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864篇 |
免费 | 2296篇 |
国内免费 | 132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27篇 |
大气科学 | 759篇 |
地球物理 | 952篇 |
地质学 | 3109篇 |
海洋学 | 1618篇 |
天文学 | 86篇 |
综合类 | 402篇 |
自然地理 | 73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2篇 |
2024年 | 173篇 |
2023年 | 244篇 |
2022年 | 348篇 |
2021年 | 353篇 |
2020年 | 328篇 |
2019年 | 357篇 |
2018年 | 318篇 |
2017年 | 341篇 |
2016年 | 331篇 |
2015年 | 314篇 |
2014年 | 345篇 |
2013年 | 434篇 |
2012年 | 383篇 |
2011年 | 428篇 |
2010年 | 427篇 |
2009年 | 411篇 |
2008年 | 403篇 |
2007年 | 429篇 |
2006年 | 418篇 |
2005年 | 327篇 |
2004年 | 269篇 |
2003年 | 182篇 |
2002年 | 185篇 |
2001年 | 230篇 |
2000年 | 139篇 |
1999年 | 72篇 |
1998年 | 50篇 |
1997年 | 34篇 |
1996年 | 27篇 |
1995年 | 17篇 |
1994年 | 19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16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14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10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4篇 |
1975年 | 4篇 |
1964年 | 3篇 |
1954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4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城市多媒体电子地图系统的研制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多媒体电子地图系统的建立,可为政府机构、公司企业及社会公众提供信息丰富、图文并茂的可视化的信息服务平台,对城市的招商引资、城市旅游、企业宣传等均起到积极的作用。以吉林市多媒体电子地图系统的研制与开发为例,详细探讨了有关城市多媒体电子地图系统的研制与开发思路. 相似文献
12.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新近系“网毯式”成藏机制剖析及其对盆地油气勘探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与油气通常近源聚集不同,准噶尔盆地西部车排子凸起新近系为特殊的远源成藏.其成藏的机制是什么?是否具有普遍性?如何进行勘探?本文从其充注特征和输导体系人手,剖析了成藏机制与富集特征,进而系统描述评价了准噶尔盆地宏观输导格架,预测此类油气藏的勘探潜力与有利方向.研究表明,车排子凸起新近系远源成藏是”网毯式”体系高效输导的结果,准噶尔盆地多期构造运动与”砂-泥二元结构”沉积背景促使普遍发育网毯式输导体系.网毯输导体系控制了准噶尔盆地50%以上数量的油气聚集,网毯式成藏是盆地内一种非常重要的成藏类型.毯-源关系表现为侧向或纵向直接沟通样式、断层沟通或接力样式、断层-中转层接力样式、断层-不整合接力样式等4种样式.分析毯-藏空间关系,存在毯边、毯尖、毯中削截、毯中背斜、毯中坡折、毯中断块、毯上断块、毯上岩性、毯上地层等9种毯砂油气藏与毯上相关油气藏类型.准噶尔盆地网毯式油气藏具有很大的勘探潜力,应重视并采取以网毯输导体系刻画评价为核心的研究与部署思路,大力推进此种类型油气藏的勘探. 相似文献
13.
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特别是城区场景)常表现出高的光谱异质性、地物细节丰富且地物拓扑关系复杂等特点,这对影像分类产生较大干扰,导致分类精度不高。针对以上情况提出一种新的非监督多相位水平集分类方法:该方法以基于区域竞争思想及Bayes准则的多相位水平集分类框架作为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类的基础,通过采用Parzen窗非参数密度估计方法来改善复杂场景下样本概率密度估计的准确性,从而增加分类模型的抗干扰能力;此外,为提高多水平集模型演化效率,在模型求解中提出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水平集函数重初始化方案。通过与前人工作的试验对比及分析,验证了提出的模型在复杂场景及存在上述干扰的情况下表现出好的分类效果。 相似文献
14.
15.
An obvious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between the early and the late stages of the middle Eocene rifting in the ZhuⅠ Depression, which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Paleogene source-to-sink system, has recently been found. Based on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seismic, drilling and logging data in the study area, we argue that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controls the basic elements of source-to-sink system, such as basin landscape, material source supply, transportation direction and sedimentary style, and affects the deep Paleogene reservoir conditions. Under the restriction of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there are two typical source-to-sink models: source migration and fault transformatio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related to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is commonly interpreted by two typical source-to sink models: source migration and fault transformation. The main source of the source migration model migrat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 sedimentary boundary, accommodation space and depositional style change accordingly, forming a favorable superimposed and contiguous reservoir target;the supply, transport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provenance in the fault transformation model change orderly in time and space, forming the compound of co-existing fan-delta-beach sedimentary system and reservoir conditions have strong zonation.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urce to sink system and sand-controlling model under the control of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in order to find high-quality reservoirs in Paleogene. © 2021, Science Press. All right reserved. 相似文献
16.
江西相山邹家山-石洞断裂带及其控矿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邹家山石洞断裂构造带(又称邹石构造带)由几组大致平行的断裂组成,总体走向为30°~40°,倾向NW或SE,倾角65°~85°,深切基底达10 km,属区域性NE向走滑断层。根据断裂构造的发育程度、构造联合控矿作用等特点,自北向南将邹石构造带分为石马山段、邹家山段、书塘段和石洞段。研究构造带的铀矿化蚀变特征及构造控矿规律发现,邹石构造带在不同地段控矿形式不同,按容矿位置可分为两类,即主断裂容矿和旁侧次级断裂容矿。邹石构造带的铀矿化作用明显分为两期,邹石构造带附近的铀矿床均存在铀赤铁矿型矿化蚀变,表明邹石构造带对成矿的重要作用。相山矿田各矿床内矿带的展布表明,主要矿带走向的法线方向总是指向相山盆地的特定区域。在总结已知矿床规律的基础上,笔者认为邹石构造带仍然是相山盆地最具找矿潜力的地区之一,书塘地区是邹石构造带的首选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17.
18.
19.
1992-2015年中亚五国土地覆盖与蒸散发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1年苏联解体,中亚五国独立使得土地覆盖与蒸散发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以中亚五国为研究区,采用欧空局气候变化项目(CCI)土地覆盖和全球陆地数据同化系统(GLDAS)蒸散发数据,分析1992-2015年土地覆盖与蒸散发时空变化特征,进一步研究耕地蒸散耗水特征。结果表明:① 中亚五国土地覆盖变化具有阶段性特征,耕地扩张引起土地覆盖格局变化。1992-2003年耕地快速增加(1.1万km 2/a),林地和草地大幅减少。2003-2015年耕地增速趋缓(0.3万km 2/a),林地和草地有一定恢复,裸地和水体持续减少,城镇用地持续增长。耕地共增加12.3万km 2,林地和草地分别减少4.0万km 2和2.3万km 2,且集中于哈萨克斯坦中北部。裸地减少3.5万km 2,集中于哈萨克斯坦西南部,水体减少3.1万km 2,集中在咸海湖泊。乌兹别克斯坦耕地减少、裸地增加,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土地覆盖变化幅度较小;② 中亚五国蒸散发变化与土地覆盖格局基本一致。蒸散发总体呈增加态势(6 mm/a),1992-2003年快速增加(11.3 mm/a),2003-2015年缓慢上升(2.4 mm/a)。中亚五国年蒸散发达到276.8 mm,东南部的吉尔吉斯斯坦(347.3 mm)和塔吉克斯坦(302.9 mm)最高,中北部的哈萨克斯坦(297.9 mm)次之,西南部的乌兹别克斯坦(211.0 mm)和土库曼斯坦(150.0 mm)最低;③ 中亚五国蒸散耗水结构受耕地面积大小的影响。中亚五国耕地蒸散耗水的贡献由24.7%增至27.9%,土库曼斯坦耕地蒸散耗水仅占本国的11%,其他国家均超过25%。草地、林地和裸地的蒸散耗水贡献降低,但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仍以草地和林地蒸散耗水为主(≥ 50%),土库曼斯坦(61.3%)和乌兹别克斯坦(46.4%)的裸地蒸散耗水占绝对优势。本文明确了中亚五国土地覆盖连续动态变化过程,细化各国土地覆盖与蒸散发特征及差异,增强对土地覆盖与蒸散发现状的认识,可为水土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20.
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是当前GIS的技术热点。WebGIS的发展实现了系统的开放性,满足了数据的共享与远程操作、广泛的访问范围以及平衡高效的计算负载。本文介绍了如何利用GeoSurf、Mapinfo及Java技术来制作和开发银川市教育机构布局规划地理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