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05篇
  免费   2565篇
  国内免费   3267篇
测绘学   1740篇
大气科学   1351篇
地球物理   2004篇
地质学   6301篇
海洋学   1702篇
天文学   131篇
综合类   743篇
自然地理   1665篇
  2024年   127篇
  2023年   384篇
  2022年   663篇
  2021年   867篇
  2020年   667篇
  2019年   742篇
  2018年   632篇
  2017年   583篇
  2016年   639篇
  2015年   714篇
  2014年   683篇
  2013年   808篇
  2012年   846篇
  2011年   875篇
  2010年   845篇
  2009年   750篇
  2008年   798篇
  2007年   765篇
  2006年   710篇
  2005年   620篇
  2004年   406篇
  2003年   319篇
  2002年   354篇
  2001年   251篇
  2000年   212篇
  1999年   98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0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65年   6篇
  1964年   4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4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以古近系渐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段(E23)为研究对象,在精细岩芯观察和钻(测)井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重矿物组合、ZTR指数、砂岩碎屑组分、粒度累积概率图和砂地比等参数综合分析结果,对柴达木盆地南八仙地区E23湖盆扩张期弱退积型浅水三角洲物源方向、砂体展布规律和沉积微相发育演化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① 南八仙地区E23沉积时期物源主要来自南祁连山中酸性岩浆岩和中高级变质岩发育区,物源方向为近北东—南西向,稳定重矿物(磁铁矿、石榴子石、白钛矿和锆石)含量高(质量分数介于81. 0%~99. 9%)、不稳定重矿物(绿帘石和角闪石)含量低。② 南八仙地区E23沉积时期为浅水三角洲—滨浅湖沉积环境,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岩性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其次为长石岩屑砂岩,砂体的成分成熟度一般中等—较差、分选磨圆度中等—较差,粒度概率图以反映河流作用的一跳跃一悬浮式为主;沉积构造类型多样,主要发育块状层理、正粒序层理、平行层理和槽状交错层理。③ E23沉积时期,南八仙地区继承性发育3条北东—南西向呈条带状展布的砂体富集带(砂地比值介于35%~65%之间),早期到中期砂体发育程度增强,呈进积式;中期到晚期砂体发育程度有所减弱,呈弱退积式。④ E23沉积时期,南八仙地区处于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环境,持续发育3个呈北东—南西向展布的沉积朵叶体,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其次为水下分流间湾微相,早期到中期浅水三角洲前缘发育规模增大,中期到晚期发育规模减小。  相似文献   
52.
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基墨里大陆和泛华夏陆块与欧亚大陆的碰撞,形成了4000 km 长的基墨里造山带。位于三大陆之间、现今青藏高原北部的松潘 甘孜地体的造山属性的确定,对于探索松潘 甘孜锂矿链的成因有重要意义。松潘 甘孜地体西部和北部的早侏罗世陆相火山岩、底砾岩和煤系地层(~201 Ma)不整合在晚三叠世褶皱地层及花岗岩体之上,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的基墨里造山时限提供了直接证据。松潘 甘孜地体中的甲基卡、可尔因、扎乌龙和白龙山 大红柳滩等稀有金属矿集区具有共同特征:赋存在由核部高分异S型花岗岩和幔部中晚三叠世浊积岩组成的片麻岩穹隆构造中、经历了巴罗 巴肯变质作用、含锂伟晶岩脉侵位在花岗岩体上部的伸展空间。通过对松潘 甘孜地体区域地质调查和对矿集区的变质、变形、岩浆和成矿作用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提出该地体经历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的基墨里造山过程:① 230~220 Ma:地壳缩短和加厚阶段,以盖层大规模强烈褶皱、逆冲带,盖层与基底之间向南的滑脱变形为特征,伴随深熔和巴罗式变质作用;② 220~190 Ma:地壳减压折返阶段,大量花岗岩侵位在中晚三叠世浊积岩中、形成片麻岩穹隆并伴随巴肯式变质作用。由于花岗质岩浆的高度分异及岩浆不混溶作用,导致侵位在片麻岩穹隆顶部伸展空间的伟晶岩稀有金属富集成矿。此外,伟晶岩型锂矿科学钻探(JSD)揭示了甲基卡矿集区多层次穹状花岗岩席控制含锂伟晶岩脉的成矿机制,推测大规模中下地壳基底深熔驱动岩浆上升,岩浆体沿上地壳中的构造面推叠形成岩席。  相似文献   
53.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气象部门职工作为学习者可以获得的学习资源得到极大丰富。信息超载导致检索合适的在线学习资源时遇到了困难;学习者在不同学习环境和序列访问模式上也有不同的学习需求。但是,现有的推荐系统,如基于内容的推荐和协同过滤,没有结合学习者的情境和序列访问模式,推荐结果准确度不高。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情境感知、序列模式挖掘和协同过滤算法的混合推荐算法来为学习者推荐学习资源。混合推荐算法中,情境感知被用来整合学习者的情境信息,如知识水平和学习目标;序列模式挖掘被用来对网络日志进行挖掘,发现学习者的序列访问模式;协同过滤被用来根据学习者的情境数据和序列访问模式为目标学习者计算预测并生成建议。实验和应用效果表明,该混合推荐算法推荐的质量和准确性方面优于其他推荐算法。  相似文献   
54.
潜艇指挥台围壳对阻力和伴流场影响数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Reynolds平均Navier-Stokes(RANS)方法计算潜艇三维粘性流场,分析潜艇指挥台围壳对潜艇水动力性能的影响.采用全附体SUBOFF模型验证了CFD方法,通过将螺旋桨盘面处的实效伴流场、艇体表面压力分布以及模型总阻力的模拟结果与Taylor船池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比较结果显示CFD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表明CFD方法可以用于潜艇指挥台围壳设计的水动力计算.通过数值计算研究指挥台围壳的高度和在艇上的分布位置对其后方的流场、螺旋桨盘面处的伴流场和阻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55.
GPS在1:1000数字化地形图测绘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GPS技术与传统测量技术相比较,在测量中缩短了外业观测时间,提高了外业工作效率。以河南某工业区测绘为例,介绍了GPS定位技术在1:1000数字化地形图测绘中应用的方法和步骤。GPS定位技术是测量技术发展的一个新突破,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6.
实时动态(Real Time Kinematic)测量技术,简称RTK技术已风靡全球,它具有全球、全天候工作、定位精度高等优点,在当今测绘界已经得到广泛应用。RTK技术在南阳市全国土地二次调查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大大提高了工程进度,降低了成本。  相似文献   
57.
基于边缘分析的海面溢油检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马腾波  王思远 《遥感学报》2009,13(6):1087-1098
提出一种基于边缘检测的快速溢油信息提取方法, 首先对溢油图像进行ROA(radio of average)边缘检测, 根据检测结果进行AOI(area of interest)提取, 然后使用改进的Weibull-CFAR检测算法对AOI进行溢油检测, 并与全局CFAR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证明, 所提出的方法对于非均匀灰度SAR图像溢油检测准确性较好、效率较高, 特别适用于大图像的快速溢油检测。  相似文献   
58.
改进的P-SVM支持向量机与遥感数据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睿  马建文 《遥感学报》2009,13(3):445-457
本文介绍了将P-SVM算法引入多光谱/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分类, 并且展示了卫星ASTER和航空ADS40数字影像分类的技术过程和结果验证。结果表明:P-SVM方法的分类精度不低于SVM, 并减少了时耗。  相似文献   
59.
崔阔鹏  马甡 《海洋科学》2009,33(8):40-43
通过观察不同饥饿胁迫处理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溞状Ⅰ期幼体变态和发育的影响,研究了其"营养储存饱和点"(the point of reserve saturation,PRS)和"不可恢复点"(the point of no return,PNR)现象的发生情况.结果表明:以轮虫为饵料,三疣梭子蟹溞状Ⅰ期幼体(ZⅠ)在前期投喂后期饥饿的条件下,随着前期摄食时间的增加,幼体变态率和发育速度呈上升趋势,50%营养储存饱和点(PRS50)出现在47.5 h,100%营养储存饱和点(PRS100)出现在72 h;在前期饥饿后期投喂的条件下,随着前期饥饿时间的增加,幼体变态率和发育速度呈下降趋势,50%不可恢复点(PNR50)出现在39 h,100%不可恢复点(PNR100)出现在56 h.  相似文献   
60.
天津近海小型底栖动物丰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2006年7月至2007年10月在渤海湾天津近海的15个站位,分春、夏、秋、冬4个航次进行了小型底栖动物丰度的调查.通过对未受扰动沉积物样品中的生物分析,共采集到线虫、桡足类、多毛类、介形类、寡毛类、双壳类、动吻类等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和少量未鉴定实体,其中线虫为优势类群,占总丰度的90%以上.调查海域小型底栖动物丰度春、夏、秋、冬依次为(405.4±154.8)ind/10cm2,(417.6±38.6)imd/10 cm2,(161.6±64.5)ind/10cm2和204.7±69.7ind/10 cm2,区内的分布以中部海域居多.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值存在季节变化,春季和夏季平均丰度值较高,夏季略高于春季;秋冬季值偏低.小型底柄动物多分布于沉积物0~5 cm层次,占总量的85.9%~92.9%.春季和秋季的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值与沉积物叶绿素a含量显著相关.与我国近海海域研究资料比较显示,目前渤海湾天津近海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值略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