模式制度建构及实践进行了深入研究。出于行政压力和经济利益的驱动,地级市政府的角色出现了新的变化,水平联系显著增强,促成了跨界地区合作在制度建构方面的新进展,形成了“以项目库为载体的地级市单一合作模式”。研究发现,这种新的合作模式有助于将不同城市的诉求表达程序化,可以协调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督办项目的进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监督性;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受限于行政管理体制,目前的跨界合作集中在地级市单一层级,区及镇街政府缺乏直接合作的平台;合作平台不能全天候运作;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地方政府的积极性难以持续等。  相似文献   
944.
全球变化下跨境水资源理论与方法研究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全球变化影响下,水危机位列未来10年世界风险之首,以国际河流区的跨境水纠纷及其导致的地缘战略竞争最受关注。科学调控跨境水安全,保障国家水权益,面临诸多科学与技术难题。回顾了国际河流水安全与水权益保障的研究进展,判识了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围绕创建全球变化下跨境水资源利益共享理论与方法体系研究目标,提出了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技术瓶颈和创新思路;设置了主要研究目标与内容、总体方案与技术路线。这些研究,将推进国际河流水科学研究发展,提升全球变化下中国管控跨境水安全风险、保障国家水权益的科技支撑能力。  相似文献   
945.
南极冰川的流速在南极物质平衡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将SIFT算子的旋转参数引入传统的基于归一化互相关(NCC)的冰川流速提取方法,使其拥有旋转不变的特性。利用此方法,基于Landsat 8 OLI数据对东南极的极记录冰川流速进行了提取,并通过利用模拟影像和NASA发布的MEa SUREs冰川流速结果对该方法的精度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改进的NCC算法能够在冰川流速方向改变区域提取更多的流速信息,极记录冰川流速最大可达870m·a~(-1),提取结果与MEa SUREs结果相比,平均偏差为23.9 m·a~(-1)。  相似文献   
946.
四川省北川县擂鼓盆地地壳稳定性与城镇选址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5·12汶川地震造成四川多座县城遭受毁灭性破坏,北川县城几乎被地震夷为废墟,因此灾后重建选址成为震后迫切需要开展的工作。野外地质调查和综合分析认为,尽管北川县擂鼓镇所在的擂鼓盆地处于强烈活动构造带,但盆地处于活动断裂的下盘,盆地基底整体性较好,内部断裂不甚发育,是活动构造带中的相对稳定地块,即“安全岛”。这个地区在北川县地震灾后重建中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本文基于野外活动断裂和地震地质灾害调查,运用李四光先生的“安全岛”理论,初步论证了擂鼓盆地的地壳稳定性,并从环境工程地质角度分析了擂鼓盆地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对北川县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和灾民安置场地选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47.
利用最近几年公开发表的有确切年代控制的全新世高分辨率古气候记录如湖泊、泥炭、石笋等来研究42 ka BP气候事件在中国不同地区的降雨表现,发现42 ka BP左右中国南北方降水普遍减少。同时期热带非洲、南欧、中东、印度、韩国、北美洲中部大陆的高分辨率古气候记录一致表明,42 ka BP气候事件造成了整个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的干旱。文章讨论了这次气候事件的可能驱动机制,认为太阳辐射变化导致的赤道辐合带南移和大洋海表温度的变化再加上地表植被的反馈作用可能是造成这次干旱事件的主要原因。最后对42 ka BP气候事件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的内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48.
隆威  苏冬九 《探矿工程》2008,35(2):51-53
针对某地下车库的上浮事故,分析其上浮原因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对于大型地下建筑物,不仅在抗浮设计以及施工时必须加以重视,而且应制定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949.
There are four deposit types related to a Permian mafic complex in northern Xinjiang, i.e., copper-nickel sulfide deposit, vanadic titanomagnetite deposit, magnetite (-cobalt) deposit and Cu-Ni- VTiFe composite deposit. The deposits are distributed spanning tectonic units with close and consecutive metallogenic ages. A transitional deposit type can occur among the end-member deposits. Trace elements of host rocks show that they can derive from similar source area. Hence, they constitute a particular metallogenic series related to a mafic-ultramafic complex that is also a symbol series of the post-collisional stage of the Central Asia Metallogenic Province (CAMP). The metallogenic ages of the series are between 260 Ma and 300 Ma throughout the Permian. Unlike mineralization from a mantle plume, the metallogenic period of this series spans at least 40 Ma. Compared with related deposits of the Emeishan mantle plume, the North Xinjiang series has a similar ore-forming element assemblage but has preferably developed Cu-Ni sulfide deposits rather than vanadic titanomagnetite deposits. In concomitance with this series, North Xinjiang area has developed a set of syntectonic Au-Cu-Mo metallogenic series related to a felsic volcanic-intrusive complex, which might indicate that there is no direct relationship with mantle plume activity. From early to late, i.e., the sequence of copper-nickel sulfide to magnetite (-cobalt) to vanadic titanomagnetite deposit, the host rock series evolves from mafic-ultramafic and tholeiite series to mafic and alkalic series, the ~REE content tends to increase with increasing of REE fractionation, and some of the trace elements (particularly LIL) also show an increasing tendency. The above evolutionary regularity possibly reflects a course where the magma source deepens and thermal interface moves down, energy gradually exhausts, and neo-continental crust forming in the postcollision stage tends to stabilize.  相似文献   
950.
There are four deposit types related to a Permian mafic complex in northern Xinjiang, i.e.,copper-nickel sulfide deposit, vanadic titanomagnetite deposit, magnetite (-cobalt) deposit and Cu-Ni-VTiFe composite deposit. The deposits are distributed spanning tectonic units with dose andconsecutive metallogenic ages. A transitional deposit type can occur among the end-member deposits.Trace elements of host rocks show that they can derive from similar source area. Hence, theyconstitute a particular metallogenic series related to a mafic-ultramafic complex that is also a symbolseries of the post-collisional stage of the Central Asia Metallogenic Province (CAMP). Themetallogenic ages of the series are between 260 Ma and 300 Ma throughout the Permian. Unlikemineralization from a mantle plume, the metallogenic period of this series spans at least 40 Ma.Compared with related deposits of the Emeishan mantle plume, the North Xinjiang series has asimilar ore-forming element assemblage but has preferably developed Cu-Ni sulfide deposits ratherthan vanadic titanomagnetite deposits. In concomitance with this series, North Xinjiang area hasdeveloped a set of syntectonic Au-Cu-Mo metailogenic series related to a felsic volcanic-intrusivecomplex, which might indicate that there is no direct relationship with mantle plume activity. Fromearly to late, i.e., the sequence of copper-nickel sulfide to magnetite (-cobalt) to vanadictitanomagnetite deposit, the host rock series evolves from mafic-ultramafic and tholeiite series tomafic and alkalic series, the ∑REE content tends to increase with increasing of REE fractionation, andsome of the trace elements (particularly LIL) also show an increasing tendency. The aboveevolutionary regularity possibly reflects a course where the magma source deepens and thermalinterface moves down, energy gradually exhausts, and neo-continentai crust forming in the post-collision stage tends to stabiliz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