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1篇
  免费   164篇
  国内免费   177篇
测绘学   123篇
大气科学   202篇
地球物理   546篇
地质学   836篇
海洋学   278篇
天文学   285篇
综合类   61篇
自然地理   20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88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103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124篇
  2015年   108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119篇
  2012年   133篇
  2011年   122篇
  2010年   152篇
  2009年   110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23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17篇
  1978年   8篇
  1976年   10篇
  1974年   7篇
  1973年   6篇
  1953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珠兰埠岩体是南岭地区大面积出露的岩体之一, 也是缺少精确年龄数据的复杂岩体之一, 在以往工作中被认为是燕山期早期岩体, 此后相关研究较少, 由于时代和方法的限制未见确切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发表。本文采用LA-(MC)-ICPMS锆石U-Pb法对珠兰埠复式岩体的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中细粒含斑黑云母花岗岩进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探讨其成矿可能性。获得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中细粒含斑黑云母花岗岩等时线年龄分别为228.7±2.0 Ma和231.0±1.2 Ma, 表明珠兰埠复式花岗岩体主体形成于印支期, 而不是前人认为的燕山早期, 由此修正了岩体成岩时代, 同时结合珠兰埠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印支期花岗岩的成矿特点, 较好印证了目前在该岩体及其周边, 并未发现钨矿床的现象。本研究成果为赣南地区花岗岩研究提供了新的实例。  相似文献   
92.
林西县朝阳沟地区位于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兴蒙造山带的东部.朝阳沟花岗岩体的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岩体的侵位时间为早白垩世(126.2±2.5 Ma).地球化学分析显示,该花岗岩体具有富硅(SiO2=68.5%~72.1%)、铝(Al2O3=14.05%~14.95%)、碱(K2O+Na2O=8.34%~10.03%)和Fe2O(3 2.27%~4.15%)的特点,属于准铝质碱性花岗岩系列;A/CNK=0.97~1.09,Mg#值较高,为12.66~15.02;稀土配分曲线呈明显的右倾型,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具有显著的Eu负异常和Ba、Ta、Nb、Sr、P、Ti亏损,富集Rb、Th、U、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在(Yb+Nb)-Rb判别图解和R1-R2判别图解中,样品全部落于后碰撞花岗岩区和造山晚期花岗岩区.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该岩体形成于后碰撞伸展构造环境中.  相似文献   
93.

利用WRF模式中5种常用边界层参数化方案(ACM2、YSU、BouLac、MYJ和MYNN2.5)及美国能源部大气辐射观测试验(ARM)寿县综合观测数据(2008年8-12月),对比分析了晴天及阴天条件下,不同参数化方案对典型农田下垫面气象要素及边界层结构的模拟效果,结果表明:(1)模式对于云层状况的模拟,非局地方案ACM2和YSU方案优于局地方案.(2)对于近地层气象要素,晴天和阴天条件下均是ACM2方案对于2 m温度和比湿的模拟效果最好,MYJ方案对于风向风速的模拟效果最好.(3)对于位温及比湿垂直廓线的模拟,晴天和阴天条件下均是非局地方案(ACM2和YSU)对白天的模拟效果优于局地方案;ACM2方案对夜间弱稳定层结和逆湿结构的模拟最优;(4)对于风速垂直廓线的模拟,白天不稳定条件下,晴天条件MYJ方案最优,阴天MYNN2.5方案的模拟效果最好;夜间弱稳定条件下,晴天条件ACM2方案与观测值之间的偏差最小,阴天YSU方案模拟效果最好;(5)总体而言,在对典型农田下垫面进行模拟时,晴天和阴天条件下均是ACM2方案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94.
许王  董永胜  张修政  邓明荣  张乐 《地质通报》2014,33(11):1673-1681
香桃湖变质堆晶辉长岩是由原“猫耳山岩组”解体出来的早古生代基性岩,其对于研究区域上龙木错—双湖—澜沧江缝合带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岩相学研究表明,该堆晶辉长岩经历了高级角闪岩相变质,并遭受了绿片岩相退变质作用的改造;地球化学研究显示,其SiO2含量为44.7%~46.2%,MgO为7.05%~8.48%,Mg#值为51.02~53.90,相容元素Cr含量为168×10-6~288×10-6、Ni为60×10-6~103×10-6,远低于原生玄武质岩浆,反映香桃湖变质堆晶辉长岩经历了一定程度镁铁质矿物的分离结晶作用;部分样品微量和稀土元素显示出OIB的特征,另一部分显示E-MORB的特征。因此,该变质堆晶辉长岩的原岩应形成于受洋中脊中轴型地幔热柱叠加的洋中脊,其可能为红脊山地区早古生代的大洋残片。  相似文献   
95.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evidence revealed that certain amounts of water are stored in the Earth's interior,and its distribution exhibits temporal and spatia...  相似文献   
96.
袁红旗  耿乐  袁伟  于英华 《地质科学》2021,56(4):1165-1175
塔木察格盆地的塔南凹陷油气资源丰富,具有很大的勘探开发潜力。塔南凹陷发育多套烃源岩(包括铜钵庙组、南屯组一段和二段、大磨拐河组),针对各套烃源岩基本特征及形成条件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次收集了大量研究区烃源岩的有机地球化学数据,对塔南凹陷各套烃源岩的基本特征、有机质来源和沉积环境开展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塔南凹陷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较高,以好烃源岩和优质烃源岩为主;铜钵庙组和南一段的有机质类型以Ⅱ1型为主,南二段和大磨拐河组以Ⅱ2型和Ⅲ型为主;有机质总体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烃源岩中的有机质为低等水生生物和陆源高等植物的混合来源;烃源岩沉积时期的水体为淡水且总体处于弱还原—弱氧化的环境,其中南屯组沉积时期比铜钵庙组和大磨拐河组沉积时期的水体环境要更偏氧化一些。  相似文献   
97.
根据城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针对煤炭城市生态环境特点,构建了能够体现煤炭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主要特征的,定性、定量考核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变权综合指数等方法,建立了煤炭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型。从自然、经济、社会三个方面对淮南市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并对淮南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8.
99.
This paper presents a novel dynamical model to analyze the long‐term response of a percussive drilling system. This departs from existing approaches that usually consider a single activation and bit/rock interaction cycle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process performance. The proposed model integrates the axial dynamics of an elastic piston and an elastic drill bit, a motion‐dependent pressure law to drive the piston, and a generalized bit/rock interaction law representative of the dynamic indentation taking place at the bit/rock interface. It applies to down‐the‐hole percussive drilling as well as top‐hole, with minor modifications. The model does not account for the angular motion or the hole cleaning, however. The model is first formulated mathematically; then, a finite‐dimensional approximation is proposed for computations. Numerical analyses of the model response, for a low‐size down‐the‐hole percussive system, follow. The period‐1 stationary response for the reference configuration is studied in detail, and parametric analyses assessing the influence on the rate of penetration of the bit/rock interaction parameters, the feed force, and the percussive activation parameters are conducted. These analyses reveal that the multiscale nature of the process is well captured by the model and recover expected trends for the influence of the parameters. They also suggest that a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the penetration rate can be achieved by increasing the percussive frequency. Copyright © 2015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