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93篇
  免费   358篇
  国内免费   999篇
测绘学   235篇
大气科学   591篇
地球物理   1717篇
地质学   2034篇
海洋学   508篇
天文学   209篇
综合类   195篇
自然地理   561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100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90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125篇
  2013年   122篇
  2012年   182篇
  2011年   286篇
  2010年   125篇
  2009年   126篇
  2008年   244篇
  2007年   227篇
  2006年   252篇
  2005年   245篇
  2004年   213篇
  2003年   175篇
  2002年   189篇
  2001年   138篇
  2000年   193篇
  1999年   101篇
  1998年   96篇
  1997年   104篇
  1996年   108篇
  1995年   121篇
  1994年   119篇
  1993年   175篇
  1992年   128篇
  1991年   205篇
  1990年   144篇
  1989年   138篇
  1988年   135篇
  1987年   134篇
  1986年   71篇
  1985年   99篇
  1984年   91篇
  1983年   83篇
  1982年   58篇
  1981年   42篇
  1980年   66篇
  1964年   20篇
  1959年   22篇
  1958年   28篇
  1957年   34篇
  1956年   2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41.
北岭地震时,许多新的技术,包括震源数据的实时获取、改进后的损失估计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以及不同的卫星监测系统,已经出现或被考虑作为应急管理的资源。然而,这些技术在减轻地震灾害、地震应急反应和震后恢复方面的潜在益处大多是概念性的。从1994年1月17日地震中得到的主要经验之一,就是这些技术为了解和应对重大灾害可提供显著的便利条件,并且这些技术结合起来会贡献出更大的显著效益。北岭地震之后的两年半时间内,在将相对独立的技术结合成一个系统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该系统对区域性破坏、损失和人口影响提供实时估计.本文将阐述应急服务组织使用的第一个实时损失估计系统的研制、运行和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42.
S.A. Velikin 《冰川冻土》2004,26(Z1):142-150
In the paper in order to ascertain the condition of the right-bank of the dam at the Vilyui hydroelectric power plant measurements are applied to obtain experimental date such as drilling borehole,hydrolocation and so forth. By finding ou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temperature field som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re taken to improve the stability of the dam during the change of the ground temperature. And finally some conclusions are draw to the study.  相似文献   
143.
Norbert I. K 《冰川冻土》2004,26(Z1):310-318
The exploration of ice sheets by melting vertical holes into the ground has some tradition in terrestrial glaciology. Such probes have been used since the 1960's to investigate the vertical structure of the ice in Greenland and Antarctica and in alpine glaciers. In this paper we look into the possibility to develop similar devices for use on extraterrestrial icy bodies, like e.g. the polar areas on Mars or the icy satellites of the outer solar system. We report on some basic experiments performed in the cryo-vacuum laboratory of the Space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Austrian Academy of Sciences, Graz. In these experiments the penetration of a simple melting probe into compact and porous water ice (with a snow-like texture) was monitored, both under vacuum conditions and under air pressure. The observed penetration speeds for a given power supply are compared with a simple mathematical model. We conclude that a miniature melting probe with small overall dimensions and a reasonable power demand could well be part of the payload of a future planetary mission, for example to the poles of Mars. Such missions are currently under discussion in several space agencies. Moreover such probes could also e? ectively be used in terrestrial environments. A possible design is presented at the end of the paper.  相似文献   
144.
根据完整井变流量抽水附近地下水运动的解析解,利用积分方程的方法,推导出了水井水位降深以任意一种函数关系随时间变化时含水层中地下水非稳定运动积分方程形式的解,并提出了该积分解相应的近似计算方法.最后通过一个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45.
使用区域(NIED MT)和全球(哈佛大学CMT)矩张量目录研究了琉球岛弧和冲绳海槽的应力场。使用NIED MT目录4年数据和哈佛大学CMT目录24年数据的联合数据集,发现沿琉球岛弧弧前分布的平行弧向的扩张应力区域,并观测到详细的冲绳海槽扩张应力场。除北东端外,该顺弧向扩张在整个琉球岛弧区域都可以观测到。该应力场通过火山链与冲绳海槽的弧后扩张应力场明显分开。由于它存在于正俯冲区域以及弱耦合俯冲区域中,倾斜俯冲的影响不足以解释平行弧向扩张的形成。因而,我们认为弧后张开过程应该在这个平行弧向的扩张中起了重要作用。沿冲绳海槽,在琉球岛弧东南部和中部观测到垂直岛弧方向的扩张应力场,而在冲绳海槽东北部,扩张轴的方向既与岛弧的法向斜交又与板块运动方向斜交。考虑了俯冲板块与弧前和弧后相互作用的二维力学模型是不充分的,因为整个琉球岛弧都观测到平行弧向扩张应力场,而且冲绳海槽东北部的扩张轴与海槽走向斜交。倾斜的弧后应力可能发源于弧后下部或者弧后大陆一侧。解释该现象的最简单的方法之一可能是冲绳海槽东北部的活动断裂作用。  相似文献   
146.
业已证实,发生在地壳中的地震能够’触发后续地震,但对于更深的地震这种触发机制是否存在还未见文献说明。浅断层相互作用的模型表明,静态(永久)应力变化能够触发附近的地震,一般在距原发地震几个断层长度的范围内(King et al,1994;Harris,1998;Stein,1993)。而由地震波携带的动态(瞬态)应力既可以触发附近的地震,也可以触发远震(Hill et al,1993;Harris and Day,1993;Belardinelli et al,1999;Kilb et al,2000;Gomberg et al,1997)。本文中,我们对2002年8月19日发生在汤加的深源地震序列做了深入的分析,并给出静态触发作用和动态触发作用的证据。一次深度为598km的7.6级地震发生后7min,在相距300km的以前无震区发生了一次7.7级的地震(深度664km)。我们发现在第一个主震后,附近的余震往往集中在主震引发的静态应力升高的地区。但是第二次主震和其他的被触发的地震发生在距离第一次地震很远的地方,在那里静态应力的增加可以忽略不计,因此这表明是动态应力触发机制在起作用。被触发地震的发震时间同主震的主要地震波到时并不对应,并且这种动态触发的地震通常发生在地震区下面或附近的无震区。我们认为这些地震是在接近临界状态的地区由瞬变效应触发的,而在这些地区,如果没有外部影响,地震起始非常困难。  相似文献   
147.
大地震前观测到前震,以及认为前震具有特殊的性质使得它们能够同其他地震区别开来,所有这些增加了地震是可以预报的希望。所提出的异常属性包括:震级较大的前震相对于震级较小的前震占有比正常值更高的比例;以到主震的时间为参数,地震活动速率以幂律加速;将许多地震序列进行平均时,前震在空间上向主震迁移。使用南加利福尼亚的地震活动性数据,我们证明了这些性质以及其他性质都可由一简单模型得到,这一模型认为,不管前震、余震和主震,任何一个地震都能触发其他地震。我们发现前震的前兆性质同主震的大小无关。这意味着:由于根据过去的地震活动性并考虑触发的级联作用,地震活动速率是可以预报的,因此地震(无论大震还是小震)也是可以预报的。触发的级联作用很自然地产生了大范围、长时间的交互作用,这可以用来解释在非常大尺度范围内观测到的地震活动性相关现象。  相似文献   
148.
证实了特大地震主要发生在具有很大海沟平行向负重力异常(TPGA)区,而具有很大海沟平行向正重力异常的地区其地震活动很少。这些观测资料显示,在至少100万年时间尺度内,在给定的消减带内孕震特性的空间变化与前弧地质构造存在稳定联系。笔者观测到的这种相关性与这样一个模型一致,即前弧地质构造中的各种水平向地形异常、重力异常和孕震特性均受到板块边界空间变化的摩擦力特性的控制。  相似文献   
149.
在美国西部盆地山脉省的东部地区,GPS数据确定了一个宽大的现代变形带。使用覆盖在粘弹性下地壳/上地幔之上的弹性上地壳的有限元模型并结合地震周期效应,我们指出这些数据与现今的断层滑动集中在沃萨奇断层带上的模型是一致的。模拟的水平扩展速度是3.0~4.5mm/a,这也与全新世的地质数据相一致。这些模型是非一的,部分原因是大部分沃萨奇断层都处于地震周期的后期阶段,而这一时期跨断层的地表速度梯度均较低。  相似文献   
150.
上个世纪,地球科学的发展已具有很强的了解和预测地球系统事件的能力。过去的10年,定量地球科学研究蓬勃发展。随着观测系统和计算工具的进步,人们能以前所未有的时空分辨率来模拟和预测地球物理过程,地球科学也将继续加速发展。随着这些进步,需要反思地球科学研究的现状,重新评估地球科学研究发展的方向和明确能实现的现实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