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9篇
  免费   198篇
  国内免费   371篇
测绘学   110篇
大气科学   103篇
地球物理   154篇
地质学   669篇
海洋学   180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4篇
自然地理   77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71.
涠洲岛水域生物理化环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广西1990年4月和10月对涠洲岛水域进行综合调查的统计资料,本分析探讨了该水域生物理化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N、P、Si营养盐均表现为秋季含量高于春季,N含量相对较低,Si是本水域最为丰富的营养盐,可能与该水域以珊瑚岩为主的地质结构有关。生物理化因子之间以次级生产力低且量值较为一致的秋季相关性较好;次级生产力高且区域性差值较大的春季相关性略差。但春秋季节均以生物作用影响占主导控制地位。  相似文献   
972.
东海扬子浅滩砂质底形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根据 198 0至 2 0 0 0年间数次专项调查获得的高分辨率地球物理、沉积学等资料 ,并结合水动力环境的分析 ,探讨了东海扬子浅滩砂质底形的成因、形态特征、活动性以及发育的地层年代。研究表明 ,扬子浅滩砂质海底广泛发育沙波地貌 ,按其发育规模可以分为沙波和大型波痕 2类 ,大型波痕按其形态又可分为直线形、弯曲形和格子形 3种。平坦宽阔的地形、丰富的中细砂物源以及较强的潮流和风暴浪流是沙波地貌发育的有利环境条件。柱状岩芯分析和年代测定表明 ,发育沙波地貌的物质的沉积始于冰消期晚期 ,即 10~ 11KaB .P ,全新世中、晚期该区继续接受砂质沉积。扬子浅滩发育的沙波地貌与现今的动力环境相适应 ,仍处于发育和运移状态。  相似文献   
973.
南海北部陆架表层沉积物重矿物分布特征及物源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根据2007~2010年间对南海北部陆架采集的29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0.063~0.125mm粒级矿物的鉴定和分析结果,研究了该海域表层沉积物重矿物的分布特征和物质来源.结果表明:该海域矿物组成以轻组分矿物为主,平均质量百分数高达98.49%,重组分矿物的含量较低,平均值为1.51%,最高质量百分数仅为10.38%,共发现了60种重矿物.影响南海北部陆架表层沉积物重矿物的含量和分布的首要因素是水动力条件,其次是物质来源,其他因素如沉积环境、矿物自身的变质程度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分布特征.根据因子分析的因子荷载分布及南海北部陆架的地形地貌,研究区可划分为4个主要矿物组合区和2个亚区.分析结果表明,华南沿海的众多河流特别是珠江的入海泥沙是南海北部陆架表层沉积物的主要物质来源.海南岛东南部海底峡谷区处于相对稳定的沉积环境,胶结于有孔虫壳内的海洋自生黄铁矿含量丰富.  相似文献   
974.
北海近岸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数量周年变化特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2003年6月至2004年6月对北海近岸海域3个站位的浮游植物进行周年观测。全年共采集到浮游植物69属334种。硅藻为优势类群,共51属305种,占总种数的91.3%,其中以角毛藻属(Chaetoceros)种类最多,共出现35种。甲藻8属12种;绿藻3属8种;蓝藻5属6种;其它藻类2属3种。浮游植物总细胞数的周年均值为2.14×105cells/L,数量变动模式为双峰型,高峰分别出现在夏季和冬季。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为群落总细胞数中百分比最高的种,占26.61%,是夏秋两季的季节优势种。冬季和春季海区的优势种更替快,每月均有变换。通过对环境因子与浮游植物数量间的回归分析,北海近岸海域浮游植物数量受水温变化的影响最为突出,与营养盐的相关关系因受其它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975.
赖其良  袁军  邵宗泽 《台湾海峡》2008,27(2):141-146
以印度洋深层海水,用柴油和石油作为混合碳源经富集培养、分离获得一株具有很强的柴油降解能力的茵株P40.茵株P40革兰氏染色阴性,接触酶和氧化酶为阳性,能还原硝酸盐,不能还原亚硝酸盐.16S rDNA Blastn 结果表明其与 Alcanivorax dieselolei B-5T(柴油食烷茵)及 A.dieselolei NO1A具有最高相似性,均为99.8%.茵株P40的gyrB序列与 A.dieselolei NO1A同源性也高达99.2%.而与A.dieselolei B-5T只有86.9%.此外,从茵株P40中克隆到两个烷烃羟化酶alkB基因片断,分别命名为P40-alkB1和P40-alkB2.其中P40-alkBl与报道的 A.dieselolei B-5T 中的 alkB 同源性较高,达96.3%,而与同为深海来源的茵株NO1A的alkB的同源性更是达100%,P40-alkB2则与A.borkumensis SK2T(泊库岛食烷茵)的alkB1同源性最高,但仅为65%.  相似文献   
976.
冲绳海槽中南部广泛分布一套浮岩类岩石,其中以灰白色酸性浮岩为主,化学组成相当于英安流纹岩,深灰色中基性浮岩零星出露,化学组成与玄武安山岩相当.研究表明本区浮岩属造山带地区火山岩,形成于强烈构造活动构造背景,稀土元素标准化模式相似,均表现为负铕异常,表明它们之间的同源性,并经历过不同程度不同的斜长石分异作用.除Sr和中部浮岩的Yb有明显亏损以外,其它微量元素均表现为明显富集,尤其是Ba、Rb、Th、La和Ce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表现为显著富集.  相似文献   
977.
本文对采自西沙群岛东岛的2件浮岩样品进行了岩石学和矿物地球化学研究,研究表明,东岛浮岩样品属于中性火山岩,SiO_2含量在60%左右,化学组成相当于粗面岩,斑状结构,斑晶主要为斜长石、单斜辉石和少量橄榄石,基质为玻璃质。斜长石及辉石斑晶矿物具有中心熔蚀结构,斜长石形成温度为1030℃-1080℃;单斜辉石属均为普通辉石,斑晶Al_2O_3含量较低;橄榄石属于透铁橄榄石,橄榄石斑晶Fo值为55.40-60.53,从核部到边部各化学成分略有降低,且具有轻微的化学成分环带。从核部到边部Fo值略有降低。东岛浮岩岩浆是西沙地块受到拉张作用,中地壳物质减压熔融形成粗面质岩浆,并经历短暂的岩浆房冷凝时期,拉张减薄作用形成裂谷后,由于压力突然释放,粗面质岩浆沿裂谷快速上升在水下喷发形成浮岩。  相似文献   
978.
针对静止轨道遥感卫星的标称网格数据生成方法进行研究,介绍了标称网格的基本概念;然后,分别给出了NGP标称网格、NNGP标称网格以及画幅式成像标称网格3种标称网格的计算方法;最后,设计实验比较了3种标称网格数据生成方法的正反算结果,并分析了不同方法正反算结果在不同方向、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对于静止轨道遥感卫星标称数据的发布、应用以及不同网格数据的转换等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79.
基于不同长度基线干涉测量技术提出了一种宽刈幅海洋测高技术。该方法采用两颗小卫星干涉测量,单颗卫星上配置雷达高度计载荷实现系统的宽刈幅测量;双星采用编队飞行控制,实现不同长度基线相结合对观测目标的协同测量,使其共同配合工作。在高精度海面高程测量的同时兼顾陆地测量,实现对全球目标的快速三维成像覆盖测量的同时,使其实现对中尺度涡、海洋洋流等中尺度海洋现象以及海洋风场、海冰测量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980.
利用2010—2021年福州市地面最大风资料,结合统计和图示法,分析逐时最大风速及对应风向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福州市地面逐时最大风速年均值呈减小趋势,静风次数明显增多。月均值呈双峰型,5月最小,10月最大;日变化为单峰型。分风向均值最大为NNE,最小为W。年概率最大风向是NE,最小是W。6—7月主导风向为S,其余月份主导风向为NE。空间分布地域性和季节性明显,高海拔区和沿海南部是风速均值大值分布区,有明显年份突增,且多在中午到傍晚出现。西南地区和罗源湾附近静风占比较高,闽江流域是SW-NW高发区。1月和10—12月风向较一致,2—6月和9月风向较散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