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9篇
  免费   196篇
  国内免费   371篇
测绘学   110篇
大气科学   103篇
地球物理   154篇
地质学   668篇
海洋学   179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4篇
自然地理   77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61.
豫西新安煤田煤层厚度及其变化对煤与瓦斯突出具有控制作用。采用统计、沉积环境和构造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煤田内煤层厚度变化规律及成因。研究表明:新安煤田煤层厚度大(平均3.87m),且煤厚变化大,煤层变异系数0.87,可采指数0.85,两个相邻的最薄与最厚煤厚点间的距离为25~185m。煤层平均厚度主要受成煤初期基底不平和成煤期后古河流冲蚀作用控制;煤厚变化主要受顺层剪切滑动构造作用控制。根据煤厚变化规律和成因,可对局部煤厚变化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962.
崔笛  廖宗廷  周征宇  钟倩  赖萌  李凌 《矿物学报》2019,39(5):601-608
利用电子探针方法和背散射图像对云南麻栗坡祖母绿的化学组成特征,环带结构与颜色深浅的变化关系进行研究,分析环带结构形成的原因。测试结果显示,云南祖母绿高V低Cr,环带结构颜色的差异与致色元素的含量分布有关,V和Cr元素含量越高,颜色越深,同时Fe含量的变化表明祖母绿生长环境由初期氧化条件向还原条件逐步转变。祖母绿的环带结构与该矿区多期次矿化有关,其结晶生长也具有多期次的特征。  相似文献   
963.
为了研究CO_2气体测量方法在低山丘陵区隐伏矿勘查的应用效果,采用改进的CO_2快速分析仪分别对湖南黄金洞金矿区金枚矿段和梨树坪矿段进行了CO_2气体测量试验性研究和面积性测量研究。结果表明,CO_2气体测量方法在低山丘陵区能够发现深部隐伏矿和构造信息,并为梨树坪矿段圈定了3个找矿靶区,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为我国覆盖区隐伏矿勘查突破积累了数据和经验。  相似文献   
964.
栖霞牙山花岗岩体形成于中生代早白垩世(118 Ma),其岩石类型以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为主,岩体中发育大量的暗色闪长质微粒包体。通过对牙山花岗岩及其暗色包体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包体围岩w(SiO2)=65.5%~68.82%,铝饱和度(A/CNK)为0.89~1.03<1.1,为准铝质钙碱性Ⅰ型花岗岩;暗色包体具有较低w(SiO2)值(54.82%~60.89%)、高w(TFe2O3)值(6.11%~8.15%)、高w(MgO)值(3.57%~5.19%)的特征。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显示二者皆为轻稀土富集的右倾型曲线,微量元素蛛网图中二者均表现为富集Ba、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Ta、Nb、Ti等高场强元素,具有大陆地壳的特征。暗色包体与寄主岩石的Sr同位素初始比值(87Sr/86Sr)i分别为0.709 29~0.709 58和0.709 21~0.709 71,应为同源岩浆的产物。两阶段Nd模式年龄(T2DM)分为2 291 Ma-2 391 Ma和2 208 Ma-2 353 Ma,表明可能是古元古界陆壳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Pb同位素特征显示牙山岩体的原始岩浆以下地壳为主,w(Nb)/w(Ta)值介于下地壳与原始地幔之间,表明可能受到幔源物质的影响,包体中大量磷灰石呈针状结晶状态,进一步暗示存在岩浆混合作用。综上并结合区域构造背景认为,牙山岩体为早白垩世中晚期起源于火山弧环境的壳源特征花岗岩,形成过程中存在幔源物质的加入,它的形成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65.
本文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对地质样品中的碲的测定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一种快速、准确、简便的测定土壤样品中碲的方法。该方法克服了常规方法的局限性。此方法对6个国家标准物质进行了方法验证,12次测定精密度、准确度均符合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966.
通过岩芯、薄片、扫描电镜等岩石物理实验结合常规、成像以及核磁共振等测井资料,对苏北盆地古近系阜宁组阜二段页岩"七性关系"和"三品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阜二段页岩储集空间包括粒间孔、颗粒溶孔、晶间孔、有机质孔以及微裂缝,不同孔径孔隙含油性均较好.根据物性参数、孔隙空间建立了储层品质划分标准,由I类到Ⅳ类束缚水饱和度逐渐变...  相似文献   
967.
饱和土体静态液化失稳理论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玺琳  赖海波  黄茂松 《岩土力学》2014,35(5):1329-1333
通过在屈服准则和剪胀性方程中引入材料状态参数,建立了一个与材料状态相关的本构模型,用于模拟不同初始孔隙比和围压下土体的应力-应变关系。基于二阶功理论,建立了饱和土体静态液化失稳理论判别准则。通过预测一系列饱和松砂三轴不排水试验结果,验证了所建立的本构模型及判别预测准则的合理性。分析结果表明,静态液化发生于土体硬化阶段,静态液化触发伴随着剪应力达到峰值,其后剪应力降低且孔隙水压力持续增长。进一步地,模拟了充分降解的城市固体废弃物在不排水条件下的应力-应变特性,并预测到了潜在失稳线及静态液化触发点。  相似文献   
968.
末次冰期时,在雅鲁藏布大峡谷入口处发育了一个古冰川堰塞湖,称为格嘎古堰塞湖.该堰塞湖是认识冰川阻江地貌效应的重要地质证据.古冰川堰塞湖可能会发生多次溃决洪水,通过堰塞湖沉积的分析可以获取堰塞期间的水文事件的信息.本文通过对古堰塞湖沉积39个样品多种磁学参数的详细分析发现,湖相沉积中的砂层低频磁化率(Xlf)为291×10-8m3/kg,泥质沉积的Xlf仅为42×10-8m3/kg;而非磁滞剩磁磁化率(XARM)和饱和等温剩磁(SIRM)的差别则较小.进一步的X-T、Loop和IRM研究以及XARM/Xlf表明,砂层中包含较多的粗颗粒磁铁矿是Xlf较高的主要原因,说明砂层中的磁性矿物没有经过风化破坏,应为近源沉积,并且快速埋藏,指示了溃决事件.本文的结果表明,利用岩石磁学性质以检测古堰塞湖溃决事件是一种可行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69.
针对冻土工程中地基冻土体受力形式复杂、常处于变应力路径、反复加卸载作用问题, 开展了冻结黄土静力条件下的三轴加卸载试验与单调加载对比试验, 研究了两种应力路径下冻结黄土的变形和损伤特性. 通过对比发现, 加载方式对冻结黄土变形特性随围压的变化规律影响不大. 循环加卸载作用下, 冻结黄土的压密变硬增强了其抵抗变形的能力. 卸载阶段, 冻结黄土表现出卸载体胀的弹性现象, 呈现出与融土不同的体变特征. 基于弹性模量的劣化定义了冻结黄土的损伤变量, 并根据试验结果得出了冻结黄土的损伤演化规律可用双曲线函数来描述. 在较低的围压下, 围压增加对冻土损伤的发展有抑制作用; 而当围压足够大时, 由于冰的压碎和压融的出现, 围压增大加剧了损伤的发展.  相似文献   
970.
福建长乐屏山风化坑与河流壶穴的成因及其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化坑和壶穴是一种常见的岩石坑穴地形,其形成原因和形态完全不同,但容易被误解和混淆.结合对福建长乐三溪河地区这两种坑穴地形的实地考察,本文从地貌学,沉积学,岩石化学和矿物学等各个方面对两者的形成过程、影响因素进行了论证和对比.研究表明:风化坑形成于岩石面积水的风化作用,壶穴则是由河流的旋转水流对河床产生的侵蚀作用形成;山顶风化坑的发育与河流流水作用没有关系,河流壶穴的形成与河谷的发育过程有关,河谷中的风化坑只能在河流深切后,流水不再作用到的河床部位发育;只要条件合适,风化坑或壶穴随时可以生成;风化坑与河流壶穴的形态,坑内沉积物的磨圆度、粒度特征等反映出各自不同的形成过程.风化坑内碎屑与周边岩石的化学蚀变指数CIA 值的差异反映了风化坑的化学风化成因;风化坑内碎屑与周边岩石石英长石比例的差异说明风化坑是矿物差异风化的结果;用CIA 值和英长比均无法区分河流壶穴和风化坑中的碎屑颗粒,但两者化学元素迁移特征的差别反映了风化坑的风化作用和河流壶穴的流水搬运作用的成因差别;风化坑的风化程度达不到当地风化壳的风化程度,但不同气候带风化坑碎屑的CIA 值能反映不同气候带风化作用的强度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